"伤怀离抱":离人的怀抱甚是伤心,
# 伤怀:伤心。
"天若有情天亦老":老天倘若有感情,
"此意如何":它有时如轻丝般纤细却缠绵悠远,
"细似轻丝渺似波":有时又如波涛般一浪高过一浪地涌上心头。
# 渺:茫茫然,看不清楚。
"扁舟岸侧":湖边一叶扁舟停靠在岸边,
# 扁舟:小船。
"枫叶荻花秋索索":枫叶、芦花在秋风里瑟瑟发抖。
# 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长形,紫色花穗,生长在水边。茎可以编席箔。,枫叶:枫树叶。亦泛指秋令变红的其他植物的叶子。诗文中常用以形容秋色。
"细想前欢":枫叶、芦花在秋风里瑟瑟发抖,
"须著人间比梦间":将前欢与现实形成对照,须用梦间的事来比况过去人间发生的事。
# 须著人间比梦间:全句是说过去的事纵然真实,由于时过境迁。也形同梦寐,须用梦间的事来比况过去人间发生的事。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减字木兰花·伤怀离抱》是宋代欧阳修写的一首宋词,也是一首感伤离别词。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比手法,抒发了词人对离别的哀愁以及时光流逝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索索”这两句词描绘了一幅秋日江边的画面。扁舟静静地停靠在岸边,枫叶和荻花在秋风中瑟瑟作响。“索索”一词模拟了风吹枫叶和荻花的声音,不仅从视觉上展现出秋天的萧瑟景象,更从听觉上强化了这种凄凉的氛围。开门见山:词开篇即言 “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 。直接点明主题是伤怀于离情别绪,没有任何铺垫与迂回,将词人内心深处因离别而产生的伤痛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这种起笔方式简洁有力,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瞬间就能感受到词人强烈的情感冲击。对比:词中回忆往昔两人相处的美好时光, “记得当初,翦翦风情意最真” ,那时彼此情意真挚,充满风情。而现今却是 “幽欢如梦,梦破欢离愁更浓 ”,曾经的欢乐已如梦般破碎,只剩下离别后的浓浓哀愁。往昔的甜蜜与当下的愁苦形成鲜明反差。
3. 分段赏析
“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开篇 “伤怀离抱” 直抒胸臆,点明词人正处于伤怀离别的情绪之中。这种离愁别绪让词人发出 “天若有情天亦老” 的感慨,将个人的情感与天地相连,强调了离别的痛苦之深,仿佛连天都能感受到这种悲伤而为之衰老。“此意如何” 以设问的方式,进一步引发读者的思考,接着用 “细似轻丝渺似波” 来形容这种离情别意,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把它比作细长的轻丝和渺茫的水波,细腻地表现出离情的缠绵悱恻、若有若无却又挥之不去。“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索索。细想前欢,须著人间比梦间。”“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索索”,描绘了一幅秋日江边的凄凉景象。岸边停靠的扁舟,暗示着行人即将乘船离去,而枫叶荻花在秋风中瑟瑟作响,更增添了几分萧瑟和落寞的氛围,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悲伤。“细想前欢,须著人间比梦间”,词人在这种凄凉的情境下,回忆起从前的欢乐时光。然而,现实的离别让他觉得过去的欢乐如同梦境一般虚幻,如今一切都已改变,只能在人间的现实中去回味那些如梦似幻的往昔,表达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离别的无奈和惆怅。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情真意切,细腻动人,透露出作者与女子间非同寻常的深情。上阕巧妙化用李贺诗句,以设问形式抒发内心无尽的深情,恰似细丝绵延、水波荡漾,永不停息。下阕描绘具体场景,人去后作者独留岸边,目送白帆远逝,唯余“枫叶荻花秋瑟瑟”之景致。此景易勾起往昔欢情,往昔欢愉至极,与当下孤寂形成鲜明对比,宛如冰冷现实与美梦之别。这种对比加剧了心理落差,也更凸显了作者情意的真挚深沉。
# 这首词写相思很有欧阳修自己的特色,就是轻盈而开阔。枫叶荻花,扁舟系岸,水天交际之处,只觉情丝难断,恍如一梦。
现代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张觅《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古诗词中的绝世才子》
上一篇:宋·赵葵《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