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客谈瀛洲":航海的人谈起瀛洲,
#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方丈。,海客:航海的人。
"烟涛微茫信难求":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找到;
# 信:确实、实在。,微茫:景象模糊不清。,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越人语天姥":浙江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
# 越人:指今浙江一带的人。
"云霞明灭或可睹":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
# 或:有时。,明灭:忽明忽暗。
"天姥连天向天横":天姥山仿佛与天相连,遮住天空,
# 向天横:遮住天空。横,遮蔽。
"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
# 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的总称。赤城,和下文的“天台”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
"天台四万八千丈":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
# 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低了。倾,偏斜、倒下。
"我欲因之梦吴越":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
# 因之:意思是受前面越人的话所吸引。因,依据。
"一夜飞度镜湖月":一个夜晚飞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
# 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湖月照我影":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
"送我至剡溪":送我到剡溪。
# 剡溪:水名,在今浙江嵊州南。
"谢公宿处今尚在":谢灵运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
# 谢公: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385-433)。谢灵运喜欢游山访胜,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
"渌水荡漾清猿啼":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凄清。
# 清:凄清。,渌:清澈。
"脚著谢公屐":脚穿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
# 谢公屐:据《宋书·谢灵运传》,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前后齿可装卸,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以保持身体平衡。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身登青云梯":亲自登上直上云霄的山路。
#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语出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在半山腰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 半壁见海日:在半山腰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空中闻天鸡":听到空中天鸡的啼鸣声。
#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大树叫“桃都”,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树上,天鸡就会鸣叫,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起来。
"千岩万转路不定":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
"迷花倚石忽已暝":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
# 迷花倚石忽已暝: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暝,昏暗。
"熊咆龙吟殷岩泉":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
# 熊咆龙吟殷岩泉: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殷,震动。
"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 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栗、惊,均为使动用法。层巅,层层山峰。
"云青青兮欲雨":云黑沉沉的,要下雨了,
# 青青:黑沉沉的。
"水澹澹兮生烟":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
# 澹澹:动荡不定。
"列缺霹雳":闪电迅雷,
# 列缺:闪电。列,同“裂”。
"丘峦崩摧":使山峦崩裂。
"洞天石扉":仙府的石门,
# 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
"訇然中开":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 訇然中开: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仙府的石门,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不见底":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
# 青冥:天空。
"日月照耀金银台":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楼台。
# 金银台:金银筑成的楼台,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霓为衣兮风为马":驾乘云彩的神仙以彩虹为衣裳,以清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驾乘云彩的神仙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
# 云之君:泛指驾乘云彩的神仙。
"虎鼓瑟兮鸾回车":老虎弹奏着瑟,鸾鸟拉着车回转,
# 鸾回车:鸾鸟拉车回转。鸾,传说中的神鸟。回:回转。,鼓:弹奏。
"仙之人兮列如麻":仙人成群结队,多得像麻一样。
"忽魂悸以魄动":我忽然心惊胆战,神志恍惚,
# 悸:因惊惧而心跳。
"恍惊起而长嗟":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 恍:猛然惊醒的样子。
"惟觉时之枕席":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
# 觉:醒。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所见的烟雾消失了。
#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世间行乐亦如此":人世间行乐也像梦中的幻境这样,
"古来万事东流水":自古以来万物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返。
#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返。,古来:自古以来。
"别君去兮何时还":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
"且放白鹿青崖间":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
# 且:暂且。
"须行即骑访名山":等到要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
# 须行即骑访名山:“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二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传说中神仙、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到。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怎么能卑躬屈膝侍奉权贵,
# 事:侍奉。,摧眉折腰: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摧眉,即低眉,低头。
"使我不得开心颜":使我不能心情愉快,露出笑容呢?
# 开心颜:心情愉快,露出笑容。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作者通过描绘梦中天姥山的奇幻景象与仙界盛会,结合对现实遭遇的隐喻,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光明的向往与对黑暗现实的批判。诗中,李白以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描写了天姥山“连天向天横”的雄伟气势,以及梦中“霓为衣兮风为马”的瑰丽仙境,又借“熊咆龙吟”、“列缺霹雳”的动荡场景暗喻仕途的险恶。最终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决绝宣言,直抒其蔑视权贵、追求独立人格的豪情,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压迫的反抗精神与超脱尘俗的生命态度。
2. 写作手法
对比:“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将天姥山与五岳、赤城山、天台山进行对比,把其高耸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夸张:“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句诗说万丈天台拜倒在它的脚下。然而,事实上,天姥山只不过是浙江的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并峙,较之五岳更是小巫见大巫,这便是用夸张的手法营造了一种神奇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承上启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从现实过渡到梦境,既写出了梦之所源,又写出了梦之所向。反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通过前文描述梦境的美好,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以及在现实中的失意和碰壁。
3. 分段赏析
开篇即以“瀛洲”的缥缈难寻反衬天姥山“云霞明灭”的神秘感,用地理的虚实对照暗喻精神追求的层次——当传说中的海外仙山消逝于烟涛,现实中“势拔五岳”的天姥山却以“千岩万转”的险峻姿态,在浙东山水间投射出诗人对自由人格的想象。李白将青年时代游历浙东的实景记忆(如谢灵运木屐、青云梯等典故)与神话重构相熔铸,通过“飞渡镜湖”的月夜奇行与“熊咆龙吟”的暮色幻变,在现实山水中叠加超现实维度:半壁海日与天鸡啼鸣是盛唐气象的折射,金银台与霓裳风马的神仙盛会则暗藏对长安宫廷的诗意解构。当梦境在“丘峦崩摧”中轰然破碎,诗人从“日月照耀”的云端跌落“惟觉枕席”的现实,此刻“古来万事东流水”的喟叹与“摧眉折腰”的愤懑形成双重变奏——前者将个体失意置于历史长河,后者以决绝姿态撕破封建等级的虚伪面纱。全诗最终在“且放白鹿”的归隐宣言与“安能”的激越质问间达成平衡:既借山水幻境完成对功名枷锁的超越,又以“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傲骨,树起中国文人对抗体制异化的精神丰碑,让现实挫折升华为永恒的艺术抗争。诗中天姥山的艺术形象具有三重维度:地理层面的真实存在(临剡溪、对天台)、文化层面的传说加持(天姥歌声、谢公屐痕)、诗人主体的精神投射(“势拔五岳”的夸张与“青冥浩荡”的幻境)。这种虚实交织的笔法,既源于李白青年时代“自爱名山入剡中”的实地探访积累,更暗含对现实秩序的隐喻性颠覆——当五岳的崇高地位被刻意贬抑,实则是诗人对长安三年“词臣”身份的隐性反抗。诗中梦境的递进结构颇具匠心:从“飞渡镜湖”的轻盈幻想到“迷花倚石”的迷离沉醉,从“熊咆龙吟”的惊悚震颤到“丘峦崩摧”的剧烈转折,最终在“青冥浩荡”的仙境中抵达精神巅峰。这种由实入虚、由惊入喜再转悲的情感曲线,恰似诗人仕途经历的微缩投影:初入长安的意气风发(青云梯)、宫廷生活的短暂辉煌(金银台)、最终觉醒的幻灭感(仙境破灭)。李白在仙境描绘中埋藏多重现实密码:“霓为衣兮风为马”的云之君,既延续《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又暗合谢灵运山水诗的玄思特质;“虎鼓瑟”“鸾驾车”的奇幻场景,实为长安三年所见权贵奢靡的镜像投射。而“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大场面,既包含对自由人格的向往,也暗含对等级制度的嘲弄——当群仙无需跪拜、平等列队,恰与现实中“折腰事权贵”形成尖锐对比。结尾“安能摧眉折腰”的呐喊,表面是归隐山林的自嘲,深层却是对封建皇权“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精神蔑视。这种将个体尊严置于宇宙境界之上的书写,突破传统游仙诗的出世窠臼,在“古来万事东流水”的历史虚无感中,淬炼出“且放白鹿”的行动宣言,使全诗兼具山水诗的瑰丽、游仙诗的飘逸与讽喻诗的锋芒。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意象繁复层叠、情节跌宕起伏的笔触,构筑起瑰丽奇幻的意境,形成了磅礴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质。诗人虽借"古来万事东流水"的喟叹流露及时行乐的虚无色彩,但全篇却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为基调,在云海龙吟的天姥幻境中展开精神突围,其飞扬跋扈的想象与掷地有声的宣言相互激荡,字里行间充盈着挣脱桎梏的生命力量,全然没有传统叹世文本的颓唐气韵。
# 范云:瀛洲难求而不必求,天姥可睹而实未睹,故欲因梦而睹之耳(“海客”四句下)。甚显(“半壁”二句下)。甚晦(“千岩万转”二句下)。又甚显(“洞天”四句下)。又甚晦(“霓为衣兮”四句下)。范云:“梦吴越”以下,梦之源也;次诸节,梦之波澜。其间显而晦,晦而显,至“失向来之烟霞”极而与人接矣,非太白之胸次、笔力,亦不能发此。“枕席”“烟霞”二句最有力。结语平衍,亦文势之当如此也。
明高棅《唐诗品汇》
# 《梦游天姥吟》胸次皆烟霞云石,无分毫尘浊,别是一副言语,故特为难到。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郭云:恍恍惚惚,奇奇幻幻,非满肚皮烟霞,决挥洒不出。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周珽曰:出于千丝铁网之思,运以百色流苏之局,忽而飞步凌顶,忽而烟云自舒。想其拈笔时,神魂毛发尽脱于毫楮而不自知,其神耶!吴山民曰:“天台四万八千丈”,形容语,“白发三千丈”同意,有形容天姥高意。“千岩万转”句,语有概括。下三句,梦中危景。又八句,梦中奇景。又四句,梦中所遇。“唯觉时之枕席”二语,篇中神句,结上启下。“世间行乐”二句,因梦生意。结超。
明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忽魂”四句,束上生下,笔意最紧。万斛之舟,收于一柁(末二句下)。
清黄白山、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飞渡镜湖月”以下,皆言梦中所历。一路离奇灭没,恍恍惚惚,是梦境,是仙境(“列缺霹雳”十二句下)。托言梦游,穷形尽相以极“洞天”之奇幻;至酲后,顿失烟霞矣。知世间行乐,亦同一梦,安能于梦中屈身权贵乎?吾当别去,遍游名山,以终天年也。诗境虽奇,脉理极细。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七古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域。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飘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远别离》等篇,以为虽子美不能道。盖其才横绝一世,故兴会标举,非学可及,正不必执此谓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柑生,丝毫不乱;若中间梦境迷离,不过词意伟怪耳。胡应麟以为“无首无尾,窈冥昏默”,是真不可以说梦也特谓非其才力,学之立见踬踣,则诚然耳。
清清高宗《唐宋诗醇》
# 纵横变化,离奇光怪,以奇笔写梦境,吐句皆仙,着纸谷飞(“列缺霹雳”十句下)。砉然收勒,通体宗主攸在,线索都灵(“世间行乐”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方纲按:《扶风豪士歌》《梦游天姥吟》二篇,虽句法、音节极其变化,然实皆自然入拍,非任意参错也。秋谷于《豪士》篇但评其神变,于《天姥》篇则第云“观此知转韵元无定格”,正恐难以示后学耳。
清翁方纲《赵秋谷所传声调谱》
# 陪起,令人迷。“我欲”以下正叙梦,愈唱愈高,愈出愈奇“失向”句,收住。“世间”二句,入作意,因梦游推开,见世事皆成虚幻也;不如此,则作诗之旨无归宿。留别意,只末后一点。韩《记梦》之本。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奇离惝恍,似无门径可寻。细玩之,起首入梦不突,后幅出梦不竭,极恣肆幻化之中,又极经营惨淡之苦,若只貌其右句字面,则失之远矣。一起淡淡引入,至“我欲因之梦吴越”句,乘势即入,使笔如风,所谓缓则按辔徐行,急则短兵相接也。“湖月照我影”八句,他人捉笔可云已尽能事矣,岂料后边尚有许多奇奇怪怪。“千岩万转”二句,用仄韵一束以下至“仙之人兮”句,转韵不转气,全以笔力驱驾,遂成鞭山倒海之能,读云似未曾转韵者,有真气行乎其间也。此妙可心悟,不可言喻。出梦时,用“忽动悸以魄动”四句,似亦可以收煞得住,试想若不再足“世间行乐”二句,非但叫题不酲,抑亦尚欠圆满。“且放白鹿”二句,一纵一收,用笔灵妙不测。后来慢东坡解此法,他人多昧昧耳。
清延君寿《老生常谈》
# 严云:“半壁”一句,不独境界超绝,语音亦复高朗。严云:有意味在“青青”“澹澹”字作叠(“云青青兮”二句下)。严云:太白写仙人境界皆渺茫寂历,独此一段极真,极雄,反不似梦中语(“霓为衣兮”四句下)。又云:“世间”云云,甚达,甚警策,然自是唐人语,无宋气。
近代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 桂曰:骚语奇奇怪怪。
明张含《李杜诗选》
# 瀛州: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仙山之一,另两座名蓬莱、方丈。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山的南面。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县南。谢公屐: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他“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目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金银台:指神仙居所。白鹿:传说中神仙所骑的神兽。
现代萧涤非、马茂元、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
上一篇: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一)》
下一篇:唐·李白《蜀道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