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残红欲尽时":那一点残留的红色烛光,即将燃尽之时,
# 残红:此指将熄灭的灯焰,也有版本作残釭。
"乍凉秋气满屏帏":刚刚转凉的秋意,弥漫在整个屏风和帷幕之间。
# 屏帏:屏风和帷帐。
"梧桐叶上三更雨":三更时分,雨打在梧桐树叶上,
"叶叶声声是别离":每一片叶子、每一声雨滴声,都像是在诉说着别离。
# 别离:离别。
"调宝瑟":曾经她调试宝瑟,我拨弄香炉,
# 宝瑟:瑟的美称。,调:抚弄乐器。
"拨金猊":我拨弄香炉。
# 金猊:狮形的铜制香炉。猊:狻猊,即狮子。
"那时同唱鹧鸪词":那时我们一起吟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如今在这风雨交加的西楼夜晚,
# 西楼:指作者住处。
"不听清歌也泪垂":即便没有听到那清婉的歌声,我也忍不住泪水潸然而下。
南宋文学家
周紫芝(1082~1155?),宋代文学家。字少隐,自号竹坡居士,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绍兴进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出知兴国军,后退隐庐山。早年生活于社会下层,又目睹靖康战乱,饱尝流离之苦,因此有一部分反映民间疾苦与国家兴亡的纪实诗篇,但更多诗则是描写隐居闲适生活以及交游唱和。其诗在南宋初诗歌中较为独特。其词早年学习晏几道,清丽婉曲,后期自为一格。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秋夜怀人的词,描绘了秋夜残灯将尽、凉秋满室、雨打梧桐的凄凉景象,以及过去与爱人调瑟拨炉、同唱鹧鸪词的欢乐场景,今昔对比,表达了词人的别离之痛、孤寂之感以及对往昔情感的深切怀念。借秋夜之景与往昔回忆,写出了词人的伤感与思念。
2. 写作手法
对比:下片“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回忆过去的欢乐温馨,与“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所描绘的当下孤寂凄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悲苦,强化了词人的思念与哀伤之情。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从室内景致切入,“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清寂氛围。夜深人静,油灯如残烛将熄,微光摇曳,秋意裹挟着凉意,弥漫于屏帷之间。“乍凉”细腻传达出词人对周遭环境的敏锐感知,而“满屏帷”则将这份凉意渲染得愈发浓烈。实际上,凉意无形,却能让人觉出满室生寒,究其根本,是词人心中的凄凉愁绪使然。“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转而从听觉着墨,点明“三更秋雨”这一特定情境。秋夜无眠,那雨滴打在梧桐叶上的声音,声声入耳,皆似别离之音。借这雨滴梧桐的声响,巧妙暗示出别离之悲,让词人在这秋夜中的愁苦之感更具感染力。通过情感对声音的回应,深入刻画了别离带来的悲苦心境。下片“调宝瑟,拨金猊”,紧扣“别离”,自然转入对往昔的追忆。“调”与“拨”两个动作,生动再现了昔日相聚时,主人公与意中人抚弄宝瑟、拨弄香炉的温馨画面,一时间,琴音袅袅,室生暖香。“那时同唱鹧鸪词”,“鹧鸪”常被视为男女爱情的象征,彼时二人共唱情曲,氛围甜蜜美好,令人难忘。“风雨西楼夜”与上片的环境描写相呼应,将昔日的欢愉与如今的孤寂凄凉形成鲜明对照,进而引出“不听清歌也泪垂”的感慨。往昔,主人公聆听歌女清歌,曾为之动容落泪,而如今,不仅无清歌可赏,回忆往昔欢聚更添孤寂,故而泪落不止。这泪水,既是为逝去的美好而流,也是为当下的愁苦而淌。
4. 作品点评
词人以“风雨西楼夜”为核心,先描绘整体环境,借景烘托悲愁;再写主人公于西楼回忆往事,极言昔日之欢;最后回到“如今”,在今昔对比中,进一步抒发主人公的深切怀念与对现状的喟叹。全词层次清晰,感情绵密悱恻,自始至终贯穿其间,在工整的布局中尽显摇曳之姿。
# 竹坡乐章,清丽婉曲,非苦心刻意为之。
不详孙竞《竹坡词序》
# 此首因听雨而有感。起点夜凉灯残之时,次写夜雨,即用温飞卿词意。换头,忆旧时之乐。“如今”两句,折到现时之悲。“不听清歌也泪垂”,情深语哀。这首词写秋夜怀人,回环婉曲,情景相生,而吐语天成,毫无着力痕迹。词中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怀念的对象是一位歌女,因久别相思而为之“泪垂”。孙竞评周词曰:“清丽婉曲。”移评此词,亦可谓中肯之语。
近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上一篇:宋·陆游《九月三日泛舟湖中作》
下一篇:宋·释智朋《偈倾一百六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