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武陵相见日":记得六年前在武陵相聚,
# 武陵:地名,今湖南常德市。
"六年往事堪惊":分别以来往事不堪回首。
"回头双鬓已星星":如今我们两鬓都已花白。
# 星星:指头发花白。
"谁知江上酒":谁知又要匆匆作别,江头别宴上的酒,
"还与故人倾":还要给老朋友倾倒。
"铁马红旗寒日暮":寒日的傍晚,秋风萧瑟的边塞上,铁骑奔驰,红旗飘扬,士气高昂,
"使君犹寄边城":你是那里的长官,要驻守在边城。
# 使君:指词题中的曾使君。
"只愁飞诏下青冥":只担心皇帝下令让你回京,
# 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
"不应霜塞晚":因为你不顾边塞艰难日久,
# 不应:不顾。
"横槊看诗成":正有杀敌、赋诗的豪情。
# 槊:古代的一种兵器。
南宋文学家
周紫芝(1082~1155?),宋代文学家。字少隐,自号竹坡居士,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绍兴进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出知兴国军,后退隐庐山。早年生活于社会下层,又目睹靖康战乱,饱尝流离之苦,因此有一部分反映民间疾苦与国家兴亡的纪实诗篇,但更多诗则是描写隐居闲适生活以及交游唱和。其诗在南宋初诗歌中较为独特。其词早年学习晏几道,清丽婉曲,后期自为一格。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通过描写友人曾使君赴光州戍边的场景,借“铁马红旗”的边塞景象与“横槊看诗成”的豪情画面,既表达词人对友人坚守边疆的敬佩,又勉励其在边塞上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
2. 写作手法
用典:“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句,巧用“横槊赋诗”典故。该典故原指曹氏父子在鞍马间创作诗文,后用于赞扬人的文才武略。作者在此想象友人在边塞霜寒日暮之时,仍能有横槊赋诗的雅兴与豪情,以这一典故既展现友人的文武双全,也借此表达对友人在边塞施展才干、为国建功的期许与赞美。想象:“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句中想象边塞战场的景象,通过“铁马”“红旗”“寒日暮”等意象组合,虚构出光州边地的苍凉壮阔之景。既暗示友人戍边环境的艰苦,又以“犹寄”二字点出其驻守边疆的现状,为后文情感转折埋下伏笔。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以回忆开篇,“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记得”一词将时间拉回六年前,彼时两人在武陵相聚,而如今历经六年漂泊,“六年往事堪惊”中的“惊”字浓缩了这六年间的动荡与辛酸,既有对乱世离散的感慨,也暗含重逢的复杂情绪。“武陵”这一意象别具深意,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以世外桃源的宁静美好反衬现实的动荡不安,暗示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回头双鬓已星星”,“星星”二字生动地描绘出白发苍苍的模样,具象化地展现出岁月流逝的痕迹,两人从青丝到白头的变化,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折射出时代的沧桑巨变,为下文的离别埋下情感伏笔。“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谁知”一转,道出重逢短暂、离别猝不及防的无奈,“江上酒”承载着六年未见的思念与重逢的悲喜,一个“倾”字,既写出两人痛饮的情状,又暗示借酒消愁、暂缓离绪的心境。下片转入对友人赴边塞情景的想象,“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铁马红旗”视听结合,描绘出战场上战马奔腾、战旗猎猎的雄浑壮阔之景,“寒日暮”则以环境的寒冷与日暮的苍茫,烘托出边塞的孤寂与艰险,暗示时局的动荡不安,反衬出曾使君坚守边疆的孤勇。“只愁飞诏下青冥”,“只愁”笔锋一转,表达出对朝廷召还友人的担忧,“飞诏下青冥”中,“青冥”指代朝廷,“飞诏”象征皇权的干预,透露出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重视边防的现实批判。“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不应”一词带有反驳意味,否定“霜塞晚”所暗示的困顿处境,展现出友人的豪情不减。“横槊看诗成”化用曹操“横槊赋诗”的典故,将战场上的英勇豪迈与文人的儒雅才情相融合,既赞颂了曾使君文武双全的形象,又暗含对其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期许。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写离别之情,却打破常规写法,用大量篇幅回忆两人六年分离的漂泊艰辛,将漂泊的辛酸与重逢的不易娓娓道来,反而让最后的惜别更显深沉有力。这种写法,既让情感层层递进,又突显了作者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读来令人动容,足见词人文字驾驭的深厚功力。
上一篇:宋·梅尧臣《云间月》
下一篇:宋·释亮《偈颂七首(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