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lóng
yín
·
·
fàng
chuán
qiān
líng

朝代:宋作者:朱敦儒浏览量:3
fàng
chuán
qiān
líng
lüè
wéi
shān
liú
yún
tún
shuǐ
tāo
suí
shén
jiǔ
jiāng
dōng
zhù
běi
piān
rán
zhuàng
xīn
piān
gǎn
nián
huá
jiāng
niàn
sōng
jiù
yǐn
cháo
yóu
yǒu
nán
mèng
huí
shǒu
yāo
fēn
wèi
sǎo
wèn
rén
jiān
yīng
xióng
chù
móu
bào
guó
lián
yòng
chén
hūn
bái
tiě
suǒ
héng
jiāng
jǐn
fān
chōng
làng
sūn
láng
liáng
dàn
chóu
qiāo
guì
zhào
bēi
yín
liáng
lèi
liú

译文

放舟于江面上,千里波涛,云水茫茫。经过吴山只是稍微的浏览了一下景色。云层密密聚集在水府附近,江涛汹涌追随着巫山神女奔走,众水汇成大江滔滔东注人海。匆匆奔波向南的北方游子,满怀壮志却偏感报国到无门,随着年华流逝忽然觉得要走到垂暮之年。想起伊阙和嵩山的隐居生活,跟巢父、许由一样的林下故友,那时的生活竟如同南柯一梦,很快消失转眼之间已成过去。回望中原金兵还未彻底扫除,试问人间,抗敌的英雄在何处。空怀有报效国家的奇谋良策,可怜无人赏识不被重用,白羽扇早已堆积满了灰尘。想当年东吴末帝孙皓用铁索横截江面,晋军的锦帆战船却破浪而来,吴主孙皓被迫投降心情无比悲苦。如今我只能独自愁敲桂木短桨,悲愤地低诵那古曲梁父吟,热泪像雨一样横流。

逐句剖析

"放船千里凌波去":放舟于江面上,千里波涛,云水茫茫。

# 凌波去:乘风破浪而去。波,渡,逾越。

"略为吴山留顾":经过吴山只是稍微的浏览了一下景色。

# 留顾:停留瞻望。,吴山:泛指江南之山。,略为:稍微,形容时间短暂。

"云屯水府":云层密密聚集在水府附近,

# 水府:星官名。谓天将下雨。

"涛随神女":江涛汹涌追随着巫山神女奔走,

# 神女:指传说中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

"九江东注":众水汇成大江滔滔东注人海。

# 九江:诸水汇流而成的大江。九,极言其多。长江由众多支流汇聚而成,故曰九江。

"北客翩然":匆匆奔波向南的北方游子,

# 翩然:指舟行迅疾如飞。,北客:北方南来之人,作者自称,因其家在洛阳,故曰北客。

"壮心偏感":满怀壮志却偏感报国到无门,

"年华将暮":随着年华流逝忽然觉得要走到垂暮之年。

"念伊嵩旧隐":想起伊阙和嵩山的隐居生活,

# 伊嵩:伊水与嵩山,均在河南境内。

"巢由故友":跟巢父、许由一样的林下故友,

# 巢由:巢父、许由,都是古代的隐士。

"南柯梦、":那时的生活竟如同南柯一梦,

# 南柯梦:唐李公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谓:淳于棼梦至槐安国,国王以女妻之,任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显赫一时,后与敌战败,公主亦死,被遣回。醒后见槐树南枝下有一蚁穴,即梦中所历。后人因称为“南柯梦”。

"遽如许":很快消失转眼之间已成过去。

# 如许:如此。,遽:就。

"回首妖氛未扫":回望中原金兵还未彻底扫除,

# 妖氛:凶气,指金兵。

"问人间、":试问人间,

"英雄何处":抗敌的英雄在何处。

"奇谋报国":空怀有报效国家的奇谋良策,

"可怜无用":可怜无人赏识不被重用,

"尘昏白羽":白羽扇早已堆积满了灰尘。

# 白羽:白羽扇,古代儒将常挥白羽扇,指挥作战。

"铁锁横江":想当年东吴末帝孙皓用铁索横截江面,

# 铁锁横江:“铁锁”三句,以晋灭东吴比喻金兵宋,暗喻目前形势危急,不能再蹈“孙郎”的覆辙。孙郎,指三国东吴末帝孙皓。晋武帝司马炎派王濬造大船东下伐吴,吴军以铁锁、铁链横截长江,企图阻挡晋军前进。晋军用火烧毁铁锁,长驱东下,攻破金陵,孙皓被迫出降。

"锦帆冲浪":晋军的锦帆战船却破浪而来,

"孙郎良苦":吴主孙皓被迫投降心情无比悲苦。

"但愁敲桂棹":如今我只能独自愁敲桂木短桨,

# 桂棹:船桨的美称,此代指船。

"悲吟梁甫":悲愤地低诵那古曲梁父吟,

# 梁甫:即《梁父吟》,一作《梁甫吟》,乐府《楚调曲》名。今存古辞,传为诸葛亮所作。

"泪流如雨":热泪像雨一样横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是南宋词人朱敦儒所作的一首词。此词写于建炎年间,词人避难江南、舟行长江之际。上片由舟中所见之景,引发对“靖康之难”前隐居岁月的追忆,暗含世事沧桑、身世飘零之叹。下片直面现实,痛陈金兵未退、敌势猖獗,慨叹英雄难寻、报国无门,只能愁敲船桨、悲吟《梁父》,怆然涕下。全词即景抒情,融入叙事,语调悲苦,深刻表达了词人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壮志难伸的悲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两宋之交词人,“词俊”

朱敦儒(1081~1159),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希真,号岩壑老人,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遗民等,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隐居不仕,绍兴进士,曾任两浙东路提点刑狱。朱敦儒少有词名,获“词俊”之名,早年为“洛中八俊”之一。其词多写隐逸之趣,词风豪放旷逸,清新晓畅;南渡后作品又融入家国之感,慷慨悲歌,风格沉郁苍凉。代表作品有《鹧鸪天·西都作》《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念奴娇·插天翠柳》等。今存词集《樵歌》。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洛阳、汴京等地惨遭战火,不久汴京沦陷。朱敦儒举家南逃,辗转淮海、金陵,后沿江而上至江西,再南下广东南雄避乱。此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为金兵南侵后作者感时抒愤之作,约作于建炎晚期(1129-1130年)避难江南、舟行长江途中,借古忧今,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行旅抒怀之作。词人避难江南舟行长江,面对壮丽江景,却无心赏玩,因自身是“北客”,空有报国志却无路,又叹年华将暮。忆起往昔洛阳隐居及故友,觉昔日生活如南柯一梦。更痛心金兵未退,英雄难寻,自己报国无门,只能悲吟。词人借古忧今,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和壮志难酬的悲愤,饱含爱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互文:词中的“云屯水府,涛随神女”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这两句其实是说云和涛都聚集在水府,伴随着神女,并非云只在水府,涛只跟随神女,通过互文的手法,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长江之上云聚涛涌的奇幻景象,丰富了词的意境。直抒胸臆:“壮心偏感,年华将暮”直接抒发了词人虽有报国壮志却报国无门,且年华渐老的无奈与不满。“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则直接表达了对往昔隐居生活和故友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着重抒发去国离乡的深切感慨。“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开篇便以雄浑笔触勾勒出一幅壮阔画面:词人驾舟启航,于千里波涛、云水苍茫间穿行。面对秀丽的江南山水,他仅“略为留顾”,这一细节暗示出,昔日沉醉山水的闲适心境,早已被国破家亡的沉痛所取代,即使烟云环绕的吴越胜景,也难以唤起他的兴致。顺流东下时,除偶尔瞥向江苏南部山峦,入目皆是滚滚江水与悠悠白云。“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采用互文手法,生动展现长江之上云涛交织、气势磅礴的景象。面对如此雄浑壮阔的江景,词人思绪万千,不禁感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作为从洛阳南逃的“北客”,他虽怀抱报国壮志,却无奈生逢乱世,报国无门,且随着岁月流逝,年华渐老,这怎能不让人唏嘘感叹?这种感慨,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悲叹,更饱含着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正因对当下时局的失望,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溯到往昔岁月,追忆过去的人和事。望着眼前青山绿水,词人想起昔日繁华的洛阳城,想起曾一同寄情山水的“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巢父、许由这类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历史人物,既代表着他曾经的友人,也是其往昔闲适生活的象征。“旧隐”与“故友”,无不勾起他的万千思绪,令他感慨不已。靖康之变前,那种疏狂自在、纵情山水的生活,如今已如梦幻泡影,一去不返,词人只能无奈长叹“南柯梦、遽如许”。时光流逝带来的衰老与无奈,本就令人痛苦,更何况身处乱世,国之将亡的悲痛,远超过韶华不再、壮志难酬的悲哀。下片以“念”字起笔,将视角拉回作者早年隐居洛阳的时光。“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词人回望中原,看到金兵南侵的气焰未消,发出“英雄何处”的沉痛发问,表达了对当时南宋朝廷无人能够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失望和痛心,体现了他对国事的深切关怀。“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空有报国的奇谋良策,却无人赏识和重用,白羽扇也早已布满灰尘,暗示了词人的报国之志无法实现,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引用三国时期东吴末帝孙皓用铁索横截江面,试图阻止晋军东下,但最终仍被晋军攻破金陵的历史典故,借古讽今,暗示南宋朝廷也面临着类似东吴的危险处境,委婉地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前途的担忧。“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甫,泪流如雨”词人只能独自愁敲桂木短桨,悲愤地低诵着《梁父吟》,泪流如雨。《梁父吟》是诸葛亮未出山时喜爱吟诵的乐府诗篇,这里词人以诸葛亮自比,抒发了自己救亡有志、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悲痛,将全词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4. 作品点评

《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全词情感直露、激昂慷慨,词人将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词作真实展现了南渡时期词人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位不同于往日“神仙风致”的志士形象。透过这首词,不仅能看到词人个人的情感脉络,更能折射出南渡时期一代文人士大夫的历史命运,尤其是那些胸怀壮志却命途坎坷的江南志士的无奈处境,堪称南渡士人命运的生动缩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词以纪行为线索。从江上风光写到远行的感怀,由个人悲欢写到国家命运,篇末以“愁敲桂棹”回映篇首的“放船千里”。中间部分,抒情、议论并用,抒情率直,议论纵横.视野又极开阔,“千里”、“九江”尽收笔底,往古来今俱在望中.感情极痛快却极沉着,不避用典而仍明白如话。朱敦儒词的艺术成就于此可见,其风格豪放的一面也可于此中窥见一斑。

现代中国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林从龙《唐宋词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凌虚台记》

下一篇:宋·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