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huái
yīn
zuò

朝代:宋作者:朱敦儒浏览量:2
dāng
nián
líng
xià
jié
zhàn
chūn
yóu
hóng
yīng
cuì
dài
tán
xiào
shuǐ
西
tóu
luò
jīng
guò
táo
guǎn
chā
huā
guī
xiǎo
xiù
wǎn
rén
liú
huàn
jiǔ
chūn
tuō
mào
zuì
qīng
lóu
chǔ
yún
jīng
lǒng
shuǐ
sàn
liǎng
piāo
liú
jīn
qiáo
cuì
tiān
chù
xiāo
yōu
cháng
fēi
hóng
鸿
jiù
yuè
zhī
jīn
yān
shuǐ
dōu
zhào
rén
chóu
yǒu
lèi
kàn
fāng
cǎo
rèn
西
zhōu

译文

遥想当年洛城风华日,总是与豪侠之客在春天结伴游乐。穿着鲜艳的衣服,骑马谈笑一起游冶洛城水西。日落时分经过桃叶渡,不顾头戴鲜花的人要回去,酒楼里的美人上前留住了他们。美女为他们劝酒开怀畅饮,摘掉帽子醉卧酒楼。楚地风云惊起,陇水飘散而去,两厢漂流。如今饱受憔悴之苦,没有地方可以让我排遣内心的忧愁。盼飞鸿可以传来远方人的消息,盼同一轮明月可以为远方人祝福。不知此刻的雾霭迷蒙,有多少人都和我一样,在为远别的情人而忧愁。泪眼所见只有芳草连天,而西州路却始终寻找不到。

逐句剖析

"当年五陵下":遥想当年洛城风华日,

# 五陵:本指西汉五帝的陵墓,在长安附近渭水北岸,居此者多豪门大户。此处借指自己年少时游乐之地。

"结客占春游":总是与豪侠之客在春天结伴游乐。

# 结客:结交,豪侠之客。

"红缨翠带":穿着鲜艳的衣服,

"谈笑跋马水西头":骑马谈笑一起游冶洛城水西。

# 跋马:指拨马。

"落日经过桃叶":日落时分经过桃叶渡,

# 桃叶:指桃叶渡,在今南京。此借指游冶之地。

"不管插花归去":不顾头戴鲜花的人要回去,

"小袖挽人留":酒楼里的美人上前留住了他们。

# 小袖:指歌妓。

"换酒春壶碧":美女为他们劝酒开怀畅饮,

"脱帽醉青楼":摘掉帽子醉卧酒楼。

# 青楼:妓女之所居。

"楚云惊":楚地风云惊起,

"陇水散":陇水飘散而去,

"两漂流":两厢漂流。

"如今憔悴":如今饱受憔悴之苦,

"天涯何处可销忧":没有地方可以让我排遣内心的忧愁。

# 销忧:排遣内心的忧愁。

"长揖飞鸿旧月":盼飞鸿可以传来远方人的消息,盼同一轮明月可以为远方人祝福。

"不知今夕烟水":不知此刻的雾霭迷蒙,

"都照几人愁":有多少人都和我一样,在为远别的情人而忧愁。

"有泪看芳草":泪眼所见只有芳草连天,

"无路认西州":而西州路却始终寻找不到。

# 西州:东晋扬州刺史治所在金陵,因其府廨在台城之西,故称西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淮阴作》是宋代词人朱敦儒创作的一首词,作于靖康之变后,词人飘离异乡之时。通过追念往事,表达对一位青楼女郎寄予真挚的眷恋之情,将家国之痛表现得深沉委婉,凄切动人。上片追忆往日春游之乐,放纵豪迈;下片诉说今日漂泊之苦,沉郁顿挫。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国的怀恋。使用了直抒胸臆、用典、倒装等写作手法,以乐景衬哀情,结构精妙,自然流畅,感人至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两宋之交词人,“词俊”

朱敦儒(1081~1159),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希真,号岩壑老人,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遗民等,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隐居不仕,绍兴进士,曾任两浙东路提点刑狱。朱敦儒少有词名,获“词俊”之名,早年为“洛中八俊”之一。其词多写隐逸之趣,词风豪放旷逸,清新晓畅;南渡后作品又融入家国之感,慷慨悲歌,风格沉郁苍凉。代表作品有《鹧鸪天·西都作》《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念奴娇·插天翠柳》等。今存词集《樵歌》。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公元1126年年(宋钦宗靖康元)十一月,金兵渡黄河而攻洛阳。祖籍洛阳的文人朱敦儒仓皇南渡,汇入中原流亡的滚滚洪流。寒风中夹杂着鼠群的骚动与孤鹤的哀鸣,他随着西去的人潮辗转至淮阴(今江苏境内)。伫立江畔遥望故园方向,昔日繁华与战火纷飞交织成记忆碎片,值此故国沦丧之际,文人墨客将满腔悲怆倾注笔端,在淮阴写下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通过追忆往昔春游之乐与诉说今日漂泊之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故国的怀恋。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通过对春日美景的描写,反衬出诗人的哀伤。直抒胸臆:“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不假外物,充满哀极痛极的勃郁之气。倒装:“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用倒装句式。“不管”的主语“小袖”置后,以突出人物。用典:“当年五陵下,结客占春游”以西汉五陵典故为时空坐标,借"五陵年少"的豪奢意象,将洛阳故都的繁华记忆具象化,塑造出风流少年的俊爽形象。并化用《结客少年场行》的“结客”典故,既呼应古意又自出机杼。西州典故(羊昙哭谢安)则激活士大夫的精神困境。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首两句追忆往昔,笔势不凡。五陵本是西汉前期五位皇帝的陵墓,地处渭水北岸,距都城长安不远;当初四周居住着许多豪门大户,子弟习尚奢纵。后代诗文遂引为典实。此词借“五陵”以指作者故乡名城洛阳,以西汉五陵典故为时空坐标,借"五陵年少"的豪奢意象,将洛阳故都的繁华记忆具象化,塑造出风流少年的俊爽形象。《乐府诗集》有《结客少年场行》,题解引《乐府广题》云:“按结客少年场,言少年时结任侠之客,为游乐之场,终而无成,故作此曲也。”词中“结客”二字即从此出,既呼应古意又自出机杼。下文分三层写开。“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两句承前“结客”句来,以简笔勾勒春游图景:鲜艳的服饰、清脆的笑语、疾驰的马蹄,动态画面中透出少年意气。通过“红缨翠带”的色彩、“跋马”的姿态,将游春的欢畅自恣展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是归途中的一个小插曲,“落日经过桃叶,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聚焦桃叶渡的邂逅场景。桃叶渡作为南京秦淮河畔的游冶胜地,暗含风月意象。“不管插花归去”的倒装句式,将青楼女的执着挽留化作视觉焦点,"小袖"代指歌妓,主谓倒置强化了人物形象的鲜活感。上片第一层极写其豪俊气概,第二层则表现其儿女柔情,亦豪旷,亦缠绵,一位风流少年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二句又起一层,笔墨酣畅淋漓。上句之“春壶碧”,暗写红粉情意,有“吴姬压酒劝客尝”的意境。结句有力突现了词人自家醉卧青楼的形象:开怀豪饮,至酒酣耳热之际,竟至脱帽露顶,可见畅快之至,亦不羁之至了。到了此处,一天的游春之乐达到高潮,作者的豪兴也尽情写出。整个上片选取最能表现早年生活风貌的骤马游春一幕来叙说,笔调欢快明朗,化前人意境于不知不觉间,妙合无限。下片三句,词意陡转,由昔入今,以精炼的语言概括出突如其来的家国变故。“楚云惊,陇水散,两漂流”中,“楚云”在诗词里常与女子相关,如张谓诗句:“红粉青娥映楚云”(《赠赵使君美人》)。“陇水散”用梁鼓角横吹曲《陇头流水歌》“陇头流水,流离四下”句意。《古今乐录》引《辛氏三秦记》曰:“陇渭西关,其陂九迥,上有清水,四注流下。”此中含隐着对那位青楼女的依依别情,语调沉重,悲思喷涌。“惊”“散”二字如断弦之音,开启下片沉郁基调,带出作者受到震动、无限哀愁的神态。以下两句,直抒胸臆,充满哀极痛极的勃郁之气。“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这近乎绝望的哀号,情感浓厚,因为是紧接前面力度很高的三句而来,所以没有直白浅露之感,是感情凝聚、充积以至于倾泻的自然过程。“何处”二字已见出愁怀难遣,欲告无人的苦楚。于是词人瞩目于“飞鸿旧月”。“长揖飞鸿旧月,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通过飞鸿、明月的意象,构建跨越时空的对话维度。此刻,作者将个人愁思扩展为千万人共通的国殇之痛。所以说,“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两句表明他多少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始终连接着民族的兴亡,面前经历的是一场悲剧。这样,词的意境有了拓展。结句收缩全篇的悲愁思绪,显出“无垂不缩”的功夫。“有泪看芳草,无路认西州。”《晋书·谢安传》载,羊昙为谢安所重,谢安扶病还都时曾过西州门,“安薨后,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尝大醉,不觉至州门,痛哭而去。”运用羊昙哭西州的典故,当有怀想谢安之类贤相、慨叹当世无人之意。南渡以来,朱敦儒无日不思念金人的统治下的故土,牵挂天各一方的亲朋。可是,泪眼所见,只有远接天际的芳草牵惹人的情思,而西州路遥不可接。这一结句亦景亦情,以沉痛之笔点活全篇,并使整体意境苍劲高起,读来似觉其千钧之力。

4. 作品点评

全篇以乐景衬哀情,结构精巧,巧于关合,行文流畅,感人至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篇以昔衬今,由“当年”到“如今”,由“跋马”到“漂流”,由“谈笑”到“憔悴”,一治一乱,各标志一个时代,一种心境。愈写当年春风得意,愈衬托出如今忧思沧茫。以一己阅历细节,映现时代风云,含量大而感怆深。

现代山东大学教授、词学家刘乃昌《宋词三百首新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方岳《输棋》

下一篇:宋·李曾伯《重庆阃治十咏·横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