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五陵下":遥想当年洛城风华日,
# 五陵:本指西汉五帝的陵墓,在长安附近渭水北岸,居此者多豪门大户。此处借指自己年少时游乐之地。
"结客占春游":总是与豪侠之客在春天结伴游乐。
# 结客:结交,豪侠之客。
"红缨翠带":穿着鲜艳的衣服,
"谈笑跋马水西头":骑马谈笑一起游冶洛城水西。
# 跋马:指拨马。
"落日经过桃叶":日落时分经过桃叶渡,
# 桃叶:指桃叶渡,在今南京。此借指游冶之地。
"不管插花归去":不顾头戴鲜花的人要回去,
"小袖挽人留":酒楼里的美人上前留住了他们。
# 小袖:指歌妓。
"换酒春壶碧":美女为他们劝酒开怀畅饮,
"脱帽醉青楼":摘掉帽子醉卧酒楼。
# 青楼:妓女之所居。
"楚云惊":楚地风云惊起,
"陇水散":陇水飘散而去,
"两漂流":两厢漂流。
"如今憔悴":如今饱受憔悴之苦,
"天涯何处可销忧":没有地方可以让我排遣内心的忧愁。
# 销忧:排遣内心的忧愁。
"长揖飞鸿旧月":盼飞鸿可以传来远方人的消息,盼同一轮明月可以为远方人祝福。
"不知今夕烟水":不知此刻的雾霭迷蒙,
"都照几人愁":有多少人都和我一样,在为远别的情人而忧愁。
"有泪看芳草":泪眼所见只有芳草连天,
"无路认西州":而西州路却始终寻找不到。
# 西州:东晋扬州刺史治所在金陵,因其府廨在台城之西,故称西州。
两宋之交词人,“词俊”
朱敦儒(1081~1159),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希真,号岩壑老人,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遗民等,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隐居不仕,绍兴进士,曾任两浙东路提点刑狱。朱敦儒少有词名,获“词俊”之名,早年为“洛中八俊”之一。其词多写隐逸之趣,词风豪放旷逸,清新晓畅;南渡后作品又融入家国之感,慷慨悲歌,风格沉郁苍凉。代表作品有《鹧鸪天·西都作》《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念奴娇·插天翠柳》等。今存词集《樵歌》。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通过追忆往昔春游之乐与诉说今日漂泊之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故国的怀恋。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通过对春日美景的描写,反衬出诗人的哀伤。直抒胸臆:“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不假外物,充满哀极痛极的勃郁之气。倒装:“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用倒装句式。“不管”的主语“小袖”置后,以突出人物。用典:“当年五陵下,结客占春游”以西汉五陵典故为时空坐标,借"五陵年少"的豪奢意象,将洛阳故都的繁华记忆具象化,塑造出风流少年的俊爽形象。并化用《结客少年场行》的“结客”典故,既呼应古意又自出机杼。西州典故(羊昙哭谢安)则激活士大夫的精神困境。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首两句追忆往昔,笔势不凡。五陵本是西汉前期五位皇帝的陵墓,地处渭水北岸,距都城长安不远;当初四周居住着许多豪门大户,子弟习尚奢纵。后代诗文遂引为典实。此词借“五陵”以指作者故乡名城洛阳,以西汉五陵典故为时空坐标,借"五陵年少"的豪奢意象,将洛阳故都的繁华记忆具象化,塑造出风流少年的俊爽形象。《乐府诗集》有《结客少年场行》,题解引《乐府广题》云:“按结客少年场,言少年时结任侠之客,为游乐之场,终而无成,故作此曲也。”词中“结客”二字即从此出,既呼应古意又自出机杼。下文分三层写开。“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两句承前“结客”句来,以简笔勾勒春游图景:鲜艳的服饰、清脆的笑语、疾驰的马蹄,动态画面中透出少年意气。通过“红缨翠带”的色彩、“跋马”的姿态,将游春的欢畅自恣展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是归途中的一个小插曲,“落日经过桃叶,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聚焦桃叶渡的邂逅场景。桃叶渡作为南京秦淮河畔的游冶胜地,暗含风月意象。“不管插花归去”的倒装句式,将青楼女的执着挽留化作视觉焦点,"小袖"代指歌妓,主谓倒置强化了人物形象的鲜活感。上片第一层极写其豪俊气概,第二层则表现其儿女柔情,亦豪旷,亦缠绵,一位风流少年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二句又起一层,笔墨酣畅淋漓。上句之“春壶碧”,暗写红粉情意,有“吴姬压酒劝客尝”的意境。结句有力突现了词人自家醉卧青楼的形象:开怀豪饮,至酒酣耳热之际,竟至脱帽露顶,可见畅快之至,亦不羁之至了。到了此处,一天的游春之乐达到高潮,作者的豪兴也尽情写出。整个上片选取最能表现早年生活风貌的骤马游春一幕来叙说,笔调欢快明朗,化前人意境于不知不觉间,妙合无限。下片三句,词意陡转,由昔入今,以精炼的语言概括出突如其来的家国变故。“楚云惊,陇水散,两漂流”中,“楚云”在诗词里常与女子相关,如张谓诗句:“红粉青娥映楚云”(《赠赵使君美人》)。“陇水散”用梁鼓角横吹曲《陇头流水歌》“陇头流水,流离四下”句意。《古今乐录》引《辛氏三秦记》曰:“陇渭西关,其陂九迥,上有清水,四注流下。”此中含隐着对那位青楼女的依依别情,语调沉重,悲思喷涌。“惊”“散”二字如断弦之音,开启下片沉郁基调,带出作者受到震动、无限哀愁的神态。以下两句,直抒胸臆,充满哀极痛极的勃郁之气。“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这近乎绝望的哀号,情感浓厚,因为是紧接前面力度很高的三句而来,所以没有直白浅露之感,是感情凝聚、充积以至于倾泻的自然过程。“何处”二字已见出愁怀难遣,欲告无人的苦楚。于是词人瞩目于“飞鸿旧月”。“长揖飞鸿旧月,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通过飞鸿、明月的意象,构建跨越时空的对话维度。此刻,作者将个人愁思扩展为千万人共通的国殇之痛。所以说,“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两句表明他多少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始终连接着民族的兴亡,面前经历的是一场悲剧。这样,词的意境有了拓展。结句收缩全篇的悲愁思绪,显出“无垂不缩”的功夫。“有泪看芳草,无路认西州。”《晋书·谢安传》载,羊昙为谢安所重,谢安扶病还都时曾过西州门,“安薨后,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尝大醉,不觉至州门,痛哭而去。”运用羊昙哭西州的典故,当有怀想谢安之类贤相、慨叹当世无人之意。南渡以来,朱敦儒无日不思念金人的统治下的故土,牵挂天各一方的亲朋。可是,泪眼所见,只有远接天际的芳草牵惹人的情思,而西州路遥不可接。这一结句亦景亦情,以沉痛之笔点活全篇,并使整体意境苍劲高起,读来似觉其千钧之力。
4. 作品点评
全篇以乐景衬哀情,结构精巧,巧于关合,行文流畅,感人至深。
# 全篇以昔衬今,由“当年”到“如今”,由“跋马”到“漂流”,由“谈笑”到“憔悴”,一治一乱,各标志一个时代,一种心境。愈写当年春风得意,愈衬托出如今忧思沧茫。以一己阅历细节,映现时代风云,含量大而感怆深。
现代山东大学教授、词学家刘乃昌《宋词三百首新编》
上一篇:宋·方岳《输棋》
下一篇:宋·李曾伯《重庆阃治十咏·横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