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án
·
·
lǎo
rén
ān
jìn
rén
jiān

朝代:宋作者:朱敦儒浏览量:2
lǎo
rén
ān
jìn
rén
jiān
jìn
lái
qià
xīn
tóu
jiǔ
jiǔ
shì
chóng
yáng
chóng
yáng
sàn
fāng
chū
mén
chù
duì
miàn
shuí
xiāng
zhěn
nán
chuāng
tóng
bǎi
xiāng

译文

老人经历了人间的各种苦难。近来好像在心中有所领悟。九九这一天是重阳节。重阳节时菊花散发着芬芳。出门去什么地方呢。对面又有谁可以说话呢。枕着胳膊斜靠在南窗之下。铜制的香炉里,柏子香正缓缓燃烧,散发出清幽的香气。

逐句剖析

"老人谙尽人间苦":老人经历了人间的各种苦难。

"近来恰似心头悟":近来好像在心中有所领悟。

"九九是重阳":九九这一天是重阳节。

"重阳菊散芳":重阳节时菊花散发着芬芳。

"出门何处去":出门去什么地方呢。

"对面谁相语":对面又有谁可以说话呢。

"枕臂卧南窗":枕着胳膊斜靠在南窗之下。

"铜炉柏子香":铜制的香炉里,柏子香正缓缓燃烧,散发出清幽的香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菩萨蛮·老人谙尽人间苦》是南宋词人朱敦儒晚年所作的一首词。此词围绕一位老人的生活和心境展开。上阕先点明老人饱尝人间苦难,接着提到近来似有心头领悟,然后点明时间是重阳节,描绘了菊花飘香的美好景象。下阕描述老人出门不知去向、对面无人交谈的孤独,最后描绘老人枕臂卧于南窗、铜炉柏子飘香的宁静场景。整首词通过描写老人的生活片段和内心感受,展现了老人在经历苦难后的复杂心境,既有对生活的感悟,又有孤独寂寞的情绪。整首词语言简练质朴,情感深厚内敛,映照出宋代士大夫群体在时代更迭中独特的精神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两宋之交词人,“词俊”

朱敦儒(1081~1159),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希真,号岩壑老人,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遗民等,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隐居不仕,绍兴进士,曾任两浙东路提点刑狱。朱敦儒少有词名,获“词俊”之名,早年为“洛中八俊”之一。其词多写隐逸之趣,词风豪放旷逸,清新晓畅;南渡后作品又融入家国之感,慷慨悲歌,风格沉郁苍凉。代表作品有《鹧鸪天·西都作》《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念奴娇·插天翠柳》等。今存词集《樵歌》。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作于朱敦儒晚年退隐之际,体现了他在亲历靖康之变、官场起落之后,将人生经历融入文学创作的特点。身为“洛中八俊”成员,朱敦儒的词风从清丽婉约演变为沉郁苍凉,此作便是其晚期词风的鲜明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情词。作品通过“九九重阳”“菊散芳”“铜炉柏子香”等景象,描绘了老人历经人间苦难后的心悟,展现了老人在生活中的复杂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白描:词中“枕臂卧南窗。铜炉柏子香”两句,以极简练的笔墨勾勒场景:凭窗而卧的姿态、铜炉与柏香的细节,不加修饰与渲染,仅用朴素直白的语言描绘出晚年生活的闲适画面,寥寥数笔便将词人退隐后的宁静心境具象化。对比:“铜炉柏子香”中,铜制香炉的坚硬金属质感与柏子香燃烧产生的缥缈香雾形成鲜明视觉对比,前者厚重实在,后者轻盈虚幻,通过两种具象事物的质感反差,构建出隐喻空间,暗喻词人历经世事沧桑后对人生虚实、浓淡的体悟。

3. 分段赏析

上片:“老人谙尽人间苦”,开篇便直抒胸臆。“老人”点明了词人的身份,“谙尽”二字沉甸甸的,像饱经风霜的手掌抚过岁月,道尽了一生历经的种种磨难。这“人间苦”没有具体细说,却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他走过的坎坷路,为后文的“悟”埋下了伏笔:正是尝遍了苦,才更懂“悟”的珍贵。“近来恰似心头悟”承接上句,一个“悟”字是转折。从“苦”到“悟”,不是突然的顿悟,而是岁月沉淀后的通透。这“悟”没有豪言壮语,只像老人静坐时心头掠过的一缕清风,淡却了过往的沉重,透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平静,为全词定下了平和的基调。“九九是重阳。重阳菊散芳”,转而写到重阳佳节。“九九”点明节日,重复“重阳”二字,像轻轻的提醒,又带着几分节日的暖意。“菊散芳”则勾勒出重阳的典型景象——菊花盛开,香气弥漫。这芬芳的菊花,既是节日的点缀,也像一剂良药,在“悟”的心境里,添了几分自然的生机与慰藉,苦中见甜,淡中含香。下片:“出门何处去。对面谁相语”,这两句是淡淡的反问,像老人自语。不想出门,也不必出门;没有谁需要刻意应酬,也没有谁非要倾诉。看似有些孤独,实则是“悟”的体现:不再执着于外界的热闹,反而享受这份独处的宁静,把生活的重心从向外寻求转向向内安顿。“枕臂卧南窗。铜炉柏子香”,是全词最动人的画面。“枕臂卧南窗”,一个随意的姿态,写尽了闲适:凭窗而卧,无需拘谨,身心全然放松。“铜炉柏子香”则添了嗅觉的诗意:铜炉静静燃着柏子,香气清冽缥缈,和南窗的静、卧姿的闲融在一起。这两句用白描手法,不加修饰,却像一幅淡墨画,把老人退隐后的宁静、通透写得淋漓尽致,正是“心头悟”的最好注解:历经苦乐,最终在平凡的日常里找到了安稳与平和。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在南宋词坛具有承前启后的意思:既承继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思路,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又为辛弃疾等后世词人的咏怀之作提供了借鉴。其中“铜炉柏子香”化作后世文人常用的文化符号,在元明戏曲与清代笔记中多有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毛滂《调笑》

下一篇:宋·曾觌《清商怨·华灯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