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湿清明香火残":清明时节的雨水落在祭拜后残留的香烛纸钱上。
# 香火:香烛纸钱用以祭祀鬼神。
"碧溪桥外燕泥寒":桥下溪水碧绿,桥外燕子衔湿泥筑巢。
# 燕泥寒:燕子衔湿泥筑巢。
"日长独自倚阑干":白日渐长,独自一个人寂寞的倚着栏杆。
# 日长:春分后,夜短日长。
"脱箨修篁初散绿":刚褪去竹皮的竹子正散发着嫩绿之色,
# 修篁:美好的竹子。篁:竹。,箨:竹皮,笋壳。
"褪花新杏未成酸":刚掉落花瓣的新独,还未散发出酸味。
# 褪花:花瓣掉落。
"江南春好与谁看":如此好的江南美景与谁一起观赏呢。
# 与谁看:与谁一起观赏。
两宋之交词人,“词俊”
朱敦儒(1081~1159),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希真,号岩壑老人,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遗民等,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隐居不仕,绍兴进士,曾任两浙东路提点刑狱。朱敦儒少有词名,获“词俊”之名,早年为“洛中八俊”之一。其词多写隐逸之趣,词风豪放旷逸,清新晓畅;南渡后作品又融入家国之感,慷慨悲歌,风格沉郁苍凉。代表作品有《鹧鸪天·西都作》《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念奴娇·插天翠柳》等。今存词集《樵歌》。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伤春感怀词。描绘清明江南春色,上片展现多雨时的清冷,如烟雨、春寒,衬词人寂寥;下片勾勒春日生机,如繁花、绿草,因无知己共赏,更添伤感。全词借景抒情,文字晓畅,尽显词人南渡后的孤独苦闷,具朱敦儒词作风格。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片借清明“雨湿”“香火残”“燕泥寒”等清冷之景,抒发词人客居他乡、无法祭扫先人的悲凉,以及身世飘零、国事艰难之感;下片先以新竹翠绿、青杏初萌勾勒江南春景,后以“江南春好与谁看”,将美景与无人共赏的孤寂相对比,借盎然春色抒发失国亡家、忧念时事的沉痛心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联想:“雨湿清明”时,词人由眼前被雨水打湿的祭扫香火,联想到自己逃离家乡、客居江南,无法祭扫先人之坟,哀愁顿生;见“燕泥寒”,南来燕子啄泥筑巢,联想到自身四处飘零、无以为家的境遇,心中满是凄楚;目睹春日“碧溪”“新竹”“青杏”等美好景致,却因联想至失国亡家、无人共赏,转而陷入沉痛,借联想拓展词意,深化情感内涵。
3. 分段赏析
上片紧扣清明时节江南独有的景致徐徐展开画卷。开篇“雨湿清明”四字,精准点明时间节点,将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的画面感瞬间拉满,为全片定下清冷基调。“香火残”呈现出清明祭扫时香烛纸钱被雨水打湿的凄凉模样,勾起人对先人的追思。“碧溪”勾勒出一江春水满溢、碧色澄澈的模样,与前两者的清冷相映,添几分静谧。“燕泥寒”聚焦南来燕子,它们在料峭春寒里啄泥筑巢,忙碌中透着艰辛。词人目睹这般风物,内心的悲凉层层泛起。想起逃离家乡、客居江南,连祭扫先人的机会都没有;望着燕子安巢,反观自身飘零无依、无以为家;再看这淫雨寒春,又联想到国事艰难、前路黯淡。直至“日长独自倚阑干”,那落寞身影背后,是无尽的辛酸沉痛,迷濛景色与凄迷心境相融,情韵悠长。下片先绘江南春日的明媚。新竹脱壳,修长挺拔,翠色夺目,绿意扑面而来;杏花初谢,青杏尚小,清新娇俏,惹人怜爱,这般春色本应让人欣喜陶醉。可词人笔锋一转,以“江南春好与谁看”的反诘收尾。既呼应上片结尾的孤独怆然,又道出失国亡家、心系时事的沉痛,满心忧虑让他无心赏春。这一句饱含时代悲音,尽显朱敦儒南渡中期词作直面现实、感怀家国的深刻,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和同时期同题材的诸多词作类似,像《苏幕遮》里“独倚危楼,无限伤心处。芳草连天云薄暮”,《念奴娇》中的“东风寂寞,可怜谁为攀折”,以及《相见欢》所写“秋风又到人间,叶珊珊。四望烟波无尽,欠青山”,它们皆以词人的真挚性情描绘眼前实景,把映入眼帘的景致与心底的情思紧密相融,毫无割裂之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然而然地构筑起完整且浑然一体的意境,让词作的思想深度与艺术美感双双跃升至全新境界,展现出特有魅力。
# 全词写景抒情,无浓艳之彩,无典故僻字,更无雕琢的痕迹,明白晓畅,体现了朱敦儒词作的特色。
现代扬州大学王远国《中华传统节日词曲赏析》
下一篇:宋·释智愚《生公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