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ǎn
lán
huā
·
·
ruó
huā
nòng
shàn

朝代:宋作者:朱敦儒浏览量:3
ruó
huā
nòng
shàn
dǒu‌
yáo
shān
méi
dài
wǎn
bái
lán
gān
biàn
chūn
fēng
cuì
xiù
hán
nán
xún
jiàn
shuāng
qīng
chì
yàn
rén
shòu
chūn
cán
fāng
cǎo
lián
yún
xià
shān

译文

捻着花瓣,摇着扇子。远处的青山如黛眉般遥相映衬,已到傍晚时分。白色的玉石栏杆。我在春风中倚遍了各处,翠绿的衣袖也染上了寒意。心上人难以寻觅,偶尔相见又匆匆别离。怎比得上那一对青色翅膀的燕子形影相随。人日渐消瘦,春天也将尽了。芳草连成一片,与云相接,太阳正缓缓下山。

逐句剖析

"挼花弄扇":捻着花瓣,摇着扇子。

"碧斗遥山眉黛晚":远处的青山如黛眉般遥相映衬,已到傍晚时分。

"白玉阑干":白色的玉石栏杆。

# 玉:一作可。

"倚遍春风翠袖寒":我在春风中倚遍了各处,翠绿的衣袖也染上了寒意。

"难寻可见":心上人难以寻觅,偶尔相见又匆匆别离。

"何似一双青翅燕":怎比得上那一对青色翅膀的燕子形影相随。

"人瘦春残":人日渐消瘦,春天也将尽了。

"芳草连云日下山":芳草连成一片,与云相接,太阳正缓缓下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减字木兰花·挼花弄扇》是宋代词人朱敦儒创作的一首词,为闺情之作。上片以“挼花弄扇”“倚遍阑干”的动作刻画,展现人物在春日里的闲愁情态;下片借“青翅燕”的意象与“人瘦春残”的描写,深化孤寂之感。词中运用细节描写与意象烘托的手法,将人物动作、神态与春日晚景相融合,语言清丽婉约。通过“翠袖寒”“芳草连云”等词句,传递出主人公内心的怅惘与春尽人愁的情绪,于细腻笔触中蕴含深沉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两宋之交词人,“词俊”

朱敦儒(1081~1159),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希真,号岩壑老人,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遗民等,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隐居不仕,绍兴进士,曾任两浙东路提点刑狱。朱敦儒少有词名,获“词俊”之名,早年为“洛中八俊”之一。其词多写隐逸之趣,词风豪放旷逸,清新晓畅;南渡后作品又融入家国之感,慷慨悲歌,风格沉郁苍凉。代表作品有《鹧鸪天·西都作》《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念奴娇·插天翠柳》等。今存词集《樵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挼花弄扇。碧斗遥山眉黛晚”,开篇刻画人物动作与暮景。“挼花弄扇”以“挼”“弄”两个轻柔动作,勾勒出女子轻抚花朵、把玩团扇的闲愁情态;“碧斗遥山眉黛晚”则将远山比作女子的眉黛,“碧斗”写出山色的青翠,“晚”点明日暮时分,远山如黛与暮色相融,既绘景又暗合女子的含愁神态,情景交融。“白玉阑干。倚遍春风翠袖寒”,续写女子的孤寂。“白玉阑干”点出倚靠之处的精致,“倚遍”二字尽显女子徘徊等待的漫长与执着;“春风翠袖寒”以春风拂面却觉衣袖生寒,写出等待中的凄清,“翠袖”既写衣着,又暗衬女子的柔弱,在春日美景中透出一丝孤寂寒意,将无形的愁绪化为可感的寒意。下片“难寻可见。何似一双青翅燕”,转写内心的失落与羡慕。“难寻可见”直白道出所思之人难以寻觅的失落,“何似一双青翅燕”则以反问羡慕燕子成双成对,“青翅燕”的灵动双飞与女子的孤寂等待形成对比,强化了内心的孤寂与对团圆的渴望。“人瘦春残。芳草连云日下山”,以景结情收束全篇。“人瘦春残”将人的憔悴与春光的流逝相呼应,“瘦”字既写身形,更写心境的愁苦;“芳草连云日下山”描绘出芳草绵延至天边、夕阳西下的苍茫景象,以阔大的暮景烘托内心的孤寂与怅惘,春光将尽与日暮西沉,都暗合愁绪的深沉,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与义《次韵周教授秋怀》

下一篇:宋·蔡伸《虞美人·瑶琴一弄清商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