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kǒu
xíng
zhōu

朝代:宋作者:朱熹浏览量:3
céng
luán
jiá
àn
qīng
chūn
shān
绿
shuǐ
shēng
yān
zhào
zhī
jué
liǎng
shān
xiāng
duì
míng

译文

两岸层叠的山峦绿树重重,一派青苍,春天秀丽的山峰无比寂静,绿水也静静地流淌。一只小船冲破了烟波驶去,它要驶向何方,传来阵阵杜鹃啼鸣,在两岸的山中回荡。

逐句剖析

"郁郁层峦夹岸青":两岸层叠的山峦绿树重重,一派青苍,

# 夹:一作隔。,层峦:重叠的山岭。峦,一作恋。

"春山绿水去无声":春天秀丽的山峰无比寂静,绿水也静静地流淌。

# 春:一作青。

"烟波一棹知何许":一只小船冲破了烟波驶去,它要驶向何方,

# 棹:划船的桨。这里代指小船。

"鶗鴂两山相对鸣":传来阵阵杜鹃啼鸣,在两岸的山中回荡。

# 鶗鴂:即杜鹃。在春暮始鸣,初夏而止,声如“不如归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口行舟》出自南宋朱熹之手。此诗精妙地展现了诗人乘船行于江上时那丰富且层层递进的内心情感。诗人巧妙借助江上景致抒发胸臆,将自身境遇融入山水之中。彼时,他或许正遭遇困境,然而,从诗里行间却能清晰看到他的达观。哪怕逆水行舟、前路坎坷,他依旧能怀揣平常心直面现实,在风云变幻的江景里,始终坚守内心信念,不被逆境所扰,用诗句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坚毅豁达的文人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谥号文,世称朱文公。祖居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定居建阳(今属福建)。绍兴进士,其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朱熹与吕祖谦、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理气一元论体系,世称“程朱学派”。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事物“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其理学思想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朱子学”曾在韩国、日本颇流行。从事教育五十余年,强调启发式。其诗文很有特色,以平易畅达、说理缜密见长,诗则以吟咏情性、雍容和缓取胜。朱熹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后人编纂有《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和《朱子语类》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宋庆元元年,韩侂胄专权,将“道学”污蔑为“伪学”,右丞相赵汝愚遭罢职。次年,朱熹也被削去官职,祸不单行,韩侂胄的党羽胡纮、沈继祖还诬陷朱熹犯有“资本四邪”等六大罪状,甚至请求对他施以少正卯那样的极刑。到了庆元三年,赵汝愚、朱熹等五十九人被打入“伪学党”名单,遭到通缉。值此政局剧烈动荡、学禁无比森严之际,朱熹与学生黄干、林用中等,从闽北乘船南下,奔赴古田。当行至水口时,朱熹有感于当下艰难时局,写下了这首诗,诗中饱含着他对身世浮沉的喟叹以及对时局的隐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绝句,也是行舟即景抒情诗。描绘舟行江上青山、烟波、杜鹃等景,前两句写静态青山,表赏鉴眷恋;后两句绘舟行、鹃鸣动态画面,借景抒情,融入诗人遭贬逆境下复杂心绪,寓理于景,展现困境中平常心与坚守信念的达观,语言清巧,意境耐人寻味。

2. 写作手法

烘托:首句“郁郁层峦夹岸青”,用“郁郁”烘托树的茂密,借浓郁树阴侧面展现树木的繁盛,而非直白描述,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以树之郁衬山之青,让层峦叠嶂的画面更显生机。动静结合:前两句写静态,“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峰峦、绿树、春山、绿水皆为静景,营造出静谧恬淡氛围;后两句写动态,“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鴂两山相对鸣”,小船冲破烟波是视觉动态,杜鹃相对鸣叫是听觉动态,动静相衬,既展现画面活力,又暗示诗人心情从恬静转向激动,使景与情完美交融。情景交融:前半部分描绘的和穆恬淡之景,融入诗人沉醉其中的情感;后半部分小船引发遐想、杜鹃啼鸣寄托愁思,诗人将羁旅情怀、思乡之感不着痕迹地融入景中,听到杜鹃“不如归去”叫声,含蓄表达离乡愁绪,情因景生,景因情美。设问:“烟波一棹知何许?”这一设问是关键转折,看到小船打破岑寂,诗人由此发问,自然地从对景物单纯欣赏过渡到对居住此地之人的羡慕,勾起羁旅情思,引发读者思考,也让诗歌层次更丰富,引导情感深入。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行文曲折。“雨一蓑”,生动勾勒出雨中行舟时诗人身披蓑衣的模样,仿若张志和笔下“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悠然,又如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尽显诗人随遇而安的豁达胸怀。他雨夜仍冒雨眺望山水,足见其对山水的痴迷,白日景色之美也可想见。第二句视角转换,以揣测语气写满江风浪,“夜如何”的“夜”与前文“昨夜”相呼应,暗示诗人已入舱歇息,在舱中听着风浪,发出此问,也侧面点出入睡后风浪加剧。三、四句承接紧密,清晨醒来,诗人匆忙卷起篷窗,想瞧瞧一夜风雨后两岸景色。“夜如何”背后藏着诸多好奇,最关键是担心风雨是否改变昨日美景。待看到青山绿树依旧,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依旧”二字将这份惊喜强化,而“青山绿树多”又与首句冒雨赏春的眷恋遥相呼应,全诗前后连贯,细腻展现诗人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朱熹在这两首诗中,借自然景象,表达了他在罹学禁之祸时的一番心态。他相信,庆元党禁的“夜雨”和“风浪”都将会消失,他憧憬着他的理学前景如青山绿树,依然美好。当然,眼下的形势毕竟十分险恶,此时身如烟波一棹,悄然漂去,难免也产生一番惆怅和无奈之情。

不详江山《朱熹与古田》

# 这两首诗描写江上景致,清词丽句,秀美如画。前一首诗用“夜如何”三字发问,用“试卷”、“依旧”作答,表现雨后情景,微妙入神。后一首写山水无声,鶗鴂争鸣,一静一动,相映成趣。烟波一棹,更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诗的境界极其优美。

不详黄珅《朱熹诗文选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国《清平乐·春晚》

下一篇:宋·文同《西门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