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层峦夹岸青":两岸层叠的山峦绿树重重,一派青苍,
# 夹:一作隔。,层峦:重叠的山岭。峦,一作恋。
"春山绿水去无声":春天秀丽的山峰无比寂静,绿水也静静地流淌。
# 春:一作青。
"烟波一棹知何许":一只小船冲破了烟波驶去,它要驶向何方,
# 棹:划船的桨。这里代指小船。
"鶗鴂两山相对鸣":传来阵阵杜鹃啼鸣,在两岸的山中回荡。
# 鶗鴂:即杜鹃。在春暮始鸣,初夏而止,声如“不如归去”。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谥号文,世称朱文公。祖居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定居建阳(今属福建)。绍兴进士,其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朱熹与吕祖谦、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理气一元论体系,世称“程朱学派”。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事物“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其理学思想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朱子学”曾在韩国、日本颇流行。从事教育五十余年,强调启发式。其诗文很有特色,以平易畅达、说理缜密见长,诗则以吟咏情性、雍容和缓取胜。朱熹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后人编纂有《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和《朱子语类》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绝句,也是行舟即景抒情诗。描绘舟行江上青山、烟波、杜鹃等景,前两句写静态青山,表赏鉴眷恋;后两句绘舟行、鹃鸣动态画面,借景抒情,融入诗人遭贬逆境下复杂心绪,寓理于景,展现困境中平常心与坚守信念的达观,语言清巧,意境耐人寻味。
2. 写作手法
烘托:首句“郁郁层峦夹岸青”,用“郁郁”烘托树的茂密,借浓郁树阴侧面展现树木的繁盛,而非直白描述,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以树之郁衬山之青,让层峦叠嶂的画面更显生机。动静结合:前两句写静态,“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峰峦、绿树、春山、绿水皆为静景,营造出静谧恬淡氛围;后两句写动态,“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鴂两山相对鸣”,小船冲破烟波是视觉动态,杜鹃相对鸣叫是听觉动态,动静相衬,既展现画面活力,又暗示诗人心情从恬静转向激动,使景与情完美交融。情景交融:前半部分描绘的和穆恬淡之景,融入诗人沉醉其中的情感;后半部分小船引发遐想、杜鹃啼鸣寄托愁思,诗人将羁旅情怀、思乡之感不着痕迹地融入景中,听到杜鹃“不如归去”叫声,含蓄表达离乡愁绪,情因景生,景因情美。设问:“烟波一棹知何许?”这一设问是关键转折,看到小船打破岑寂,诗人由此发问,自然地从对景物单纯欣赏过渡到对居住此地之人的羡慕,勾起羁旅情思,引发读者思考,也让诗歌层次更丰富,引导情感深入。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行文曲折。“雨一蓑”,生动勾勒出雨中行舟时诗人身披蓑衣的模样,仿若张志和笔下“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悠然,又如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尽显诗人随遇而安的豁达胸怀。他雨夜仍冒雨眺望山水,足见其对山水的痴迷,白日景色之美也可想见。第二句视角转换,以揣测语气写满江风浪,“夜如何”的“夜”与前文“昨夜”相呼应,暗示诗人已入舱歇息,在舱中听着风浪,发出此问,也侧面点出入睡后风浪加剧。三、四句承接紧密,清晨醒来,诗人匆忙卷起篷窗,想瞧瞧一夜风雨后两岸景色。“夜如何”背后藏着诸多好奇,最关键是担心风雨是否改变昨日美景。待看到青山绿树依旧,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依旧”二字将这份惊喜强化,而“青山绿树多”又与首句冒雨赏春的眷恋遥相呼应,全诗前后连贯,细腻展现诗人心境。
# 朱熹在这两首诗中,借自然景象,表达了他在罹学禁之祸时的一番心态。他相信,庆元党禁的“夜雨”和“风浪”都将会消失,他憧憬着他的理学前景如青山绿树,依然美好。当然,眼下的形势毕竟十分险恶,此时身如烟波一棹,悄然漂去,难免也产生一番惆怅和无奈之情。
不详江山《朱熹与古田》
# 这两首诗描写江上景致,清词丽句,秀美如画。前一首诗用“夜如何”三字发问,用“试卷”、“依旧”作答,表现雨后情景,微妙入神。后一首写山水无声,鶗鴂争鸣,一静一动,相映成趣。烟波一棹,更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诗的境界极其优美。
不详黄珅《朱熹诗文选译》
上一篇:宋·王安国《清平乐·春晚》
下一篇:宋·文同《西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