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谩种秋兰四五茎":随意种下四五株秋天的兰花,
# 谩种:随意地种。“谩”作“漫”。
"疏帘底事太关情":稀疏的帘子为何如此饱含深情。
# 底事:何事。杜荀鹤《蚕妇》诗:“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著苧蔴?”
"可能不作凉风计":能不能想出办法抵御凉风,
# 可能:难道。
"护得幽香到晚清":保护好兰花的幽香一直到晚秋
# 香:一作兰。,护:保护。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谥号文,世称朱文公。祖居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定居建阳(今属福建)。绍兴进士,其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朱熹与吕祖谦、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理气一元论体系,世称“程朱学派”。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事物“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其理学思想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朱子学”曾在韩国、日本颇流行。从事教育五十余年,强调启发式。其诗文很有特色,以平易畅达、说理缜密见长,诗则以吟咏情性、雍容和缓取胜。朱熹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后人编纂有《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和《朱子语类》等。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谩种”表明诗人种植秋兰或许只是随意之举,但“太关情”却笔锋一转,突出诗人对兰花的深切关注,连疏帘仿佛都因兰花而饱含深情,侧面烘托出诗人对兰花的喜爱,为下文对兰花幽香的思考做铺垫。后两句:“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香到晚清。”诗人在此处提出思考,能否想出办法抵御凉风,使兰花的幽香保持到晚秋。这不仅体现了对兰花的呵护,更暗示诗人对如兰花般美好品质的坚守,希望其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深化了诗歌借物言志的主题。
上一篇:宋·曹勋《楚妃叹五首其一》
下一篇:宋·赵善括《清平乐·和石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