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jiàn
yán

朝代:宋作者:朱熹浏览量:3
jiàn
yán
chūn
shān
kōng
qiān
zhàng
wēi
shí
gāo
chā
yún
duān
xiǎng
xiàng
yáng
qiú
liǎo
xiào
liǎng
wàng
shēn
shì
lái
chā
diào
gān
竿
kěn
lín
jiān
fēi
juàn
shǐ
zhī
huán
zhōng
xīng
zhǔ
gōng
jiù
bìn
máo
bān
chí
shì
háo
jié
xiāng
shí
jiān
wěi
kuáng
xīn
shì
wèi
xiàn
chī
ér
dǐng
fàng
rèn
shū
wán
shuǎng
dòng
xīn
dǒu
zhōng
zhào
lín
luán

译文

我看不见严光先生,只有寂寞的富春山。他留下的千丈高石,高高地耸立在傍晚的云雾里。想象着严子陵披着羊皮,淡然一笑忘却世俗,来此垂钓。就像林中的鸟儿,飞倦了就飞回去歇一歇。刘秀这位中兴的君主,功成名就时,鬓发也变得斑白了。驱谴别人一生的人物,要和他共渡时日是多么艰难。我独独看重严子陵的心里所想,一点也不羡慕他位列三公的官职,因为可以放任自己的情感尽情顽闹。他的这种爽气足可以移动星斗,闪耀千古,照亮树林山峦。

逐句剖析

"不见严夫子":我看不见严光先生,

"寂寞富春山":只有寂寞的富春山。

# 富春山:在浙江桐庐县城西、富春江畔。

"空余千丈危石":他留下的千丈高石,

# 危石:高崖,指富春山上的钓台,即严光垂钓之处。

"高插暮云端":高高地耸立在傍晚的云雾里。

# 插:一作出。

"想象羊裘披了":想象着严子陵披着羊皮,

"一笑两忘身世":淡然一笑忘却世俗,

"来插钓鱼竿":来此垂钓。

# 插:一作把。

"肯似林间翮":就像林中的鸟儿,

# 肯似:一作不似。

"飞倦始知还":飞倦了就飞回去歇一歇。

"中兴主":刘秀这位中兴的君主,

# 中兴主:指东汉光武帝刘秀。

"功业就":功成名就时,

"鬓毛斑":鬓发也变得斑白了。

"驰驱一世豪杰":驱谴别人一生的人物,

"相与济时艰":要和他共渡时日是多么艰难。

# 济:救助,拯救。

"独委狂奴心事":我独独看重严子陵的心里所想,

# 狂奴:指商代贵族、纣王的叔父箕子。

"未羡痴儿鼎足":一点也不羡慕他位列三公的官职,

# 未羡:一作不羡。

"放去任疏顽":因为可以放任自己的情感尽情顽闹。

# 顽:疏放愚顽。

"爽气动心斗":他的这种爽气足可以移动星斗,

"终古照林峦":闪耀千古,照亮树林山峦。

# 林峦:森林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终古:一作千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不见严夫子》是宋代词人朱熹创作的一首词。词人途经富春江钓台时,睹物思人,写下这首缅怀东汉隐士严光的词作。上阕先写钓台景色,“千丈危石”突出其险峻之势,继而通过“羊裘披了”等细节,勾勒出严光垂钓时的洒脱形象。下阕以光武帝君臣为对照,着重表现严光不慕荣利、甘于淡泊的性情。末句以星斗林峦为喻,寄托对隐士风骨的追慕之情。全词写景叙事相融,语言平实自然,在怀古中寄寓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谥号文,世称朱文公。祖居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定居建阳(今属福建)。绍兴进士,其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朱熹与吕祖谦、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理气一元论体系,世称“程朱学派”。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事物“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其理学思想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朱子学”曾在韩国、日本颇流行。从事教育五十余年,强调启发式。其诗文很有特色,以平易畅达、说理缜密见长,诗则以吟咏情性、雍容和缓取胜。朱熹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后人编纂有《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和《朱子语类》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词。描写了词人经过富春江钓台时,望着高耸的岩石和暮云,想起东汉严光披着羊裘在此垂钓的往事。通过对比严光隐居的洒脱与世人追逐功名的忙碌,展现了隐士超然物外的风骨,也流露出对这份淡泊心境的向往。

2. 分段赏析

上阕:“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开篇点题,直接道出对隐士严光的追怀。富春山因少了这位高士而显得冷清,一个“寂寞”既写山,也透露出词人内心的怅然若失。“空留千丈危石,高出暮云端”转入写景,陡峭的钓台石仿佛成了严光精神的象征。它孤高耸立,刺破暮云,既展现了自然之壮,也暗喻严光超脱世俗的姿态。“想象羊裘披了,一笑两忘身世,来插钓鱼竿”用白描手法勾勒严光形象。“羊裘”是隐士标志,“一笑”写其洒脱,“忘身世”则点明他看淡功名的性情。这三句如同特写镜头,让读者仿佛看到严光垂钓时的悠然神情。“肯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以反问作结。词人说严光岂是寻常倦鸟?他归隐是主动选择,而非被迫。这里用“林间翮”作比,更反衬出严光不同流俗的决断。下阕:“中兴主,功业就,鬓毛斑”笔锋一转,写光武帝刘秀。三组三字句节奏短促,概括了帝王功成名就却年华老去的矛盾,为下文严光的抉择埋下伏笔。“驱驰一世人物,相与济时艰”写光武帝麾下群贤。用“驱驰”二字,生动展现众人为功名奔忙的状态,与上阕严光的“忘身世”形成鲜明对比。“独委狂奴心事,未羡痴儿鼎足,放去任疏顽”是词眼所在。“狂奴”指严光,这个称呼带着亲昵与敬意。“痴儿鼎足”讽刺争权夺利之辈,而严光选择“疏顽”,在词人看来正是真性情的流露。“爽气动星斗,终古照林峦”收束全篇。严光的精神如浩然之气,上冲星斗,下照山林。“终古”二字,将眼前之景凝为永恒,透露出对超脱境界的恒久追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下一篇:宋·杜安世《端正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