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án
jiàn

朝代:宋作者:朱熹浏览量:3
guāng
fēng
jiàn
lán
jìng
suì
rén
cǎi
hán
xūn
zhǐ
zhī

译文

和煦的微风轻拂着清澈的碧涧,兰草和杜若在阳光下生长得茂盛而美好。一整年都没有人来采摘它们,兰草带着芬芳,却只有自己知道。

逐句剖析

"光风浮碧涧":和煦的微风轻拂着清澈的碧涧,

"兰枯日猗猗":兰草和杜若在阳光下生长得茂盛而美好。

"竟岁无人采":一整年都没有人来采摘它们,

"含薰只自知":兰草带着芬芳,却只有自己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兰涧》是南宋诗人朱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以兰草为意象,描绘了其在幽静涧边无人采摘却自知芬芳的景象,运用比兴手法,隐喻诗人高洁自守、不求闻达的品格。诗的前两句“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描绘了和风拂过碧涧、兰草随风摇曳的宁静画面,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意境;后两句“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则通过兰草无人采摘却依然芬芳自知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身高洁品质的自信与坚守。全诗语言清新,意境淡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格理想的深刻体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谥号文,世称朱文公。祖居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定居建阳(今属福建)。绍兴进士,其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朱熹与吕祖谦、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理气一元论体系,世称“程朱学派”。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事物“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其理学思想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朱子学”曾在韩国、日本颇流行。从事教育五十余年,强调启发式。其诗文很有特色,以平易畅达、说理缜密见长,诗则以吟咏情性、雍容和缓取胜。朱熹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后人编纂有《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和《朱子语类》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全诗以兰草生长的自然环境为背景,通过对兰草在碧涧边随风摇曳、无人采摘却芬芳自知的描写,象征了诗人清高自守、不随波逐流的品格。

2. 写作手法

比兴:诗中以“光风”“碧涧”“兰杜”等自然景物起兴,引出“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的感慨,通过兰草的无人采摘与芬芳自知,隐喻诗人高洁自守、不求闻达的品格,以物喻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志向。

3. 分段赏析

“光风浮碧涧”:描绘了雨后初晴,和风轻拂,碧绿的溪涧水面上泛起微微波光的清新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兰杜日猗猗”:写兰草与杜若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得茂盛而美好,“猗猗”一词生动地表现出兰草的柔美与生机。“竟岁无人采”:转折一笔,点出兰草虽美,却无人采摘,暗示了诗人自身的孤独与不被理解。“含薰只自知”:以兰草芬芳自知作结,表达了诗人高洁自守、不求闻达的品格,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清高与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耒《失性》

下一篇:宋·陈知柔《环翠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