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鸟有和声":山谷中的鸟儿发出和谐的鸣叫声,
"杖藜北园路":我拄着藜杖漫步在北园的小路上。
"悠悠雪委泥":雪花悠悠飘落,渐渐堆积在湿润的泥土上,
"霭霭春浮树":春天的雾气轻柔地笼罩着树木,若隐若现。
"樱包欲破红":樱花的花苞即将绽放出艳丽的红色,
"梅葩粉坠素":梅花的花瓣如粉色雪片般飘落,似素白的花絮。
"幸兹沉疴间":幸运的是,在我身患重病的期间,
"复此赏心遇":又能遇到这般令人心怡的美景。
"晴阳山气昏":晴日里,山间的雾气显得朦胧昏淡,
"积雨溪光露":久雨之后,溪水的波光终于显露出来。
"四郊农事起":四周郊野的农事已开始忙碌,
"兴怀田野趣":我心中兴起了对田野趣味的感怀。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田园闲适诗,通过描绘春日北园的谷鸟和声、雪融春树、樱梅绽放等自然景象,以及积雨初晴的溪光山色,展现了诗人病中漫步时对田园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悠然心境。
2. 写作手法
白描:全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景物,如“谷鸟有和声”“杖藜北园路”直接呈现听觉与视觉画面,无华丽辞藻修饰,仅通过“悠悠雪委泥”“霭霭春浮树”等白描性短语,便将积雪消融、雾气萦绕的春日景象生动展现。意象组合:诗中“谷鸟有和声”“樱包欲破红”等句,以鸟鸣、樱花、梅花等自然意象开篇,勾勒出春意盎然的画面;而“四郊农事起”则转向农耕场景,将自然之美与人间烟火结合,形成开阔的田园意境。这种组合既体现季节特征,又暗含对农事的关注,呼应了诗人“兴怀田野趣”的感慨。对比:“樱包欲破红”以嫣红待放的樱花与“梅葩粉坠素”中素雅凋零的梅花并置,红白相映间既展现春日的绚烂,又暗含时光流转的哲思。这种色彩与生命状态的对比,强化了诗歌的画面层次。
3. 分段赏析
“谷鸟有和声,杖藜北园路”开篇点明场景:谷中鸟儿鸣声和谐,诗人拄着木杖漫步在北园的小路上。“和声”二字突出鸟鸣的悦耳,“杖藜”则暗示诗人或许因闲适或微恙而徐行,为后文的“沉疴”埋下伏笔,画面静谧而富有生机。“悠悠雪委泥,霭霭春浮树”转向环境描写。“悠悠”形容残雪或似雪的花瓣轻盈飘落,“雪委泥”写其融入泥土的柔和;“霭霭”状春雾弥漫,“春浮树”则将朦胧的春意赋予树木,仿佛绿意正随雾气浮动。叠词“悠悠”“霭霭”的运用,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与韵律感,勾勒出北园春日的朦胧之美。“樱包欲破红,梅葩粉坠素”聚焦具体景物:樱花苞即将绽放,露出点点红晕;梅花已飘落,粉色花瓣如素色般轻盈坠地。“欲破”写出樱花蓄势待放的生机,“粉坠”则以动态刻画梅花的凋零,一“红”一“素”、一“将开”一“已落”,形成色彩与状态的对比,细腻展现了春日万物更迭的鲜活景象。“幸兹沉疴间,复此赏心遇”由景及情:诗人久病之中,竟在此处遇见如此赏心悦目的景色,一句“幸兹”道尽意外之喜。病中本易生愁,却因自然美景而心境豁然,情感从静景转向内心的愉悦,更显珍贵。“晴阳山气昏,积雨溪光露”继续铺展画面:晴朗的阳光下,山岚因光线柔和而显得朦胧;久雨初停,溪水在湿润中泛起粼粼波光。“晴阳”与“积雨”形成天气的对比,“山气昏”的朦胧与“溪光露”的明澈相互映衬,进一步渲染了北园春日的丰富层次。“四郊农事起,兴怀田野趣”由自然转入人事:四周郊野的农事已开始忙碌,诗人由此引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兴怀”二字点明主旨,既是对眼前景色的沉醉,更是对乡村烟火与自然生机的亲近与喜爱,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