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榆百余年":高大的榆树已有百多年树龄,
"其大数十围":树干粗壮得要几十人才能合抱。
"修柯遏云日":修长的树枝挡住了云和太阳,
"老蘖干虹霓":老树根仿佛要冲断虹霓。
"嗟尔拥肿材":可叹你这臃肿无用的木材,
"大匠已见遗":高明的工匠早已将你舍弃。
"何人失剪伐":是谁没有及时修剪砍伐,
"养此顽钝姿":让你长成这愚顽迟钝的模样。
"夏叶穴虫蚁":夏天的叶子里成了虫蚁的巢穴,
"繁柯蔽凉飔":茂密的枝条挡住了凉爽的风。
"寒凭烈风怒":冬天时凭借狂风怒吼,
"号白陵冬曦":在冬日的阳光下发出呼啸。
"鸾凤不女巢":鸾鸟凤凰不会在这里筑巢,
"所藏鸦与鸱":栖息的只有乌鸦和鹞鹰。
"吾宁爱弹射":我难道喜欢用弹弓射鸟吗,
"念尔不适宜":只是想到你实在不合时宜。
"蟠据起墙屋":你盘踞生长,甚至影响到房屋墙壁,
"斧斤谅难施":想来用斧头砍伐也难以施行。
"去恶不慎微":清除坏事不从小处谨慎着手,
"既成安可追":一旦形成规模,又怎能追悔挽回呢。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介绍了一棵生长百年、树干粗壮、枝叶繁茂的古榆树,描绘了它虽外形高大却材质顽劣、滋生虫害、藏纳恶鸟,且因未及时修剪而长成难以去除的祸患的特点,表达了对无用且为害之物的批判,以及对“去恶需慎微”的警示,暗含着对放任隐患酿成大错的反思。
2. 写作手法
白描:“高榆百余年,其大数十围”,用“百余年”“数十围”等具体数字,直接交代古榆的树龄与粗壮,寥寥数字便展现出其古老高大的外形;“修柯遏云日,老枿干虹霓”,以“遏云日”“干虹霓”直白描述枝干的高耸,凸显其遮蔽天日的态势;“夏叶穴虫蚁,繁柯蔽凉飔”,简单勾勒出夏季树叶中虫蚁筑穴、繁茂枝干阻挡凉风的场景,不加渲染却清晰呈现古榆滋生虫害、有碍环境的弊端。这些诗句均以朴素的语言直接描摹事物,尽显白描手法“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点,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古榆的形象与问题。
3. 分段赏析
“高榆百余年,其大数十围”,开篇直接点明榆树的古老与粗壮,“百余年”写树龄之久,“数十围”状树干之粗,以简洁的白描勾勒出古榆的外在形态,为下文议论铺垫。“修柯遏云日,老蘖干虹霓”,进一步描绘其枝叶的繁茂,“修柯”“老枿”分别指长枝与老根,“遏云日”“干虹霓”用夸张手法,写出榆树遮蔽天日、仿佛要冲断虹霓的气势,看似赞叹,实则暗藏对其过度生长的隐忧。“嗟尔拥肿材,大匠已见遗”,语气一转,“嗟尔”带有叹惋之意,“拥肿材”点出榆树虽大却质地臃肿、无实用价值,“大匠见遗”以工匠的弃用,直接否定其价值,情感由客观描述转向主观评判。“何人失翦伐,养此顽钝姿”,提出疑问,追究其长成“顽钝姿”的原因,“失翦伐”点明是因疏于修剪,暗含对放任其生长的批评。“夏叶穴虫蚁,繁柯蔽凉飔”,写榆树的弊端:夏天叶子成了虫蚁的巢穴,浓密的枝条挡住凉爽的风,从实用角度揭示其危害,呼应前文“拥肿材”的评价。“寒凭烈风怒,号白陵冬曦”,转向冬日场景,榆树在寒风中怒吼,在阳光下呼啸,以动态的声响描写,凸显其粗野无用,进一步强化负面形象。“鸾凤不女巢,所藏鸦与鸱”,用对比手法,鸾凤这类祥瑞之鸟不愿栖息,只有乌鸦、鹞鹰等凡鸟藏身,以鸟类的选择反衬榆树的品性低劣,暗含对其“德不配位”的讽刺。“吾宁爱弹射,念尔不适宜”,承接上文,表明自己并非喜欢弹射鸟类,而是因为榆树实在不合时宜,间接表达对这种不良存在的不满。“蟠据起墙屋,斧斤谅难施”,写榆树盘踞生长,甚至影响房屋,此时再想砍伐已难以施行,描述其既成事实的危害,为结尾的感慨做铺垫。“去恶不慎微,既成安可追”,由树及理,点明主旨:清除坏事若不从小处着手,一旦形成规模便追悔莫及,以哲理升华全诗,将对榆树的批判上升为对处世之道的警示。
下一篇:宋·曾几《石菖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