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张耒浏览量:3
mén
tóu
piān
piān
fēi
jiàn
rán
zāi
bīn
zhǔ
liǎng
zǒu
rán
gōng
kuì
xián
rěn
shǐ
使
tàn
cháo
guān
rén
shēng
zàn
hóng
鸿
chuān
chūn
fēng
chuī
fēi
hòu
xiān

译文

入门递上名帖,那小吏姿态潇洒轻盈,我本不是想见(他),只是遵循礼节才如此而行。奇怪啊,宾主双方竟都默默无语,客人起身,疾步快走,好似在躲避什么一般。我已经不够恭谨,面对昔日贤人深感惭愧,又怎忍心让朝服礼帽沾染上尘世的污垢。人生短暂相聚,就像鸿雁聚集在河川,被春风吹着飞散,何分先后呢。

逐句剖析

"入门投刺吏翩翩":入门递上名帖,那小吏姿态潇洒轻盈,

"我非欲见礼则然":我本不是想见(他),只是遵循礼节才如此而行。

"异哉宾主两无语":奇怪啊,宾主双方竟都默默无语,

"客起疾走如避然":客人起身,疾步快走,好似在躲避什么一般。

"我已不恭愧昔贤":我已经不够恭谨,面对昔日贤人深感惭愧,

"忍使涂炭朝衣冠":又怎忍心让朝服礼帽沾染上尘世的污垢。

"人生暂聚鸿集川":人生短暂相聚,就像鸿雁聚集在河川,

"春风吹飞何后先":被春风吹着飞散,何分先后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谒客》乃北宋文学家张耒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一说诗人为林之奇。全诗共八句,计五十六字。诗中借助“入门投刺吏翩翩”“异哉宾主两无语”等细腻的场景描绘,生动呈现出宋代士人谒见官吏时,主客相对却默默无言的尴尬情形。其中,“忍使涂炭朝衣冠”等语句,含蓄而深刻地暗含着对官场中虚伪礼法的批判与不满;“人生暂聚鸿集川”一句,则寄托了诗人对于人生聚散无常的哲理思索,蕴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感慨。此诗流传至今,现存多个版本,《全宋诗》《柯山集》等重要文献均有收录,且押词韵第七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张耒创作这首诗时,正处于北宋新旧党争激烈胶着的关键时期。彼时,朝堂之上党派纷争不断,政治环境波谲云诡,张耒的仕途也因此屡屡受挫,多次遭受贬谪,在宦海中浮沉不定。他目睹了官场中诸多虚伪逢迎、尔虞我诈的现象,深刻体会到其中的无奈与压抑,这些切身感受都化作了诗中的一字一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讽刺诗,借助“入门投刺吏翩翩”“异哉宾主两无语”等细腻的场景描绘,生动呈现出宋代士人谒见官吏时,主客相对却默默无言的尴尬情形,寄托了诗人对于人生聚散无常的哲理思索。

2. 写作手法

对比:“我非欲见礼则然”与“异哉宾主两无语”两句形成强烈反差,将表面的“礼”与实际的“无礼”推向极致。不仅讽刺了官场中“为礼而礼”的虚伪风气,更暗示了这种虚礼对人性与真诚的压抑。比喻:“人生暂聚鸿集川,春风吹飞何后先”以“鸿集川”为核心意象,实现了双重隐喻,既寄托人生感慨,又暗指官场浮沉。白描:“入门投刺吏翩翩”一句,“翩翩”二字看似形容官吏接见时的仪态从容、风度优雅,实则暗含微讽这种“潇洒”或许只是表面的礼节敷衍。

3. 分段赏析

“入门投刺吏翩翩,我非欲见礼则然。”首联以白描手法勾勒谒见场景:诗人递上名帖(投刺),官吏接见时“翩翩”风度,看似礼数周全。但“我非欲见”直戳本质,这并非真心交往,只是迫于“礼则然”的敷衍。两句对比鲜明,既写官场交际的形式化,也为全诗定下“礼虚情伪”的基调。“异哉宾主两无语,客起疾走如避然。”颔联“异哉”一词惊呼出声,主客相对竟无话可说,沉默如重石压场。更绝的是“客起疾走如避然”,客人实在无法忍受这种虚伪,匆忙起身逃离,像躲避灾祸一般。动作描写生动到极致,将官场交际中“表面客套、内心疏离”的虚伪感,撕开给读者看。“我已不恭愧昔贤,忍使涂炭朝衣冠。”颈联的“不恭愧昔贤”是说自己勉强参与这种虚礼,觉得对不起古代重真诚的贤人;“忍使涂炭朝衣冠”更直接发问,怎能忍心让官服(象征身份)沾上这种虚伪礼节的“污垢”?两句从场景描写转向态度宣示,情感从隐忍到激愤,明确表达对官场虚礼的厌恶。“人生暂聚鸿集川,春风吹飞何后先。”尾联“鸿集川”写鸿雁暂聚河川,春风一吹便各自飞散,不分先后。表面写人生聚散无常(相遇如鸿雁暂聚,分别如被风吹散),实际暗指官场浮沉,在政治风波(春风)中,官员的升迁贬谪如鸿雁飞散,谁先谁后全由不得自己。自然景象与人生、官场交织,用最简单的比喻,说透最无奈的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得乐天遗韵而更具宋调。

明胡应麟《诗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史铸《黄菊二十首其一》

下一篇:宋·张履信《翠微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