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wén

朝代:宋作者:张耒浏览量:4
bìng
fèi
bǎi
shì
hào
wén
xīn
wèi
wàng
nán
chuāng
míng
luó
liè
chén
jiān
xiāng
máng
mèi
kǎo
cháo
suì
diǎn
zhāng
duàn
táng
qīng
yán
jìn
jǐng
juàn
yǒng
jīng
zhāng
shào
kuáng
liào
shì
xíng
wén
zhāng
féng
zuò
zhě
tàn
yīn
rǎng
cuō
tuó
shēng
bái
shǐ
chóu
shí
shì
cáng
jiàn
hàn
jiā
shì
háo
shí
zāng
wén
gōng
zhù
shū
gōng
qīng
xíng
yòng
xīn
jīng
shě
běn
gēng
sāng
líng
yún
lìng
zūn
zhāng
tāng
róng
huá
cái
duǎn
cháng
shī
lǎo
shì
shù
bào
guāng
yíng
suì
hàn
chǎng

译文

一场疾病让我废弃了各种爱好,但对文章的喜爱之心从未消散。南窗下接纳着清朗的光线,我将书卷一一陈列。在蒙昧中考证上古巢父、燧人氏的传说,在残缺的典章里追溯唐尧、虞舜的时代。推崇屈原作品的清雅,景差的文采,认为苏秦、张仪的纵横之术同样隽永有味。年轻时狂妄不自量力,遇到事情就用文章来表达见解。曾因文章得到行家的赞叹,于是又努力梳理、钻研。虚度光阴已生白发,才得以深入整理石室中尘封的典籍。粗略了解了汉代的历史,提笔写作时也常批评其中的得失。写文章若比作祭祀时主持祝祷的人,与公卿的行为并无不同。何必耗费心神在技巧上,舍弃根本去追逐农耕之外的浮华。读辞赋时心意飞扬如凌云,看待律令却尊崇张汤。荣华富贵取决于际遇,才华技艺本无优劣之分。我颇以老子的学说为师,像怀揣美玉般含蓄光芒。不追求世俗的热闹,就这样度过岁月,一心沉浸在文墨的世界里。

逐句剖析

"一病废百嗜":一场疾病让我废弃了各种爱好,

"好文心未忘":但对文章的喜爱之心从未消散。

"南窗纳虚明":南窗下接纳着清朗的光线,

"罗列陈缣缃":我将书卷一一陈列。

"茫昧考巢燧":在蒙昧中考证上古巢父、燧人氏的传说,

"典章断虞唐":在残缺的典章里追溯唐尧、虞舜的时代。

"清妍进屈景":推崇屈原作品的清雅,景差的文采,

"隽永旌苏张":认为苏秦、张仪的纵横之术同样隽永有味。

# 隽:一作“嶲”。

"少狂不自料":年轻时狂妄不自量力,

"遇事形文章":遇到事情就用文章来表达见解。

"误逢作者叹":曾因文章得到行家的赞叹,

"因复力披攘":于是又努力梳理、钻研。

"蹉跎生白发":虚度光阴已生白发,

"始绸石室藏":才得以深入整理石室中尘封的典籍。

"粗见汉家事":粗略了解了汉代的历史,

"濡毫时否臧":提笔写作时也常批评其中的得失。

"文词比工祝":写文章若比作祭祀时主持祝祷的人,

"不殊公卿行":与公卿的行为并无不同。

"何用疲心精":何必耗费心神在技巧上,

"舍本弃耕桑":舍弃根本去追逐农耕之外的浮华。

"读赋意凌云":读辞赋时心意飞扬如凌云,

"律令尊张汤":看待律令却尊崇张汤。

"荣华系遇合":荣华富贵取决于际遇,

"才技无短长":才华技艺本无优劣之分。

"颇师老氏术":我颇以老子的学说为师,

"抱璞和其光":像怀揣美玉般含蓄光芒。

"无营以卒岁":不追求世俗的热闹,就这样度过岁月,

"刻意翰墨场":一心沉浸在文墨的世界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临文》是北宋诗人张耒的一首古体诗。诗中作者自述生平与文事的关联:因病搁置诸多爱好,却始终难忘对文事的喜爱,曾在南窗下展卷研读,从远古传说到历代典章,从屈原的清妍到苏张的隽永,皆有所涉猎。年少时曾因性情率真,遇事便写文章,得遇行家赞叹后更努力研习,直至双鬓染霜才深入探究典籍。诗中反思文辞与荣华的关系,认为文才与公卿之行并无本质不同,过度耗费精力追求文辞,不如重视根本;又以老子思想自勉,主张淡泊处世,不刻意追逐功名,安心于笔墨之事。全诗语言平实自然,通过个人经历的叙述,展现了对文事的执着与理性反思,情感真挚,体现北宋文人特有的内省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一病废百嗜,好文心未忘”,直入主题。“废百嗜”与“未忘”形成鲜明对比,病中其他爱好尽失,唯有对文学的热爱始终未减,刻画出一个因疾病被迫“清简”生活却坚守精神追求的文人形象,开篇即见执着。“南窗纳虚明,罗列陈缣缃”转向具体场景:南窗下光线明亮,旧书(“陈缣缃”代指书籍)整齐摆放。画面静谧而温馨,“纳”“罗列”二词写出作者与书相伴的日常,暗含对书籍的珍视,也为后文研读历史、评判文章做铺垫。“茫昧考巢燧,典章断虞唐”由个人转向历史。“巢燧”指上古传说中的燧人氏、有巢氏,“虞唐”代指尧舜时代,作者试图在模糊的历史迷雾中考证典章制度,可见其研读之深、范围之广,将个人兴趣拓展到对文明源起的探索。“清妍进屈景,隽永旌苏张”两句转向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清妍”形容屈原作品的清新雅致,“隽永”赞赏苏秦、张仪文章的深刻隽永,作者以简练语言概括不同风格,体现对文学多样性的包容与理解。“少狂不自料,遇事形文章”转入回忆,年轻时轻率冲动,遇到事情便用文章表达,隐含对过去“少不更事”的反思;“误逢作者叹,因复力披攘”则写后来遇到真正优秀的作者,自叹不如,于是努力研读,“力披攘”可见其勤奋弥补不足的态度。“蹉跎生白发,始绸石室藏”感慨时光流逝:岁月蹉跎间已生白发,此时才深入研读经典(“石室藏”代指珍贵藏书)。白发与“始”字形成时间张力,突出晚年专注学问的艰辛与坚持。“粗见汉家事,濡毫时否臧”写读史后的思考:粗略了解汉代历史,写作时总忍不住褒贬评议。“粗见”显谦逊,“否臧”(批评与肯定)则体现对历史的独立判断,展现文人的责任意识。“文词比工祝,不殊公卿行”笔锋一转,以“工祝”(巫祝)比喻文章,认为其与官员行事并无本质不同,暗含对文学形式化、功利化的质疑;“何用疲心精,舍本弃耕桑”进一步追问:何必费尽心思?莫不是舍弃了生活的根本?引发对文学与生活关系的思考。“读赋意凌云,律令尊张汤”以对比深化思考:读辞赋时豪情满怀(“意凌云”),面对严苛的法律(“张汤”为汉代酷吏)却只能尊崇,揭露形式(文学激情)与实质(现实规则)的矛盾,语言犀利。“荣华系遇合,才技无短长”转向对人生的淡泊:荣华依赖机遇,才华本无高下之分。此句跳出对文学的纠结,升华为对命运与能力的通透认知,境界豁达。“颇师老氏术,抱璞和其光”化用老子思想,“抱璞”(保持质朴)“和光”(不显锋芒),表明作者选择以质朴姿态处世;“无营以卒岁,刻意翰墨场”收束全诗,写自己无求无争,专注文学创作,将一生志趣归于最本真的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项安世《杨侍郎(其二)》

下一篇:宋·陆文圭《写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