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àn

朝代:宋作者:张耒浏览量:3
gàn
yáo
kōng
qiū
shēng
shēn
yán
dāng
shǔ
fēng
qīng
lǎo
wēng
shuì
zhī
zuò
chū
tīng
xīn
chán
shēng

译文

深蓝色的天空中,秋天的气息悄悄萌生,屋檐深深,正午的炎热里吹来清爽的风。老翁午睡初醒,托着下巴缓缓坐起身,第一次听见新生的蝉儿发出鸣叫。

逐句剖析

"绀碧遥空秋意生":深蓝色的天空中,秋天的气息悄悄萌生,

"深檐当午暑风清":屋檐深深,正午的炎热里吹来清爽的风。

"老翁睡起支颐坐":老翁午睡初醒,托着下巴缓缓坐起身,

"初听新蝉第一声":第一次听见新生的蝉儿发出鸣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绀碧》是宋代诗人张耒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勾勒出初秋时节的清朗图景:天际漫着绀碧之色,秋意悄然萌发;正午的暑热随檐角清风徐散,一位老者午睡初醒,支颐静坐于深檐下,恰好听见新蝉初啼的清越声响。张耒诗风素以平易晓畅见长,善从寻常生活片段中捕捉细腻感悟,此诗现存于《全宋诗》。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创作常融个人情致与民生关切,如《寓陈杂诗十首(其三)》亦以“绀碧”状写雨后天色,在景物描摹中暗含对生活的观察与体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张耒是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和黄庭坚等人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总爱捕捉自然景物和生活里的小细节,文字读起来简单直白,像拉家常。晚年他住在陈州时写了首《绀碧》,从诗里能看出,这是他闲居时观察生活的心得,比如秋空、檐角风、新蝉鸣这些寻常景象,在他笔下都成了记录心境的小片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夏日即景诗。诗中描绘了秋意初显的湛蓝天空、深檐下正午的清凉微风,以及午睡醒后托腮静坐的老人初次听见蝉鸣的画面,传递出诗人对夏末秋初闲适生活的细腻感受与恬淡心境。

2. 分段赏析

“绀碧遥空秋意生,深檐当午暑风清”两句从天空与檐角两个角度写秋意。首句“绀碧遥空”写高远的天空泛着青蓝色的光泽,“秋意生”三字点破季节转换,夏末的余热里已悄悄渗进秋的气息;次句“深檐当午”转向屋檐下的阴凉处,“暑风清”则让人感受到盛夏午后独有的清爽:虽仍带着暑气,风里却已有了几分澄澈。天色的变化与风的触感相互映衬,既写出秋意初至的含蓄,又强化了午间气候的舒适,足见诗人对自然细节的敏锐捕捉。“老翁支颐听蝉处,方觉炎凉两相迎”两句则从人物活动切入,捕捉夏秋交替的鲜活生机。前句“支颐”二字极生动,老翁醒后托着下巴的闲适姿态,既显岁月从容,又暗含对时光流转的留意;后句“听蝉”更妙,夏蝉的鸣唱本是盛夏的符号,此时却成了秋的“信使”,诗人通过老人静听蝉声的小动作,将夏末的热闹与秋初的清凉自然衔接。看似寻常的生活场景,经诗人妙笔一点,便成了季节更迭的诗意,足见其对日常细节的细致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文珦《老身》

下一篇:宋·杨蟠《南屏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