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院深疑无路通":深邃的花院好像没有道路能通往其中,
"碧纱窗影下":在碧绿的纱窗影下,
"玉芙蓉":那如玉般的芙蓉般的女子。
# 玉芙蓉:喻美人。玉是美好,芙蓉是荷花。
"当时偏恨五更钟":当时只恨那五更的钟声。
# 五更钟:晓钟。一夜分为五更,此指第五。
"分携处":在分别的地方,
# 分携:分手,分别。
"斜月小帘栊":斜月映照在小帘栊之上。
# 帘栊:窗户。帘指窗帘、门裎,栊(话豫)是窗户。
"楚梦冷沉踪":楚地的梦境已冷落难寻踪迹,
# 踪:脚印,足迹。此处指梦中之往事。,楚梦:宋玉《高唐赋》里有楚怀王与巫山神女在梦中相会的事。后用来形容好梦不长。此谓双方分离已久。
"一双金缕枕":一双金缕枕,
# 金缕:金线。
"半床空":半张床都是空的。
"画桥临水凤城东":画桥横跨在凤城东边的水上,
# 凤城:指京城。
"楼前柳":楼前的柳树,
"憔悴几秋风":在几番秋风中变得憔悴。
#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北宋词人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贺铸的词,风格多样、刚柔相济,既有深婉清丽之作,又有豪放刚劲之篇,善于锤炼字句。内容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有嗟叹功名不就、纵酒狂放之作。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台城游·南国本萧洒》《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等。著有《东山词》《庆湖遗老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描写情侣离别相思的一首词,这首词写别后经年,相思成梦,梦回凄凉的真实情景。一为设想,一为现实,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主人公对所恋之人的诚挚深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以“芙蓉”喻美人,如“碧纱窗影下,有‘玉芙蓉’般的美人伫立”,通过这一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心上人的美丽与温婉,增强了诗歌的意象美和感染力。虚实结合:上片写梦中相会为虚,下片写梦回凄凉为实。词人巧妙地在虚实之间转换,如“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为虚写梦境,而“晓钟发动,两人在户外执手依依,洒泪相别”则为实写现实中的离别,通过虚实结合,更加深刻地表达了离别的痛苦与相思的深切。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梦的虚幻反衬相思之情的真挚深切。梦中与恋人相会,尽管是虚幻的情境,却能体现出男子对恋人深深的思念,梦中越美好,越能反衬出醒来后的孤寂和现实中相思的浓烈;以景语反衬情语,如“晓钟发动,那清冷的月光斜照在帘栊之上”,清冷之景反衬出离别的痛苦和感伤之情,用景色的清冷孤寂来强化人物内心的哀伤。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中的“疑”字堪称绝妙。此“疑”自然是男子的“疑”,可细细品味,却又并非现实情景中的“疑”。因为心上人居住的“花院”,即便幽深,也断不会没有路径可通,所以,这应当是梦里的“疑”。“梦魂习惯于不受拘束,又踏着杨花走过谢桥”(晏几道《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分别与思念的时间久了,整日整夜地思念着对方,以至于因情生幻,仿佛“灵魂出窍”一般,在梦中不辞辛劳地跋涉千里,来到曾经和心上人欢聚的旧地。在夜深人静,月朗星稀的时候,望着那花木繁茂、曲折幽深的花园,心中不禁泛起如同“近乡情更怯”的疑虑:“此次相会真能如愿吗?不会有人在中间阻挠吧?……”这些忐忑不安的想法借着“疑无路通”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写得虚幻迷离,宛如身处梦境。第二句着重在一个“芙蓉”上。《西京杂记》卷二中讲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好似远处的山峦,脸庞常常如同芙蓉。此后诸如“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强整娇姿临宝镜,小池一朵荚蓉”(李殉《临江仙·莺报帘前暖日红》)等句子,都是用“芙蓉”来比喻美人的,此处也是这种用法。方回在“芙蓉”前加上“玉”字,前面又设定了“碧纱窗影下”这般美妙的环境,将美人的形貌神态完美地展现出来,仿佛就在眼前。主人公穿梭于柳树花丛之间,孤独地向前走着,刚刚绕过那雅致的回廊,就已经看到自己的心上人婷婷玉立在那如梦似幻的朦胧碧纱窗影之下,如同美玉雕琢的芙蓉一般,身姿婀娜,顾盼含情,面带笑容等待着自己。美人的娇美与初见时的惊喜,尽在不言之中。第三句写这美好的夜晚如此短暂,欢乐的时光转瞬即逝。就在两人心意相通、情意绵绵之际,东方已经发白,报晓的钟声响起,这怎能不让人产生“偏恨”的情绪。句首的“当时”,既指现在这场梦,也指过去的时光,梦中有真,虚中有实,在这种动荡变幻的描写中,每一个字都沉甸甸的,令人心生悲戚。第四句写分别的情景。“明月不懂得离别的痛苦,斜斜的月光直到破晓还穿过朱红色的门户。”(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在晓钟的不断催促下,两人在户外手握着手,恋恋不舍,泪洒相别,清冷的月光斜照在帘栊之上,更增添了离别的痛苦与哀伤。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使得上片中的欢乐相聚在一派凄凉的氛围中落下帷幕。下片开篇笔锋陡然一转,如同重重的笔触一下子将上片的内容点醒(沈祥龙《论词随笔》说:“词换头处称为过变,要求词语意义虽然断开但仍能连贯,结构虽然分开但仍能统一。前面是虚的后面就是实的,前面是实的后面就是虚的,过变之处是虚实转换的关键。”这一句就起到了承上启下,从虚到实的作用。宋玉《高唐赋》讲述楚怀王与神女在梦中有过相会,所以词中的“楚梦”用来指代上片所写的情事。突然惊醒过来,美梦消逝,只留下残月残烛相伴,内心空虚寂寞。眼前那精心绣制(或许是心上人亲手所绣)的金缕双枕,更加突显出此时自己的孤独;身边空荡荡的半床鸳被,更让自己黯然神伤。这两句与上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全词的关键所在。结尾两句,又将实景化为虚景,从对方的角度入手。男主人公此时远在天涯海角,而他所思念的女子在京城东边的角落。由上句的“双枕”“半床”,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对方对自己的思念。不过词人不像“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那样直接描写对方,而是用楼前杨柳经历了几番秋风、几次凋零,来侧面反映女方“登楼凝望,多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是心上人归来的船”(柳永《八声甘州》)的那种失望与憔悴的状态,将感情赋予事物,物我交融,“木都如此,人怎么受得了!”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上片描绘的是梦中相聚的场景,此为虚写;下片刻画的是梦醒之后的凄凉境况,这是实写。不过,词人在这虚写的部分里,每处都运用了写实的笔触,从而让上片显得虚幻却又如同真实发生过一般;而在实写的部分中,却又巧妙地将实在的描写转化为虚幻的意境,使得下片在真实之中又带有虚幻的色彩。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词的结尾部分,词人由自身的情思推及对方,代对方设想又如同自己在思念对方一样,“不把虚幻当作虚幻,反将现实写得如同虚幻,把景物都转化为情思”(范晞文《对床夜语》),话语越是平淡,其中蕴含的情感却越是深沉。所以,也就难怪陈廷焯会对《东山词》发出“用笔的巧妙,实在是如同鬼神造化般的精妙”这样高度的赞叹。《宋词选释》有这样的评价:“此词从“窗下”开始,接着写到“分别”,再到“沉躞”,层层推进地书写下来,逐渐将情感推开推远。结尾处的“秋柳”、“城东”,寄托的情怀更加悠远绵长,感觉韵味更加悠长了。”
# “此词由‘窗下’而‘分携’、而‘沈躞’,层递写来,渐推渐远。结处‘秋柳’、‘城东’,寄怀更远,觉情韵弥长也。”
近代俞陛云《宋词选释》评曰
上一篇:宋·郑域《昭君怨·梅花》
下一篇:宋·苏轼《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