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òng
qiú
lùn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3
xìn
xíng
jūn
ér
xíng
shī
xiǎo
rén
xíng
zhě
nǎi
zuì
è
yòu
xiǎo
rén
zhī
yóu
shén
zhě
níng
gǒu
xìng
shēng
ér
shì
guī
yòu
jūn
zhī
yóu
nán
zhě
fāng
táng
tài
zōng
zhī
liù
nián
qiú
sān
bǎi
rén
zòng
shǐ
使
huán
jiā
yuē
guī
jiù
shì
jūn
zhī
nán
néng
xiǎo
rén
zhī
yóu
zhě
néng
qiú
ér
guī
hòu
zhě
shì
jūn
zhī
suǒ
nán
ér
xiǎo
rén
zhī
suǒ
jìn
rén
qíng
zāi
huò
yuē
:“
:“
zuì
è
chéng
xiǎo
rén
shī
ēn
lín
zhī
shǐ
使
biàn
ér
wéi
jūn
gài
ēn
rén
zhī
shēn
ér
rén
zhī
yǒu
shì
zhě
。”
。”
yuē
:“
:“
tài
zōng
zhī
wéi
suǒ
qiú
míng
rán
ān
zhī
zòng
zhī
lái
miǎn
suǒ
zòng
zhī
yòu
ān
zhī
bèi
zòng
ér
guī
ér
huò
miǎn
suǒ
lái
lái
ér
zòng
zhī
shì
shàng
zéi
xià
zhī
qíng
miǎn
ér
lái
shì
xià
zéi
shàng
zhī
xīn
jiàn
shàng
xià
jiāo
xiāng
zéi
chéng
míng
yǒu
suǒ
wèi
shī
ēn
zhī
xìn
zhě
zāi
rán
tài
zōng
shī
tiān
xià
liù
nián
néng
shǐ
使
xiǎo
rén
wéi
è
zuì
ér
zhī
ēn
néng
shǐ
使
shì
guī
ér
cún
xìn
yòu
tōng
zhī
lùn
!”
!”
rán
wéi
ér
yuē
zòng
ér
lái
guī
shā
zhī
shè
ér
yòu
zòng
zhī
ér
yòu
lái
zhī
wéi
ēn
zhī
zhì
ěr
rán
zhī
shì
ruò
zòng
ér
lái
guī
ér
shè
zhī
ǒu
wéi
zhī
ěr
ruò
wéi
zhī
shā
rén
zhě
jiē
shì
wéi
tiān
xià
zhī
cháng
wéi
cháng
zhě
shèng
rén
zhī
shì
yáo
shùn
sān
wáng
zhī
zhì
běn
rén
qíng
wéi
gāo
qíng
gàn

译文

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到了顶点,这又是小人中最厉害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象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中特别难以办到的。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选取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了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终于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失约的。这是君子难于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么?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们的气质,所以出现了象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求得这种声誉啊。这样看来,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来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动回来一定能够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那么,怎么做才是对的呢?我说:如果敌人主动投降并归顺我们,那么应该杀掉他们,而且绝不赦免,但如果他们再次投降,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恩德所致。然而,这样的事情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假如我们放了敌人,他们归顺并得到了赦免,这样的事情可以偶尔为之。但如果我们频繁地这样做,那么杀人者都不会受到惩罚。这能成为天下普遍的法则吗?不能成为常法的,难道还能是圣人的法则吗?因此,尧、舜、夏、商、周三代的君王治理国家,都一定依据人的常情,不标新立异以显示自己高明,也不违背人的常情去博取虚名。

逐句剖析

"信义行于君子":对君子讲信义,

"而刑戮施于小人":对小人施刑罚。

# 刑戮:刑罚或处死。

"刑入于死者":刑罚定成死罪,

"乃罪大恶极":是罪恶到了顶点,

"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这又是小人中最厉害的了。

"宁以义死":宁可为了信义而死,

"不苟幸生":不愿苟且偷生,

# 苟:只图眼前。

"而视死如归":把死看得象回家一般,

"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这又是君子中特别难以办到的。

"方唐太宗之六年":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

# 唐太宗之六年:632年(唐太宗贞观六年)。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有一定作为的皇帝,他在位年间,国势强大,社会较安定,史称“贞观之治”。

"录大辟囚三百余人":选取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

# 大辟:死刑。辟,法。刑法。大辟意为最重的刑罚。

"纵使还家":释放了让他们回家,

"约其自归以就死":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动回来接受死刑。

"是以君子之难能":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

"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

"其囚及期":那些囚犯到了期限,

"而卒自归无后者":终于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失约的。

"是君子之所难":这是君子难于做到的事,

"而小人之所易也":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

"此岂近于人情哉":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么?

"或曰":有人说:“

"罪大恶极":罪大恶极,

# 罪大恶极:罪恶大到了极点。

"诚小人矣":的确是小人了;

"及施恩德以临之":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

"可使变而为君子":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

"盖恩德入人之深":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

"而移人之速":能很快改变人们的气质,

"有如是者矣":所以出现了象这样的情况。”

"曰":我说:“

"太宗之为此":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

"所以求此名也":正是为了求得这种声誉啊。

"然安知夫纵之去也":这样看来,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

"不意其必来以冀免":不是预料他们一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

# 冀免:希望赦免。,意:估计。

"所以纵之乎":所以才释放他们呢?

"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来的囚犯,

"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不是预料自动回来一定能够赦免,

"所以复来乎":所以才再回来的呢?

"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料想囚犯一定回来才释放他们,

"是上贼下之情也":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

# 贼:用作动词,窃,私下行动,引申为窥测。

"意其必免而复来":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

"是下贼上之心也":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

"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

"不然":如果不是这样,

"太宗施德于天下":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

"于兹六年矣":到这时已经六年了,

"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

"而一日之恩":然而一天的恩德,

"能使视死如归":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

"而存信义":保存信义。

"此又不通之论也":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

"然则何为而可":那么,怎么做才是对的呢?

"曰":我说:

"纵而来归":如果敌人主动投降并归顺我们,

"杀之无赦":那么应该杀掉他们,

"而又纵之":而且绝不赦免,

"而又来":但如果他们再次投降,

"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恩德所致。

"然此必无之事也":然而,这样的事情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假如我们放了敌人,他们归顺并得到了赦免,

"可偶一为之尔":这样的事情可以偶尔为之。

"若屡为之":但如果我们频繁地这样做,

"则杀人者皆不死":那么杀人者都不会受到惩罚。

"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这能成为天下普遍的法则吗?

"不可为常者":不能成为常法的,

"其圣人之法乎":难道还能是圣人的法则吗?

"是以尧、":因此,尧、

"舜、":舜、

"三王之治":夏、商、周三代的君王治理国家,

#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他们都是儒家崇拜的古代的明君。

"必本于人情":都一定依据人的常情,

"不立异以为高":不标新立异以显示自己高明,

"不逆情以干誉":也不违背人的常情去博取虚名。

# 干誉:求取名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纵囚论》是宋代欧阳修所作的一篇史论文章。这篇史论开篇即以“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立论,奠定了全文的批判基调。作者通过剖析太宗假释囚犯又令其如期返归的案例,将君子与小人的行为准则进行对比,指出这种看似仁德的举措实则违背人性常理,破坏法制根本,不过是统治者博取名声的政治作秀。文中强调,真正值得效法的治国之道应当如“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而非此类矫情违理的权术。全文引经据典,论证严密,最终得出振聋发聩的结论,对后世为政者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他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让百姓休养生息,使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这一时期的发展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公元633年,李世民下令让将近400个囚犯回乡一年,等到来年秋收后再回到狱中受刑。这些囚犯感激不已,等到第二年秋收后,所有囚犯一个不差地全部归狱。李世民很是高兴,当场赦免了所有囚犯。这就是著名的“四百囚徒归狱案”。 《纵囚论》针对唐太宗纵囚一事提出了质疑,认为此事不足为训,并明确提出了“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这一论点。这是一篇对传统见解进行辩驳的议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政论文,也是一篇史论。文章开篇提出“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的观点,明确君子与小人在道德和法律层面的不同对待方式。最后得出结论,尧、舜、三王治理天下必定以人情为基础,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明,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声誉。批判了唐太宗纵囚这一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沽名钓誉成分,强调了治国应遵循人情常理,不能违背基本的人性和道德准则。

2. 分段赏析

《纵囚论》开篇点明主旨,“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清晰划分君子与小人的道德界限,强调刑罚对罪大恶极小人的必要性,同时指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是君子最难做到的,为后文评判唐太宗纵囚之举奠定基调。“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简述唐太宗纵囚事件,“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直接指出唐太宗以君子都难做到的要求去期望小人,已显不合理。“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通过囚犯如期自归这一结果,进一步质疑此事是否符合人情常理。针对有人认为恩德能使小人变为君子的观点,“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先承认对方观点中关于小人和恩德作用的表述,“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看似认同,实则为后文反驳做铺垫。“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直接点明唐太宗纵囚的真实目的是求名,“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通过两个反问,质疑唐太宗和囚犯双方都存在互相揣测心理以达到各自目的,“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明确指出这是上下互相欺骗以成就名声的行为,“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直接否定所谓施恩德和知信义的说法。“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从另一个角度反驳,指出唐太宗多年施德都不能让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却能让囚犯视死如归存信义,这种说法显然不通。在探讨解决办法时,“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提出纵囚来归应杀之无赦,若再纵之又来自归才可认为是恩德所致,但认为这必然是极少见之事,“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指出纵囚赦之只能偶尔为之,若屡次为之会让杀人者都不用死,不能成为天下常法,更不是圣人的法则,“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最后得出结论,尧、舜、三王的治理必定以人情为基础,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明,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声誉,强调治国应遵循人情常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南乡子·集句》

下一篇:宋·辛弃疾《忆李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