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无力屠得热":清风没有力量驱赶暑天的炎热,
# 屠:屠杀。这里意为止住、驱除。
"落日著翅飞上山":那西坠的太阳仿佛生了翅膀,飞旋在山头,不肯下降。
# 著翅:装上翅膀。这里形容太阳腾空,久久不肯下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人们个个担心这样干旱江湖大海都要枯竭,
"天岂不惜河汉干":难道老天就不怕耿耿银河被晒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高高的昆仑山有常年不化的积雪,
# 昆仑:昆仑山,中国西部高山,传说为擎天柱,是神仙东王公、西王母居住的地方。
"蓬莱之远常遗寒":遥远的蓬莱岛有永不消失的清凉。
# 遗:留存。,蓬莱:传说中海中三仙岛之一。
"不能手提天下往":我不能够携带天下人一起去避暑,
"何忍身去游其间":又怎能忍心独自一个,到那儿去逍遥徜徉?
# 去:原作志,据明本改。
北宋诗人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其诗受韩愈、孟郊、卢仝、李贺的影响较深,雄奇豪放,造语精辟,意境渺远。诗作内容多涉及社会现实,或描写社会生活,或抒写政治抱负。写景抒情小诗,清新自然,别具一格。他的史论借古喻今,文笔恣肆。代表作品有《过唐论》《和洪与权逃民》《偶闻有感》等。著有《广陵先生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因暑旱苦热而作的诗。表达了诗人在难耐的酷暑下,对暑旱酷热的感受,前四句描绘出暑旱酷热的景象,抒发苦于暑热、憎恨“热”“天”之情;后四句表达尽管有清凉之地,却不忍舍弃天下独自前往,体现诗人希望兼济天下、不忍独善其身,愿与天下共苦难的博大胸襟。
2. 写作手法
拟人:“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中,“屠”字将“热”人格化,生动表现清风无力驱热,“着翅”赋予落日以鸟的动作,形象描绘落日迟迟不下山,突出暑热之难耐。对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把人害怕江海枯竭与天不痛惜河汉干涸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诗人对老天爷的不满,体现百姓在暑旱酷热下的艰难。直抒胸臆:“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诗人直接表明不忍心独自前往清凉之地,要与天下人共苦难,抒发其博大胸怀与济世情怀。
3. 分段赏析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两句开篇点题,渲染暑旱之酷烈。首句“屠”字以拟物手法将“热”具象化为可被斩杀的对象,既凸显暑气暴烈如猛兽,又暗含诗人欲驱热而不能的愤懑;“无力”二字反讽自然之力失效,强化高温的不可抗性。次句“落日着翅”以奇幻意象突破物理规律,将夕阳西沉的缓慢凝滞转化为振翅盘旋的动态画面,暗示炎热无休无止。此联通过炼字创新与超现实想象,构建出“热”与“日”双重施压的窒息场景。“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两句转写人与天的对立关系。前句实写百姓对江河干涸的恐慌,暗含民生危殆的深层忧虑;后句以反问质问苍天为何放任银河枯竭,将自然现象人格化为冷酷无情之主体。通过“人惧”与“天不惜”的尖锐对比,既揭露自然法则的无情,又暗讽统治者对民间疾苦的漠视。此联以递进式情感张力,将酷暑灾难升华为对天道的控诉。“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两句借典故构建理想世界。昆仑积雪与蓬莱寒境作为传说中的清凉圣地,与现实酷暑形成空间维度的强烈反差。诗人以虚写实,通过地理距离(“高”“远”)暗示理想境界的遥不可及,既流露对解脱酷热的渴望,又为尾联的抒情埋下伏笔。此联在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中,完成从具象苦难到抽象哲思的升华。“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两句收束全篇,迸发济世豪情。“手提天下”的夸张想象突破物理限制,将拯救苍生表述为可携带的实体行为,彰显心怀天下的气魄;“何忍”二字以反诘语气强化情感浓度,表明诗人宁受酷热煎熬亦不愿独享清凉的奉献精神。此联将浪漫主义手法与儒家济世情怀熔铸一体。
4. 作品点评
《暑旱苦热》是北宋诗人王令的代表作,深受王安石赞赏,得唐李贺诗神髓。此诗想象奇特却不怪谲,风格力求生硬,在宋人诗中别具一格。诗中语言精妙,如“屠”字使“热”人格化,有力表达对暑热的痛恨。“河汉干”“手提天下”等语想象瑰奇,气魄宏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借暑旱酷热之景,由现实联想到昆仑、蓬莱等清凉世界,进而抒发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豪情,既具浪漫色彩,又有强烈现实主义济世拯民思想,展现出诗人的博大胸襟。
# 骨气老苍,识度高远。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觉长吉犹未免侧艳。
近现代诗人陈衍《宋诗精华录》
# “屠”字用得很别致。
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宋诗选注》
上一篇:宋·苏轼《汲江煎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