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还须活火烹":煎茶要用流动的活水和旺盛的炭火来烹煮,
# 活火:自注:唐人云: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有焰之炭火。,活水:刚从江中打来的水。
"自临钓石取深清":便亲自到钓石处取水煎茶。
# 自临钓石取深清:是说自己亲自到钓石处取水煎茶。
"大瓢贮月归春瓮":明月倒映在江面,用瓢舀水,仿佛在舀明月,倒入瓮中,
# 大瓢贮月归春瓮:明月倒映在江面, 用瓢舀水,仿佛在舀明月,倒入瓮中。贮月:月映水中,一并舀入春瓶,因此说是“贮月”。
"小杓分江入夜瓶":小杓将清流滤净装进瓶内。
# 分江:从江中取水,江水为之减了分量,所以说是“分江”。
"茶雨已翻煎处脚":煮沸时茶沫如雪白的乳花在翻腾漂浮,
# 茶雨:一作“雪乳”。
"松风忽作泻时声":倒出时似松林间狂风在震荡怒吼。
# 泻:倒出。,松风:形容茶滚沸之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清澈醇美使枯肠难以三碗为限,
# 枯肠未易禁三碗:是说面对如此好茶也喝不上几碗。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三碗搜枯肠。”此反用其意。未易:不容易。禁:承受。
"坐听荒城长短更":坐着倾听荒城里长更与短更相连。
# 长短更:指报更敲梆子的次数,少者为短,多者为长。更:打更。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汲江煎茶》是苏轼晚年谪居儋州时所作的七言律诗,以煎茶琐事为引,于岭南荒城中淬炼出生命的诗意。全诗以“活水活火”开篇,直溯唐人茶道精髓,自江边钓石汲水起笔,通过“大瓢贮月归春瓮”的奇幻想象(瓢中舀水竟似将月影收入瓮中)、“小杓分江入夜瓶”的细腻动作(以勺分取江水如裁割江流),展现茶道中的天地境界。八句诗如八帧茶事速写,于煎茶听更的日常里,既写尽“海南春夜瘴烟重”的谪居苦闷,更托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通达超然。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中“雪乳已翻煎处脚”一句,以“雪乳”比喻茶沫,形象地描绘了茶水煮沸时的美丽景象。动静结合:诗人在描绘汲水、煎茶等动作时,巧妙地将静态的自然景象与动态的人为活动相结合。如“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一句,既描绘了静态的月夜江景,又展现了诗人汲水、分水的动态过程,使画面更加生动。
3. 分段赏析
首联“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以唐人茶道“活火烹活水”开篇,强调煮茶须用江中活水与猛火,暗含对茶事的极致讲究;“自临钓石”写苏轼亲赴江边取水,一“深”字既指江水澄澈,亦隐喻谪居心境之沉静,于烹茶之始便奠定超脱俗务的隐逸基调。颔联“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月夜汲水,以“贮月”奇想将江月收入瓮中,化寻常动作为诗意行为;“分江”更显以小见大之妙——一勺舀水竟似截取整条江流,虚实相生间,将贬谪蛮荒的苦寂升华为“天地入我壶”的浪漫,语言简淡却意境恢弘。颈联“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煎茶时“雪乳翻涌”绘茶沫之白,“松风泻声”喻水沸之响,以通感手法勾连视觉与听觉,茶事细节中暗藏贬所孤寂——壶中翻滚的岂止茶汤,更是诗人翻滚的思绪;松风般的沸声愈响,反衬出海南春夜的死寂苍凉。尾联“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反用卢仝“三碗搜枯肠”茶典,自嘲“枯肠”难禁三碗,却以“七碗”豪饮暗显豁达;末句“荒城长短更”以断续更鼓声收束,将烹茶雅事归于瘴疠之地的无尽长夜,在饮茶与听更的对照中,完成从生活琐事到生命哲思的跃升——茶尽更残,孤影独对天地,却无悲怆,唯有“此心安处”的淡然。
4. 作品点评
全诗从“活火烹活水”的取江煮茶,到“大瓢贮月”“小杓分江”的奇幻汲水,再至“雪乳翻涌”“松风泻声”的煎茶动态,终以“枯肠三碗”“坐听荒更”的饮后孤寂,将汲水、烹茶、品茗、听更的全过程凝为八句。诗中“贮月分江”的奇绝想象、“雪乳松风”的通感妙喻,既显宋人茶艺之精微,更以“荒城长短更”的苍凉夜鼓,于岭南瘴烟中托出“此心安处”的豁达——茶道细节越是描摹精细(如舀水动作、茶沫形态),越反衬贬所生活的极致孤独,却在烹茶听更间将苦寂升华为超然物外的精神修行,堪称“以茶观道”的宋代茶诗巅峰,尽显苏轼“于平淡处见奇崛”的艺术功力。
# 此诗奇甚,道尽烹茶之要。且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东坡深知此理矣。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子瞻煎茶诗‘活水还须活火烹’,可谓之茶经,非诗也。
清吴乔《围炉诗话》
# 贮月分江,小中见大。第六句对法不测。
清查慎行《查评》
# 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东坡《煎茶》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第二句七字而且五意:水清,一也;深处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四也;东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其状水之清美极矣。分江二字,此尤难下。“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此倒语也,尤为诗家妙法,即少陵“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也。‘枯肠未易禁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又翻却卢仝公案。仝吃到七碗,坡不禁三碗,山城更漏无定,长短二字,有无穷之味。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
# 细腻而出于脱洒。细腻诗易于黏滞,如此脱洒为难。,结联“入情无迹。”
清纪昀《纪评苏诗》
# 《汲江煎茶》七律,自是清新俊逸之作,而杨诚斋赏之,则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此等语,诚令人莫解。如谓苏诗字句皆不落凡近,则何篇不尔?如专于此篇刻求其奇处,则岂他篇皆凡近乎?且于数千篇中,独以奇称此,实索之不得其说也。岂诚斋之于诗,竞未窥其深旨耶?此等议论,直似门外人所为。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
# 舒促离合,若风涌云飞。杨万里辈曲为疏解,似反失其趣旨。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上一篇:宋·李甲《乌夜啼·春思》
下一篇:宋·王令《暑旱苦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