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园儿":一座小小的园子,
"两三亩地":两三亩田地。
"花竹随宜旋装缀":随方位地势之所宜,随品种配搭之所宜,栽花种竹,点缀园子。
# 旋:很快。,随宜:按方位地势安排。
"槿篱茅舍":槿树篱笆茅草房屋,
# 槿篱:以槿树枝做成的篱笆。槿:槿树。
"便有山家风味":便有了山家的风味。
"等闲池上饮":闲来无事的时候在池边饮上几杯美酒,
"林间醉":醉于林间。
"都为自家":在静谧恬静的山林里每日围绕自己过活,
"胸中无事":心中没有任何牵挂。
"风景争来趁游戏":迷人的风景也争先恐后地映入眼帘,仿佛嬉戏相迎。
# 趁游戏:趁机游戏人间取悦人们。
"称心如意":此生称心如意。
"剩活人间几岁":余生不过寥寥数年。
"洞天谁道在":在这个人间洞天里度此余年,
# 洞天:教用以称神仙所居的洞府。
"尘寰外":就好像尘世之外。
# 尘寰:犹尘世。
两宋之交词人,“词俊”
朱敦儒(1081~1159),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希真,号岩壑老人,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遗民等,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隐居不仕,绍兴进士,曾任两浙东路提点刑狱。朱敦儒少有词名,获“词俊”之名,早年为“洛中八俊”之一。其词多写隐逸之趣,词风豪放旷逸,清新晓畅;南渡后作品又融入家国之感,慷慨悲歌,风格沉郁苍凉。代表作品有《鹧鸪天·西都作》《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念奴娇·插天翠柳》等。今存词集《樵歌》。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感皇恩·一个小园儿》是一首以生活为主题的词,上片写山居小园的简朴环境与饮酒醉卧的闲适日常;下片写胸中无事的澄明心境与尘世即洞天的超然领悟。表达了词人归隐后淡泊自足、物我相谐的隐逸之乐,以及对知足寡欲人生哲学的践行。
2. 写作手法
烘托:“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以简朴的篱笆、茅屋等物象侧面烘托隐逸生活的清幽,未直言心境,却通过环境细节展现超脱尘俗的志趣。反衬:以动衬静,“风景争来趁游戏”借“争来”的动态反衬词人“胸中无事”的静态心境,烘托物我相谐的闲适。白描:“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全词开篇以口语化数字白描空间,不加雕饰,如童谣般质朴,凸显知足寡欲的人生态度。“花竹随宜旋装缀”,仅用“随宜”二字概括栽种布局,以简笔勾勒田园风物,展现随性自然的隐逸情趣。寓情于景:“等闲池上饮,林间醉”,表面写饮酒醉卧的日常,实则暗含对官场纷争的厌倦,借山水之景寄托超然物外的襟怀。“洞天谁道在、尘寰外”,以倒装收束,将小园比作人间仙境,寓含“隐逸即乐土”的哲思,景中藏情,余韵深远。倒装:末句“洞天谁道在、尘寰外”,原句应为“谁道洞天在尘寰外”,倒置后既协韵律,又强调“洞天”即在眼前,强化对现世隐逸的肯定。拟人:“风景争来趁游戏”,赋予风景以“争”、“趁”的主动姿态,拟人化展现词人心境澄明时万物皆亲的自然互动,暗含道家天人合一之理。
3. 分段赏析
上片“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以童谣式口语、数量词白描空间,奠定全词质朴基调,暗含知足常乐之思。“花竹随宜旋装缀”,随性栽植的动作描写,寓“闲适”于动态场景,呼应“胸中无事”;仅用“随宜”二字概括栽种布局,以简笔勾勒田园风物,展现随性自然的隐逸情趣。“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简笔勾勒物象,以“槿篱”、“茅舍”烘托隐逸氛围,未言志而志自显。“等闲池上饮,林间醉”,表面写饮酒醉卧的日常,实则暗含对官场纷争的厌倦,借山水之景寄托超然物外的襟怀。下片“都为自家,胸中无事”直抒胸臆,直陈无欲心境,与上片白描场景形成“景—情”互证。“风景争来趁游戏”拟人化写景,赋予风景以“争”、“趁”的主动姿态,拟人化展现词人心境澄明时万物皆亲的自然互动,“争”字活化自然,暗含道家“万物皆备于我”的观照视角。“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直言生命有限与及时行乐,此外这两句还透露出一丝哀婉悲戚和几许慨叹光阴如梭的无奈之情。在超然中渗入暮年苍凉,深化主题厚度。“洞天谁道在,尘寰外”人生过半,剩下的每寸光阴,词人都打算在这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洞天”度过,怡然自得、自娱自乐的满足感跃然纸上。颠覆传统仙隐观念,以倒装强调“人间即乐土”,收束全词于哲理升华。
4. 作品点评
通篇以全景视角铺陈,辅以细节勾勒,词人寄情山水的情怀跃然纸上。字句间透出清雅意趣,弥漫着超脱尘俗的悠然意趣,既令人心境澄明,又唤起对生机勃勃的山林生活的向往。
# 语浅而意深,节短而韵长,可说是这首小词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现代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笃文《宋词鉴赏辞典》上
上一篇: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下一篇:宋·戴复古《僮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