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àn
·
·
lán

朝代:宋作者:曹组浏览量:2
sōng
zhú
cuì
luó
hán
chí
jiāng
shān
yōu
jìng
rén
fāng
hèn
píng
shuí
gòng
méi
huā
shàng
yǒu
xún
fāng
zhuó
wén
shí
kěn
xiāng
xiāng
zài
xīn
chù

译文

山中的松竹与翠萝笼罩在寒意之中,春日的江河山川在暮色中显得苍茫。幽静的小路边,兰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它能向谁诉说它的怨恨呢。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可以共语。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人吧。特意去闻兰花的香味时,花并不香,只有在不经意中,才能闻到花的芳香。

逐句剖析

"松竹翠萝寒":山中的松竹与翠萝笼罩在寒意之中,

# 松竹翠萝寒:见《阳春白雪》卷四。又见辛弃疾《稼轩词》丁集,而文字稍异。翠萝:翠色的女萝。女萝,植物名,或谓即松萝。融和的阳光,指春日。

"迟日江山暮":春日的江河山川在暮色中显得苍茫。

# 迟日江山暮: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幽径无人独自芳":幽静的小路边,兰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

# 幽径无人独自芳:《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淮南子·说山训》:“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幽径:僻静的小路。芳:开花。

"此恨凭谁诉":它能向谁诉说它的怨恨呢。

# 凭:靠。

"似共梅花语":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可以共语。

# 共:与。

"尚有寻芳侣":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人吧。

# 尚有寻芳侣:梅花虽亦高品,它尚有寻芳的伴侣,反衬兰花的寂寞。杜甫《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之三:“巡檐索共梅花笑。”寻芳侣:指赏花的人。

"著意闻时不肯香":特意去闻兰花的香味时,花并不香,

# 著意:有心,特意。著:一作着。

"香在无心处":只有在不经意中,才能闻到花的芳香。

# 香在无心处:这两句形容梅花香味,极工,亦补足上文“非以无人而不芳”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卜算子·兰》是北宋词人曹组创作的一首咏物词。该词全篇围绕幽兰展开吟咏,以淡雅笔触徐徐铺陈,结尾处略作细致描绘,巧妙运用托物言志之法。该词既生动展现出幽兰悠远空灵、清幽脱俗的独特韵味,又借象征、拟人、暗喻等修辞手法,寄寓词人对隐士高尚节操的推崇与敬仰,同时也委婉流露出词人渴望远离尘世、归隐山林的内心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曹组(?~?),北宋词人。初字彦章,后字符宠,一作元宠,颍昌阳翟(今河南许昌)人。宣和三年特命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换武阶,任阁门宣赞舍人,为睿思殿应制。曹组性滑稽。政和年间,他以谐谑词闻名都下,时人称之“滑稽无赖之魁”。其现存词中,滑稽调笑者甚少,而多咏吟闲情小景、抒发羁旅情怀,造语新雅工稳。代表作品有《寒食辇下》《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婆罗门引·望月》等。著有《箕颍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词,这首词通过描写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借赞美兰花的高洁品质,寄托词人对隐士节操的崇仰,抒发了自身志节坚芳却寂寞无闻的感慨,流露出向往出世、归隐的心志。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词人借幽兰的处境和品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幽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自己的高洁,即便无人欣赏,依然散发着幽香。作者通过对幽兰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隐士节操的崇仰,以及向往出世、归隐,远离尘世喧嚣,保持内心纯净的志向。象征:词中以幽兰象征隐士,用幽兰的淡雅清绝、孤芳自赏来象征隐士的高洁节操。同时,词中提到的松、竹、梅“岁寒三友”,也象征着坚贞高洁的品格,进一步映衬出幽兰的坚芳之操,也暗示了词人对这种高尚品格的向往与追求。拟人:“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二句将幽兰拟人化,赋予其与人交流的情感,说它似乎在与梅花交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幽兰的寂寞以及对知音的渴望,也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词人借兰花所表达的孤独寂寞之情。化用:“迟日江山暮”一句化用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将“丽”改为“暮”,化艳阳明丽之景为苍茫淡远之意,为空谷幽兰烘染出一种特定的氛围,丰富了词的内涵,增添了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松竹翠萝寒”,词人以细腻笔触描绘兰花生长于幽深山谷,与松竹翠萝相伴,率先从环境的清幽切入,借人的境遇来隐喻兰花,与花若即若离,韵味悠长。“迟日江山暮”紧接上文,从时间维度落笔,在温暖春日的黄昏时分,幽兰的风姿更显淡雅脱俗。“迟日”即春日,此句化用杜甫《绝句二首》中“迟日江山丽”之句,却将“丽”改为“暮”,把明媚艳丽的春日景象,转化为苍茫悠远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空山暮色之中,感受幽兰独特的情致。这两句巧妙化用杜甫诗意,却如自然天成,毫无雕琢痕迹,从时间与地点两个方面,为深谷幽兰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第三、四句“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一个“芳”字,简单勾勒出兰花的清雅,但“幽径无人”,使得兰花的芬芳无人赏识,其内心的幽恨无处诉说。这两句既展现出兰花孤芳自赏的姿态,也流露出知音难觅的惆怅,实则是作者借花喻人,抒发自己虽有高洁志节却默默无闻的感慨。下片“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意思是既然无人欣赏兰花的芬芳,这幽然绽放的兰花似乎只有梅花能够与之倾诉心声。然而在这寂寥的深山中,或许还有懂得欣赏它的人。与梅花对话,意在抒发兰花高洁的情怀。古人将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用以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词的开头写“松竹翠萝寒”,已提及松、竹,此处又写与梅花交流,正是以“岁寒三友”来衬托幽兰坚贞芳洁的操守。不过,作者同时又寄希望于世间的“寻芳侣”,这也道出了古代知识分子渴望被赏识、得以施展才华的心声。“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堪称全词的点睛之笔,精准地描绘出幽兰的独特之处,其幽香只可在不经意间被人领略,刻意追寻反而难以嗅到。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围绕幽兰展开创作,词人多以轻柔淡雅的笔触进行描绘,层层渲染出幽兰的清幽意境。至结尾处,略施重笔勾勒点睛,瞬间赋予词作深邃内涵。通过对兰花的细致刻画,巧妙寄托情志,词人如隐于词中,其品格志趣、精神追求跃然纸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

下一篇:宋·范成大《卢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