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年":元和十年,
#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806—820)。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 司马:州刺史的副职。,九江郡:设于隋代,唐代称为江州或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白居易因越职上书言事,触怒当朝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予:同“余”,我。
"明年秋":次年秋天,
# 明年:第二年。
"送客湓浦口":到湓浦口送客,
# 湓浦口:湓江流入长江的地方,在今九江西。湓浦,又叫湓江,源出江西瑞昌清湓山。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邻舟有一女子在夜晚弹奏琵琶,
"听其音":细审那声音,
"铮铮然有京都声":铿铿锵锵颇有点京城的风味。
# 京都声:指唐代京城长安流行的乐曲声调。,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问其人":我询问她的来历,
"本长安倡女":原来是长安的歌女,
# 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尝学琵琶于穆、":曾经学习技艺跟穆、
"曹二善才":曹这两位琵琶名家,
# 善才:当时对技艺高超的乐师的称呼。是“能手”的意思。
"年长色衰":后来年长色衰,
"委身为贾人妇":嫁给一位商人为妻。
# 贾人:商人。,委身:托身。这里是嫁人的意思。
"遂命酒":于是我吩咐摆酒,
# 命酒:叫人摆酒。
"使快弹数曲":请她尽情地弹几支曲子。
# 快:畅快。
"曲罢悯然":她演奏完毕,神态忧伤,
# 悯然:忧郁的样子。一作“悯默”。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叙说自己年轻时欢乐的往事,
"今漂沦憔悴":但如今漂泊沦落,憔悴不堪,
# 漂沦:漂泊流落。
"转徙于江湖间":在江湖之间飘零流浪。
"予出官二年":我出任地方官已将两年,
# 出官: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
"恬然自安":一向心境平和,
# 恬然:宁静安适的样子。
"感斯人言":她的话却使我有所触动,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一晚竟然有被贬逐的感受。
# 迁谪: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因为长句":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
# 长句: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为:创作。
"歌以赠之":吟唱一番来赠送给她,
# 歌:作歌,动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有六百一十六字,
# 言:字。,六百一十六:《全唐诗》《白氏长庆集》均作“六百一十二”。,凡:共。
"命曰《琵琶行》":命题为《琵琶行》。
# 命:命名,题名。
"浔阳江头夜送客":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
# 浔阳江头:万里长江流经江西省九江市北的一段,因九江古称浔阳,所以又名浔阳江。江头:江边。
"枫叶荻花秋瑟瑟":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 瑟瑟: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一作索索。,荻: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生长在水边。
"主人下马客在船":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
# 主人:白居易自指。
"举酒欲饮无管弦":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 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琵琶之类的弦乐。
"醉不成欢惨将别":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声暗问弹者谁":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
# 暗问:低声询问。
"琵琶声停欲语迟":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 欲语迟:将要回答,又有些迟疑。
"移船相近邀相见":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
"添酒回灯重开宴":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 回灯:重新掌灯。一说“移灯”。回:再。
"千呼万唤始出来":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 抱:一作把。
"转轴拨弦三两声":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
# 两:一作五。,转轴拨弦:拧转弦轴,拨动弦丝。这里指调弦校音。
"未成曲调先有情":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
# 思:深长的情思。,掩抑:声音低沉。
"似诉平生不得志":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 志:一作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
# 续续弹:连续弹奏。续续:连续。,信手:随手。指很纯熟自然。,低眉:低头。
"说尽心中无限事":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拢慢捻抹复挑":轻轻抚拢慢慢捻揉下抹又上挑,
# 轻拢慢捻抹复挑: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拢,扣弦。捻,揉弦。抹,顺手下拨。挑,反手回拨。
"初为《霓裳》后《六幺》":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 《六幺》:即《六幺令》,唐代乐曲名。一作绿腰。,《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大弦嘈嘈如急雨":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
# 嘈嘈:形容声音沉重舒长。,大弦:指琵琶四根弦中的粗弦。
"小弦切切如私语":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 切切:形容声音轻细急促。,小弦:指琵琶上的细弦。
"嘈嘈切切错杂弹":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
"大珠小珠落玉盘":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 大珠小珠落玉盘:分别比喻乐声的重浊和清脆。一说,形容声音的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婉转流利,
# 间关莺语花底滑: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婉转流利。间关,形容鸟鸣婉转。
"幽咽泉流冰下难":像幽咽的泉水在冰下艰难流过。
# 幽咽泉流冰下难:像幽咽的泉水在冰下艰难流过。幽咽,形容乐声梗塞不畅。难,艰难,形容乐声滞塞难通。一作滩。与滑相对,有涩之意。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冰:一作水。
"冰泉冷涩弦凝绝":像冰下的泉水又冷又涩不能畅流,弦似乎凝结不动了,
# 冰泉冷涩弦凝绝:像冰下的泉水又冷又涩不能畅流,弦似乎凝结不动了。这是形容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凝绝:凝滞。凝,一作“疑”。
"凝绝不通声暂歇":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 暂歇: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
# 幽愁暗恨:潜藏在内心的愁恨。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银瓶乍破水浆迸":像银瓶突破裂,水浆迸射一样,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句:像银瓶突破裂,水浆迸射一样;像铁骑突然冲出,刀枪齐鸣一般。这是形容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迸:溅射。
"铁骑突出刀枪鸣":像铁骑突然冲出,刀枪齐鸣一般。
# 铁骑:带甲的骑兵。
"曲终收拨当心画":乐曲终了,用拨子在琵琶的中间部位划过四弦,
# 曲终收拨当心画:乐曲终了,用拨子在琵琶的中间部位划过四弦。这是弹奏琵琶到一曲结束时的常用手法。曲终,乐曲结束。拨,拨子,弹奏弦乐的用具。当心画,用拨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四弦一声如裂帛":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 帛:古时对丝织品的总称。,四弦一声:四根弦同时发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
# 舫:船。,船:一作“舟”。
"唯见江心秋月白":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 见:一作有。
"沉吟放拨插弦中":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
"整顿衣裳起敛容":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 敛容:显出端庄的脸色。
"自言本是京城女":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
"家在虾蟆陵下住":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 虾蟆陵:地名,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虾,通“蛤”。
"十三学得琵琶成":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
"名属教坊第一部":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 第一部:第一队,是教坊中最优秀的一队。部,量词,计量歌舞队、乐队。,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曲罢曾教善才服":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
# 服:一作伏。
"妆成每被秋娘妒":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这里是对善歌貌美歌伎的通称。
"五陵年少争缠头":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
# 缠头:古代对歌伎舞女打赏用的锦帛。,五陵年少:指京城富家豪族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家豪族多聚居在这一带。
"一曲红绡不知数":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 绡:轻薄的生丝织品。泛指轻美的丝织品。
"钿头银篦击节碎":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
# 击节碎:(随着音乐)打拍子时敲碎了。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节,节拍。,钿头银篦:上端镶着花钿的银质发篦。钿,用金银等制成的花形首饰。银篦,一说“云篦”,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
"血色罗裙翻酒污":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 翻酒污:(因为)泼翻了酒被沾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
"秋月春风等闲度":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 等闲:平常,随随便便。
"弟走从军阿姨死":兄弟从军老鸨死家道已经破败,
# 阿姨:教坊中管歌女的头目。
"暮去朝来颜色故":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 颜色故:容貌衰老。故,旧、老。
"门前冷落鞍马稀":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 老大:年纪大了。
"商人重利轻别离":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
"前月浮梁买茶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 浮梁:地名,在今江西景德镇北。
"去来江口守空船":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
# 去来:走了以后。来,语气助词。
"绕船月明江水寒":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
"梦啼妆泪红阑干":从梦中哭醒,搽了胭脂粉的脸上流满了一道道红色的泪痕。
# 梦啼妆泪红阑干:从梦中哭醒,搽了胭脂粉的脸上流满了一道道红色的泪痕。梦啼妆泪,一作啼妆泪落。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妆,这里指脸上的胭脂粉。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
"我闻琵琶已叹息":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 唧唧:叹息。,重:再次。重新,重又之意。
"同是天涯沦落人":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
# 辞:一作离。
"谪居卧病浔阳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地僻无音乐":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
# 地僻:一作小处。
"终岁不闻丝竹声":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 丝竹:弦乐器和竹管乐器的总称,这里泛指音乐。,终岁:整年。
"住近湓江地低湿":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
"黄芦苦竹绕宅生":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 黄芦:指发黄的芦苇。
"其间旦暮闻何物":在这里能听到的是什么呢?
# 旦暮:早晚。
"杜鹃啼血猿哀鸣":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 杜鹃啼血:传说杜鹃鸟啼叫时,嘴里会淌出血来。这是形容杜鹃啼声的悲切。
"春江花朝秋月夜":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
"往往取酒还独倾":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 独倾:独自饮酒。
"岂无山歌与村笛":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
"呕哑嘲哳难为听":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 难为听:难听,听不下去。,呕哑嘲哳:指声音嘈杂刺耳。哳,一作𠹗。
"今夜闻君琵琶语":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
# 琵琶语:指琵琶上弹出的曲调。
"如听仙乐耳暂明":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 暂:忽然,一下子。
"莫辞更坐弹一曲":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
# 更:再。
"为君翻作《琵琶行》":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 翻作:写作。翻,按曲调写作歌词。
"感我此言良久立":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
"却坐促弦弦转急":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 转:更加,越发。,促弦:把琴弦拧紧。促,紧、迫。,却坐:回到(原处)坐下。却,退回。
"凄凄不似向前声":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
# 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向前,以前。
"满座重闻皆掩泣":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 掩泣:掩面哭泣。下面“泣下”的“泣”指眼泪。
"座中泣下谁最多":要问在座谁流的眼泪最多?
# 下:一作泪。,座:一作就。
"江州司马青衫湿":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 青衫:青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与人生际遇的抒情诗。介绍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和坎坷身世,描绘了诗人被贬江州后的孤寂生活,体现了“天涯沦落人”的共鸣,营造了秋夜江边萧瑟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和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用“急雨”形容大弦的浑厚低沉,用“私语”表现小弦的轻柔细腻;“大珠小珠落玉盘”以珠玉相击的清脆声响比喻琵琶声的圆润悦耳,表现乐曲的流畅明快;“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以“银瓶乍破”形容乐声的突然爆发,以“铁骑刀枪”比喻乐调的激昂雄壮,使音乐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虚实结合:“浔阳江头夜送客”“移船相近邀相见”实写诗人送客、听琵琶、与琵琶女对话等现实场景;“十三学得琵琶成”“五陵年少争缠头”虚写琵琶女回忆往昔的繁华与如今的落寞,展现她从辉煌到沦落的人生变迁,也映射出诗人的人生起落,表现诗人的深切同情,也暗含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悲愤。叠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嘈嘈”用来模拟大弦弹奏时声音的沉重舒长、繁密急促,生动地展现出大弦声音宏大、粗重且富有节奏感的特点,让读者仿佛能真切地听到那如急雨般密集、有力的乐声;“切切”则细腻地描绘出小弦弹奏时声音的轻细急促、委婉缠绵,将小弦那种轻柔、细碎如同人在私下低语的声音形象地表现出来。诗人通过运用这两个叠词,把琵琶弹奏时不同弦音的特点鲜活地呈现出来,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自然环境描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中“江心”明确了地点是在江水的中心位置,描绘出一种开阔、空旷的水域空间,让读者能感受到琵琶女演奏所处的自然环境是江上。“秋月”点明了当时的季节是秋季。秋天本身就带有一种清冷、寂寥的氛围,而秋月更是增添了这种氛围的清冷和静谧感。这句诗通过对江心、秋月等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状态的描写,为琵琶女的演奏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背景氛围。烘托:“主人忘归客不发”,主人本欲设宴饯别,却因琵琶声忘记归去,客人也不愿离开,以主客被乐声吸引的反常举动,侧面烘托琵琶声的动人魅力。再如琵琶女演奏结束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周围船只上的人都沉浸在乐声中沉默不语,没有喧哗,这种“无声”的反应反而比任何赞美都更有力地说明乐声的感染力已深入人心。渲染:“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从兄弟离散、依靠消失,到容颜衰老、无人问津,再到婚姻不幸、独守空船,一系列细节层层递进,渲染出她从繁华到落魄的人生悲剧:每一句都是命运的一记重锤,最终“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以梦中啼哭、妆泪纵横的细节收束,将身世之悲描写的淋漓尽致。
3. 分段赏析
第一部分从“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主要讲述的诗人送别客人时邀请琵琶女弹奏的过程。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七个字,先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接着用“枫叶荻花秋瑟瑟”描写秋夜萧瑟的环境,枫叶、荻花的意象烘托出离别的凄凉氛围,营造秋夜江边的萧瑟氛围,强化了离别的凄凉。“主人下马客在船”以简练的动作描写展现送别场景,“举酒欲饮无管弦”点出没有音乐助兴的遗憾,暗示宴席单调,为琵琶声的出现埋下伏笔。“醉不成欢惨将别”直抒胸臆,进一步渲染离愁别绪。“别时茫茫江浸月”的环境描写,使压抑感更强烈,这时突然听到江面传来琵琶声,就像久旱逢甘霖般珍贵,“忽闻水上琵琶声”中“忽”字写出惊喜,“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乐声吸引力。“寻声暗问弹者谁”中“暗问”二字细腻刻画了主客的谨慎与好奇,而“琵琶声停欲语迟”则通过琵琶女的迟疑,为后文揭开其身世做铺垫。“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动作层层递进,古诗也从“夜送客”的萧瑟到“忽闻琵琶声”的惊喜,诗人用“寻声”“暗问”“移船”等细节,写出对音乐的渴望。“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以动作刻画琵琶女复杂心理,既呼应“欲语迟”,又暗示其身世飘零。琵琶女出场时“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态,暗示她内心有难言的苦衷。这段描写通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为后续故事埋下伏笔。第二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以动作描写切入,通过调弦的细节传递情感,奠定全诗抒情基调。“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进一步以拟人手法赋予琴弦情感,弦音低沉压抑,仿佛倾诉着人生的失意与郁结。“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通过神态与动作的结合,刻画演奏者专注投入的形象,“低眉”显沉静,“信手”见熟练,而“无限事”则暗示其身世坎坷、心事深重。“轻拢慢捻抹复挑”以系列动词描摹弹奏技法,随后点明曲目《霓裳》《六幺》,体现技艺高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运用比喻与对比,以“急雨”喻大弦浑厚急促,以“私语”喻小弦细腻轻柔,听觉形象鲜明。“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以珠玉落盘之声形容音色清脆错落,凸显音乐灵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转向婉转与艰涩的对比,“莺语花底”喻流畅悦耳,“泉流冰下”则状压抑滞涩,“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以“凝绝”形容乐音停滞,为下文“无声胜有声”蓄势,短暂的静默反而强化了情感张力。“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无声中蕴含的深沉愁绪比有声更震撼。“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陡然转入激昂,以爆裂声与战场声比喻乐音突变,形成强烈听觉冲击,象征情感的爆发式宣泄。“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以动作收束,“裂帛”之声戛然而止,余韵悠长。“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环境烘托结尾,听众沉醉的静默与江月清冷的画面互为映衬,无声的场景反衬出乐曲穿透人心的力量,余味无穷。第三部分从“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写琵琶女自述身世。“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通过动作描写刻画琵琶女演奏结束后的状态。“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点明身份背景,“京城女”与后文“老大嫁作商人妇”形成对比,埋下命运转折的伏笔。“虾蟆陵”作为长安城南的繁华地带,暗含她曾经的优越生活。“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以年龄和成就突出她的天赋与才华,“教坊第一部”更强调其技艺在宫廷乐师中的顶尖地位。“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通过他人反应侧面烘托——善才(琵琶高手)的折服与秋娘(歌伎名角)的嫉妒,强化了她的艺术魅力与青春盛况。“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用“争缠头”“红绡无数”描绘贵族子弟为她一掷千金的狂热,而“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则以器物损毁、衣裙沾酒的细节,生动再现宴饮狂欢的奢靡场景,语言直白却极具感染力。“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转入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等闲度”三字道出青春虚度的怅惘。随后“弟走从军阿姨死”直击生活变故,“暮去朝来颜色故”则写容颜衰老的无奈,情感递进自然。“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揭示社会现实的残酷:昔日追捧者散尽,只能被迫嫁给商人。“商人重利轻别离”点破婚姻本质,“前月浮梁买茶去”进一步以具体事件(茶商远行)强化孤独感。“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以景结情,“空船”“冷月”“寒江”构成清冷孤寂的画面,烘托人物内心的凄凉。“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深夜梦回少年盛景,却在梦醒时泪湿妆容,“红阑干”的细节将身世之悲推向高潮,道尽从繁华到落魄的人生悲苦。第四部分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直抒同病相怜之情。“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两句通过重复的“叹息”“唧唧”声,直接表现诗人内心的悲凉与共鸣。琵琶女的自述让诗人联想到自身遭遇,情感层层递进。“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主旨句,道出人生际遇无常的苍凉。“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六句,诗人自述被贬后的生活环境。“浔阳地僻”“终岁不闻丝竹声”凸显地域荒凉与精神孤寂;“黄芦苦竹”“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以典型意象渲染凄清氛围,暗含谪居之痛。“春江花朝秋月夜”句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独酌的孤独。“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四句,先抑后扬。“呕哑嘲哳”形容民间音乐粗鄙难听,与琵琶女技艺形成鲜明对比;“如听仙乐”则用夸张手法表现琵琶声的震撼力,侧面烘托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同时隐喻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求。“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却坐促弦弦转急”通过动作细节刻画琵琶女情绪激荡;“凄凄不似向前声”暗示曲调转为悲怆,与诗人内心共鸣。“满座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象征“青衫湿”的衣饰代指身份(低阶官员),也就是诗人自己,将诗人的悲痛推向高潮——他不仅为琵琶女流泪,更为自己和所有“天涯沦落人”流泪。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现实主义名篇,全诗围绕人物展开,既细致刻画琵琶女的人生轨迹,又穿插诗人自身的感怀,最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中交汇。歌女的不幸经历被具体铺陈,是全诗清晰的脉络;诗人的情绪则隐含在字句之间,随着琵琶曲的流转与歌女身世的起伏而层层波动,形成另一条潜在的线索。明线与暗线的交织,让故事的发展更有层次,也更具感染力。诗中讲述的故事曲折动人,传递的情感能让人深切共鸣;语言优美却不浮夸,精炼而不生僻,内容既贴近日常,又蕴含深刻的社会意义,无论雅俗都能从中体会。
# 白乐天《琵琶行》一篇,读者但羡其风致,敬其词章,至形于乐府,咏歌之不足,遂以谓真为长安故倡所作。予窃疑之。唐世法纲虽于此为宽,然乐天曾居禁密,且谪居未久,必不肯乘夜人独处妇人船中,相从饮酒;至于极弹丝之乐,中夕方去。岂不虞商人者它日议其后乎?乐天之意,直欲抒写天涯沦落之恨尔。
宋洪迈《容斋五笔》
# 白乐天《琵琶行》云“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云云,这是和而淫。至“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这是淡而伤。
宋朱熹《朱子语类》
# 初唐人喜为长篇,大率以词采相高而乏神韵。至元、白,去其排比,而仍踵其拖沓。惟《连昌宫词》直陈时事,可为龟鉴;《琵琶行》情文兼美,故特取之。
明李沂《唐诗援》
# 乐天无简炼法,故觉顿挫激昂为难。
明陆时雍《唐诗镜》
# 钟云:以此说曲罢,情理便深(“水泉冷涩”二句下)。钟云:唤醒人语,不怕说得败兴(“门前冷落”二句下)。钟云:止此,妙,亦似多后一段(“同是天涯”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唐汝询曰:此乐天宦游不遂,因琵琶以托兴也。“饮无管弦”,埋琵琶话头。一篇之中,“月”字五见,“秋月”三用,各自有情,何尝厌重!“声沉欲语迟”,“沉”字细,若作“停”字便浅;“欲语迟”,形容妙绝。“未成曲调先有情”,“先有情”三字,一篇大机括。“弦弦掩抑”下四语总说,情见乎辞。“大弦”以下六语,写琵琶声响,曲穷其妙。“水泉冷涩”四语,传琵琶之神。“银瓶”二语,已歇而复振,是将罢时光景。“唯见江心秋月白”,收用冷语,何等有韵!“自言本是京城女”下二十二句,商妇自诉之词,甚夸、甚戚,曲尽青楼情态。“同是天涯”三句,钟伯(敬)谓:“止此,妙;亦似多后一段。”若止,乐天本意,何处发舒?惟以沦落人“转入迁谪,何等相关!”香山善铺叙,繁而不冗,若百衲衣手段,如何学得?陆时雍曰:形容仿佛。又曰:作长歌须得崩浪奔雷、蓦涧腾空之势,乃佳;乐天只一平铺次第。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连昌》纪事,《琵琶》叙情,《长恨》讽刺,并长篇之胜,而高、李弗录。余采而笺释之,俾学者有所观法焉。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
# 此篇铺叙甚佳,语多情至,顿挫之法颇有。若较子美之陡健,相去远矣。滥觞从此始。“琵琶声停欲语迟”,“欲语迟”宛然妇人行径矣。“枫叶获花秋瑟瑟”,人知是写景,而不知是写秋。古人作长篇,法有详略。此篇纯用详法,此乐天短处也(“转轴拨弦”句下)。“未成曲调先有情”,司马迁谪,复当别离,此乐天之情也;嫁与商人,不得遂意,此妇人之情也。大家暗暗相关。此诗是乐天听过琵琶曲从亮处做的。“其间旦暮闻何物”作问辞,句法变,方无直下之病。“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饮。”要知乐天不是单对妇人自叙,还有所送之客在此,正是眼光向客处。此二句妙甚。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
# 余尝谓白香山《琵琶行》一篇,从杜子美《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得来。“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杜以四语,白成数行,所谓演法也。凫胫何短,鹤胫何长,续之不能,截之不可,各有天然之致;不惟诗也,文亦然。
明末清初田雯《古欢堂集杂著》
# 庭珠按:以上琵琶妇自叙;下,乐天自言迁谪之感也(“梦啼妆泪”句下)。
清杜诏、杜庭珠《中晚唐诗叩弹集》
# 写同病相怜之意,恻恻动人。
清《唐诗别裁》沈德潜
# 香山《琵琶行》婉折周详,有意到笔随之妙,篇中句亦警拔。音节靡靡,是其一生短处,非独是诗而已。
清《野鸿诗的》黄子云
# 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意哀以思,其辞丽以则。《十九首》云:“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及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与此篇同为千秋绝调,不必以古近前后分也。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为下二段伏线(“醉不成欢”二句下)。即声暂歇时言(“此时无声”句下)。应首段作一束(“唯见江心”句下)。映上重作一束,为文章留顿法(“绕船月明”句下)。双收上二段,转到自己(“同是天涯”二句下)。自叙踪迹与起处相应(“其间旦暮”句下)。此诗及《长恨歌》,诸家选本率与元微之《连昌宫词》并存。然细玩之,虽同是洋洋大篇,而情辞斐亹无伦,元词之远不逮白歌。即此与李亳州之悲善才,并为闻琵琶作,而亦有仙凡之判,固不但以人品高下为去取也。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感商妇之飘流,叹谪居之沦落,凄婉激昂,声能引泣。
清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
# 予向读吴梅村《琵琶行》,喜其淋离顿挫,谓胜白文公《琵琶行》,久而知其谬也。白诗开手便从江头送客说到闻琵琶,此直叙法也。吴诗先将琵琶铺陈一段,便成空套。
清严元照《蕙櫋杂记》
# 《琵琶行》较有情味,然“我从去年”一段又嫌繁冗,如老妪向人谈旧事,叨叨絮絮,厌读而不肯休也。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结以两相叹感收之,此行似江潮涌雪,余波荡漾,有悠然不尽之妙。凡作长题,步步映衬,处处点缀,组织处,悠扬处,层出不穷,笔意鲜艳无过白香山者。
清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 以诗代叙记情兴,曲折婉转,《连昌宫词》正是伯仲。
《批选唐诗》
上一篇:唐·李白《古朗月行》
下一篇:唐·卢纶《塞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