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物岂不好":这节令风物有哪一点使人不称心?
# 节物:节令风物。
"秋怀何黯然":可不知怎的,我面对这满眼秋色,却禁不住黯然神伤。
# 秋怀:秋日的思绪情怀。
"西风酒旗市":西风猎猎,市上的酒旗迎风招展,
# 酒旗:酒店悬挂于路边用与招揽生意的锦旗。
"细雨菊花天":细雨濛濛,到处有金色的菊花怒放。
"感事悲双鬓":想到国事家事,愁得我双鬓灰白,
"包羞食万钱":白白地耗费朝廷俸禄,我心中感到羞耻难当。
# 包羞:对所做事感到耻辱不安。一作贪荣。
"鹿车何自驾":什么时候能满足我的愿望,挽着鹿车,
# 鹿车:用人力推挽的小车。《风俗通义》说因其窄小,仅载得下一鹿,故名。
"归去颍东田":回到颍东,耕田植桑。
# 颍东:指颍州(今安徽阜阳)。欧阳修在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乐西湖之胜,将卜居,不久内迁。翌年,约梅圣俞买田于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抒情诗。诗歌描绘了秋天的景色,通过对节物之美的描写,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忧愁与无奈。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忧虑、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全诗通过对秋景的细腻描写,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忧愁与无奈。白描: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秋天的景色,不事雕饰,自然清新。情景交融:全诗将秋景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反问:诗开篇以“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两个反问句起笔,突兀而引人深思,强调秋天节令风物并非不好,却反问自己为何会感到悲伤沮丧,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3. 分段赏析
首联“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开篇便以两个反问句破空而来,这种别出心裁的起笔方式,打破了传统悲秋诗作开篇便渲染肃杀氛围的常规。两个问句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既肯定秋日节令风物之美好,又抛出为何自己满怀黯然情绪的疑问,瞬间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巧妙地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矛盾而深沉的情感基调,也为后文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埋下伏笔。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宛如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师,仅用寥寥十字,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秋日市井风情画。“西风”点明季节,其猎猎之势,为画面增添了几分飒爽;“酒旗”作为市井的标志性元素,在风中飘动,尽显生活的烟火气;“细雨”营造出朦胧的氛围,与“菊花”的娇艳相互映衬,赋予画面一种清新雅致的美感。这两句诗不着一个修饰词,却将典型的秋日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不仅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由衷喜爱,同时也为下文情感的转折起到了有力的铺垫作用。颈联“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顺势承接前文的情感脉络,对首联提出的疑问做出了回应。“感事”一词含义深刻,联系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此处的“事”绝非个人生活琐事,而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诗人因忧心国事,愁绪万千,以至于双鬓逐渐斑白。“包羞食万钱”则更为直白地表达出他内心的愧疚,身为朝廷官员,享受着丰厚的俸禄,却无法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这种自责与无奈溢于言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欧阳修心怀天下的忧国情怀。尾联“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诗人巧用“鹿车”这一佛家典故,将其喻为归隐山林的象征,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渴望归隐的想法。“何日驾”的追问,透露出他对摆脱官场束缚的急切心情,反映出对官场中阿谀奉承、尔虞我诈等苟且行为的深深厌弃。在这两句诗中,我们既能感受到儒家积极入世、心怀天下却壮志难酬的感慨,又能体会到道家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思想倾向,两种思想相互交织,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
4. 作品点评
《秋怀》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深远。诗中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与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忧虑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结构灵活,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尤其是“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一句,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秋天的美景。
上一篇:宋·梅尧臣《问答(其五)》
下一篇:宋·陈普《行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