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i
怀
miǎn
chí
zhān
xiōng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3
xiāng
xié
huà
bié
zhèng
yuán
shàng
gòng
dào
cháng
xuě
guī
hái
xún
liáng
xíng
rén
xiáo
西
céng
wéi
xiàn
mín
zhī
fǒu
jiù
宿
sēng
fáng
gòng
yáo
xiǎng
yóu
jiā
wèi
shǎo
yán
zhuī
dàn
míng

译文

同行兄弟在郑原野上话别,共同担心前路艰难。骑马回头还在大梁田间巡行,想来远行家兄已经翻过崤西古道。曾经做过渑池主簿百姓知否,还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题壁诗。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鸣。

逐句剖析

"相携话别郑原上":同行兄弟在郑原野上话别,

# 相携:同行。

"共道长途怕雪泥":共同担心前路艰难。

# 共道:共同。

"归骑还寻大梁陌":骑马回头还在大梁田间巡行,

# 归骑:骑马回头。

"行人已度古崤西":想来远行家兄已经翻过崤西古道。

"曾为县吏民知否":曾经做过渑池主簿百姓知否,

"旧宿僧房壁共题":还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题壁诗。

# 旧宿僧房壁共题:此为作者回忆。公元1056年(嘉祐元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僧舍并题诗僧壁。

"遥想独游佳味少":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

"无言骓马但鸣嘶":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怀黾池寄子瞻兄》是北宋诗人苏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怀旧为主线,描述了诗人途经河南渑池时,回忆起昔日与兄长苏轼同访僧寺、共题诗壁的往事,抒发了对兄长的深切思念。诗中“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一句,通过追忆往昔的兄弟情谊,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兄长的牵挂。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既展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寄寓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怀渑池寄子瞻兄》是北宋诗人苏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题材为怀旧。此诗通过回忆与兄长苏轼昔日在渑池访僧题壁、共历宦途的往事,抒发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兄长的深切思念。全诗情感真挚深沉,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亦寄寓了宦途漂泊的复杂心境,是宋代文人抒写手足之情的典范之作。

2. 写作手法

对比:“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将“归骑”还在寻觅与“行人”已远度形成对比,突出离别的怅惘。虚实结合:“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这两句通过回忆过去与兄长的共同经历,将虚实的场景结合起来,丰富了诗歌的层次感和时空感。

3. 分段赏析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与兄长在郑原分别的场景,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相携话别郑原上”直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与氛围,展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共道长途怕雪泥”中的“怕”字具有双关涵义,既指旅途的艰辛,又暗含人生的无奈与对未来的忧虑。“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离别后的怅惘与无奈。“归骑还寻大梁陌”描写诗人归途中的寻觅,而“行人已度古崤西”则描绘兄长远行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离别的不舍,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无奈。“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诗人在此回忆起往昔与兄长共同度过的时光,情感更为复杂。他们曾经身为县吏,与民众有过深厚的交往;也曾在僧房中留宿,共同在墙壁上题诗留念。这些经历如今已成为美好的回忆,不禁让人感慨万分。“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这两句抒发了对兄长的牵挂与对人生的感慨。“遥想独游佳味少”想象兄长独行的孤寂,表达了对兄长的深切思念。“无方骓马但鸣嘶”以骓马的嘶鸣比喻人生的无奈与束缚,暗示了仕途的艰辛与命运的安排。这两句语言凝练,情感真挚,以景结情,含蓄深远,为全诗画上了意味深长的句号。

4. 作品点评

《怀黾池寄子瞻兄》是苏辙创作的经典七言律诗。此诗主题丰富,涵盖怀旧、回忆与惜别。诗中以质朴自然的语言,借“相携话别”“共题僧房”等过往,抒发对兄长的惜别之情与人生感叹。“共道长途怕雪泥”等句蕴含深意,展现兄弟深情与人生哲思,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龙高《苏词》

下一篇:宋·戴复古《寄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