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zōng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3
lái
tīng
guī
zōng
zǎo
wǎn
zhōng
láo
lǎn
shàng
xiāo
fēng
chí
màn
dié
zhōng
shí
bái
wēi
fēn
lǐng
shàng
sōng
zhēng
tuī
shān
jiǎ
sēng
chú
zuò
dài
shí
fāng
gòng
yóu
shān
běi
dōng
西
yán
xiāng
lián
gèng
chóng

译文

前来聆听归宗寺的晨钟暮鼓,疲惫中懒得再攀那高耸的紫霄峰。墨池随意堆叠着溪边的石头,白塔隐约浮现于山岭的松林之间。众多佛寺都争着推崇这座山为第一,僧人的厨房静候着十方信众的供奉。想要探访山北的东寺西寺,却见岩谷相连层层叠叠不知还有多少重。

逐句剖析

"来听归宗早晚钟":前来聆听归宗寺的晨钟暮鼓,

"疲劳懒上紫霄峰":疲惫中懒得再攀那高耸的紫霄峰。

"墨池漫叠溪中石":墨池随意堆叠着溪边的石头,

"白塔微分岭上松":白塔隐约浮现于山岭的松林之间。

"佛宇争推一山甲":众多佛寺都争着推崇这座山为第一,

"僧厨坐待十方供":僧人的厨房静候着十方信众的供奉。

"欲游山北东西寺":想要探访山北的东寺西寺,

"岩谷相连更几重":却见岩谷相连层层叠叠不知还有多少重。

# 岩谷相连更几重:自注:此寺王逸少所置,云有墨池在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归宗寺》为北宋文人苏辙《游庐山山阳七咏》组诗中的第四首七言律诗。此诗以归宗寺为中心,描绘了庐山山阳的禅林景致与人文气象。首联以“钟声”与“紫霄峰”对照,暗喻世俗喧嚣与超脱之境的张力;颔联聚焦“墨池”“白塔”等意象,既点出归宗寺与王羲之的历史渊源,又以水墨画般的笔法勾勒山水清幽;颈联借“一山甲”“十方供”凸显寺庙地位与香火之盛,隐含对佛教世俗化的微妙观照;尾联以欲游未游的怅惘收束,岩谷“更几重”的苍茫余韵,传递出世事无穷、山水无涯的哲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来听归宗早晚钟,疲劳懒上紫霄峰”点明诗人到访归宗寺的目的——感受寺庙钟声的禅意。“早晚钟”暗含佛教晨昏修行的仪式感,“紫霄峰”则象征难以企及的高远,暗示身心疲惫却仍向往清净。“墨池漫叠溪中石,白塔微分岭上松”“墨池”呼应诗末注“此寺王逸少(王羲之)所置”,指王羲之洗笔的池塘;“白塔”与“松”的意象组合,展现山寺的清幽与超然。“佛宇争推一山甲,僧厨坐待十方供”“一山甲”强调归宗寺在庐山的地位,僧厨“坐待十方供”则凸显寺庙香火鼎盛,信徒广布。“欲游山北东西寺,岩谷相连更几重”以游寺的未竟之愿收尾,既表达对庐山景色的留恋,又以“岩谷相连”暗喻人生境界的深邃与不可穷尽。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遵勖《望汉月》

下一篇:宋·张耒《一日复一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