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捕鱼人。
# 渔父:捕鱼人。
"渔父":捕鱼人。
"江上微风细雨":你总是出没于长江上的微风细雨中。
"青蓑黄箬裳衣":身披青色蓑衣,头戴黄色箬笠,穿着黄色裤子。
# 裳衣:下身服饰,这里指裤子。,箬:竹壳。
"红酒白鱼暮归":你喝着红酒,吃着白鱼,直到傍晚回去。
# 暮归:傍晚回去。
"归暮":傍晚回去。
"归暮":傍晚回去。
"长笛一声何处":长笛一声唤醒了你,此时竟不知身在何地。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苏轼创作的描写渔夫的词。全词运用对仗、叠句、偏正结构、颠倒词等写作手法,勾勒出一幅渔父田园江湖生活画卷,传达出苏轼对渔父的歆羡,以及其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对偶:“青蓑黄箬”与“红酒白鱼”对仗,互相映照。暗含着高雅的情趣。较之《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中所写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放浪的渔父形象要高雅得多。重章叠句:“渔父,渔父”,开头两句以叠句的形式,呼唤出渔父,接着赞颂他们如同“江上微风细雨”,习以为常。
3. 分段赏析
“渔父,渔父”,开篇以叠句的形式唤出渔父形象,紧接着对他们予以赞颂,将其比作那“江上微风细雨”,仿佛他们对此种生活状态早已习以为常。“青蓑黄箬裳衣”几句,着重刻画渔父的衣着,仅仅六字,就将渔父的外貌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红酒白鱼暮归”则生动地描绘出渔父钓鱼饮酒的悠然情景,仅仅用极为凝练的文字,就将渔父充实愉悦的一天生活呈现出来,尽显其乐而忘归之态。“青蓑黄箬”和“红酒白鱼”对仗工整,相互映衬,其中蕴含着高雅的意趣。相较于《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雨不须归”所描绘的放浪形骸的渔父形象,此处的渔父形象更多了几分高雅气质。上述这些描述着重凸显了渔父闲然、悠然自得的形象。而“归暮,归暮,长笛一声何处”,这一句所展现的是渔父归家之后的别样生活场景,并且上升到了对渔父精神境界的叙述层面。渔父披着暮色归来后,悠然地吹起长笛,怡然自得地进行自我消遣。尽管已经到了“归暮”的时候,但随之而来的是“长笛一声何处”这般充满未知与趣味的新生活。这种诙谐的情趣,只有渔父才能独自体味。苏轼通过对渔父生活及其精神状态的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渔父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立体。
4. 作品点评
该词巧妙运用对仗手法,设置了两个叠句,融入八个偏正词组,运用两个颠倒词,还包含四个形、色、声通感的词句,精心勾勒出一幅披风沐雨、嗜酒暮归的渔父生活画面。
# 简单的三句话就勾勒出了一幅江上晚景,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最后,作者用“长笛一声何处”,为画面增添了苍凉的情调。
现代山东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孙言诚《苏东坡词选》
上一篇:宋·李德载《早梅芳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