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过石壁尽":船行经过石壁,到尽头了,
"夜泊牛口渚":夜泊于牛口沙洲。
"野老三四家":三五户老人家,
"寒灯照疏树":寒灯映照稀疏的枯树。
"见我各无言":他们见我沉默不语,
"倚石但箕踞":倚石屈膝而坐。
"水寒双胫长":江水刺骨,双腿冻得僵直,
"坏裤不蔽股":破裤仅遮半腿,寒风刺骨。
"日莫江上归":日暮江上归舟,
"潜鱼远难捕":潜藏的鱼群难觅踪迹。
"稻饭不满盂":糙米难满陶碗,
"饥卧冷彻曙":饥肠辘辘直至天明。
"安知城市欢":怎知城市的繁华,
"守此田野趣":他们守着田野,自得其乐。
"祇应长冻饥":或许早已习惯饥寒,
"寒暑不能苦":任凭寒暑侵袭亦浑然不觉。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行过石壁尽,夜泊牛口渚。野老三四家,寒灯照疏树”,诗人叙述行程,行船经过石壁尽头后,夜晚在牛口渚停泊。随即描绘出一幅荒寒的画面,仅有三四户野老之家,一盏寒灯照着稀疏的树木,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为下文写野老的生活做铺垫。中间六句“见我各无言,倚石但箕踞。水寒双胫长,坏裤不蔽股。日莫江上归,潜鱼远难捕”,细致刻画野老形象。野老见到诗人没有言语,只是倚靠着石头箕踞而坐,其穿着破旧,裤子坏了遮不住大腿,双腿暴露在寒冷的江水中。接着说明他们傍晚从江上归来,却因鱼潜得远难以捕获,揭示出野老生活贫困的原因是捕鱼艰难。最后四句“稻饭不满盂,饥卧冷彻曙。安知城市欢,守此田野趣”,进一步描述野老的生活困境,他们的米饭连一盂都不满,饥寒交迫地躺着直到天亮。诗人在此发出感慨,这些野老哪里知道城市中的欢乐,只能困守在这田野之中,看似写野老守着田野之“趣”,实则饱含对他们艰难处境的同情与无奈。
上一篇:宋·文同《兴元府园亭杂咏·静庵》
下一篇:宋·朱继芳《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