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àng
zhá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3
huà
fǎng
lián
qiáng
zhù
qīng
liú
fàn
zhá
píng
kàn
yín
hàn
luò
réng
tīng
xià
léi
jīng
zhèng
duò
chí
huí
jiǔ
kāi
tóu
qīng
zhì
liú
chū
kuài
bēn
shǐ
qīng
shí
fēng
tāo
kǒng
liáo
tóng
zhěn
xíng
xíng
féng
jiàn
dào
bǎo
shí
wèi
píng
shēng

译文

彩船连着桅杆停泊,清澈的水漫过闸口,平静无波。忽然看见银河般的水流冲下,仍听见如夏日雷鸣的轰响。调整船舵,久久迟疑,船头刚启动时,次第轻盈。滞留后初次感到畅快,奔流飞驰,忽似要倾翻。不懂风浪的凶险,姑且当作在床榻安稳前行。途中遇见价贱的鱼米,饱餐一顿,慰藉平生所愿。

逐句剖析

"画舫连樯住":彩船连着桅杆停泊,

"清流泛闸平":清澈的水漫过闸口,平静无波。

"忽看银汉落":忽然看见银河般的水流冲下,

"仍听夏雷惊":仍听见如夏日雷鸣的轰响。

"正柂迟回久":调整船舵,久久迟疑,

"开头取次轻":船头刚启动时,次第轻盈。

"滞留初一快":滞留后初次感到畅快,

"奔驶忽如倾":奔流飞驰,忽似要倾翻。

"不识风涛恐":不懂风浪的凶险,

"聊同枕席行":姑且当作在床榻安稳前行。

"行逢贱鱼稻":途中遇见价贱的鱼米,

"饱食慰平生":饱餐一顿,慰藉平生所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放闸二首(其一)》是北宋诗人苏辙的一首五言排律。这首诗以行船过闸的亲身经历为题材,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从平静等待到闸门开启、急流行船的全过程。诗中既有“银汉落”“夏雷惊”的壮阔比喻,又有“迟回久”“取次轻”的细微刻画,将自然力量与人文体验巧妙融合。后四句转入抒情,以“枕席行”的从容态度面对风涛,以“贱鱼稻”的朴素满足慰藉平生,体现了诗人随遇而安的生活智慧。全诗写景真切,叙事流畅,在寻常行旅中见出不凡笔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画舫连樯住,清流泛闸平”:开篇写景,描绘船只停泊、水流平缓的静态画面。“连樯”二字生动展现船队密集停靠之状,“泛闸平”则准确捕捉到开闸前水流的平静状态,为下文闸水奔涌作铺垫。“忽看银汉落,仍听夏雷惊”:运用比喻手法,“银汉落”将倾泻的闸水比作银河坠落,突出其恢宏气势;“夏雷惊”以雷声喻水响,从视觉听觉双重角度表现开闸时的震撼效果。两个“忽”字强化了场景转换的突然性。“正柂迟回久,开头取次轻”:细节描写极具生活实感。“迟回久”写船夫谨慎调整船舵的犹豫之态,“取次轻”则传神刻画出船头初动时的轻盈感,精准再现行船经验。“滞留初一快,奔驶忽如倾”:通过对比手法表现速度变化。“初一快”写初离滞留的畅快,“忽如倾”则夸张表现急流中行船的惊险,动态描写极具张力。“不识风涛恐,聊同枕席行”:以反衬手法抒情。将险恶风涛比作安稳枕席,既表现诗人豁达心态,又暗含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平淡语句中见深意。“行逢贱鱼稻,饱食慰平生”:结尾转入生活琐事。“贱鱼稻”的质朴描写与“慰平生”的感慨形成反差,在寻常事物中寄托满足感,体现诗人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进英《偈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杨万里《春晴怀故园海棠(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