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当歌劳客劝":面对美酒歌唱舞蹈,美人在一旁相劝却毫无兴致,
"惜花只惜年华晚":因为年华已晚而惋惜起花来。
"寒艳冷香秋不管":花朵冷艳幽香却不被秋所顾及,
# 冷香:指花、果的清香。,寒艳:冷艳。
"情眷眷":内心情丝依恋不断,
# 眷眷:依恋反顾的样子。
"凭栏尽日愁无限":凭靠栏杆却整日都是愁思无限。
"思抱芳期随塞雁":托那塞外的鸿雁在重阳节之日传递我的思念之情,
# 塞雁:塞外的鸿雁。
"悔无深意传双燕":悔恨我没有将内心的深深情意早点传递给远行的双雁。
# 传双燕: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传书燕”:安豪民郭行先,有女子绍兰,适巨商任宗,为贾于湘中,数年不归,复音信不达。绍兰目睹堂中有双燕戏于梁间,上长吁而语于燕曰:“我闻燕子自海东来,往复必经由于湘中。我婿离家不归数岁,蔑有音耗,生死存亡弗可知也,欲凭尔附书,投于我婿。”言讫泪下,燕子飞鸣上下,似有所谙。兰复问曰:“尔若相允,常当我怀中。”燕遂飞于膝上。兰遂吟诗一首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兰遂小书其字,系于足上,燕遂飞鸣而去。任宗时在荆州,忽见一燕飞鸣于头上,宗讶视之,燕遂泊于肩上,见有一小封书系在足上。宗解而视之,乃妻所寄之诗。宗感而泣下,燕后飞鸣而去。宗次年归,首出诗示兰。后文士张说传其事,而好事者写之。
"怅望一枝难寄远":只能惆怅地望着鸿雁却难以远寄我的思念,
"人不见":远离家人,
"楼头望断相思眼":我站在楼头望向远方,望穿了思念的双眼。
# 楼头:楼上。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伤春惜时、怀人念远题材的词。描绘了词人在宴饮时,面对友人劝酒却因感慨青春易逝而兴致不高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忧愁无奈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青春流逝的深深遗憾,以及远离故土亲人、音信难通的相思念远之愁。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尽管词中没有着力描写宏大的景色,但通过“花光浓烂柳轻明”等句,描绘了鲜花盛开、柳色葱茏的明媚之景,借这种美好的春日景象,为宴饮的欢乐场景做铺垫,也从侧面衬托出词人此刻的心情,在欢乐中又蕴含着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乐景中隐隐透出淡淡的哀愁。直抒胸臆:词人在词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如“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直接抒发了对人生短暂的感叹,以及应及时行乐的想法,毫不隐晦地表达出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惆怅,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对比:“对酒当歌劳客劝。客劝今春新酿熟,轻黄泛。”中客人劝酒,大家享受着新酿的美酒,展现出宴饮时的欢乐热闹场景。然而,词人又通过“人间万事何时了”等句,将这种欢乐与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形成对比更显情感的深沉和复杂。用典:引用了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的典故,既巧妙地借用了前人的词句来营造出一种宴饮时的文学氛围,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等问题的思考,丰富了词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虚实结合:实写眼前的宴饮场景,如客人劝酒、美酒泛着轻黄的色泽、花柳明媚等景象,是实实在在的描写。而“浮生岂得长年少”等句则是词人由眼前之景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属于虚写,是一种想象和感悟。虚实结合,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既具有现实的生活场景感,又有对人生的深度思考,拓展了词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对酒当歌”的宴饮场景开篇,“劳客劝”三字暗藏深意——即便有红袖殷勤劝酒,主人公仍难解“惜花只惜年华晚”的生命焦虑。“寒艳冷香秋不管”一句,通过“寒葩冷蕊”与“时序无情”"的意象叠加,将自然规律与人生易逝形成隐喻对照。“凭栏尽日愁无限”的神态描写,以“终日凭栏凝伫”的时空延展,具象化“朱颜暗换”的生命痛感,使秋日悲怀升华为对存在本质的哲学追问。下片以“思抱芳期随寒雁”的时空跳跃,将离愁别绪具象为“悔无深意传双燕”的通信焦虑。“怅望一枝难寄远”引用陆凯“折梅逢驿使”的典故,通过“难寄远”的现实阻隔,构建出“人不见”的永恒时空距离。结句“楼头望断相思眼”以“望断”的极致动作,将抽象思念转化为“眼波欲穿”的视觉意象,使“望乡”主题获得雕塑般的艺术质感。全词通过“酒-花-雁-燕-楼”的意象链条,完成从宴饮之乐到生命之悲的情感转换,展现了欧阳修“深婉不迫”的词风特质。
上一篇:宋·梅尧臣《前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