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真暮伪何人辨":天道崇高如同父亲的德行,
# 辨:一作“辩”。
"古往今来底事无":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 底:啥。
"但爱臧生能诈圣":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 诈圣:假装圣人。,臧生:指臧武仲。臧,一作“庄”。
"可知宁子解佯愚":哪知道世间还有甯武子那样装呆作傻的人呢。
# 知:同“智”。
"草萤有耀终非火":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
# 草萤有耀终非火:“草萤”二句:以萤光并非火,露滴不是珠来比喻人世间的某些假象,并告诫人们不要为假象所蒙蔽。这是从侧面说明要从本质去看问题,或者说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出本质。萤:萤火虫。火:火光。
"荷露虽团岂是珠":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
# 团:此用为名词,指火光。
"不取燔柴兼照乘":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
# 照乘:珠名。,燔柴:此用为名词,指火光。
"可怜光彩亦何殊":荷露非珠呢。
# 殊:异。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
"元九在江陵时":元九在江陵的时候,
"有放言长句诗五首":有五首放言长句诗,
"韵高而体律":韵律高超且体裁合律,
"意古而词新":意境古朴而词语新颖。
"予每咏之":我每次吟诵这些诗,
"甚觉有味":都觉得很有韵味。
"虽前辈深于诗者":即使是前辈中精通诗歌的人,
"未有此作":也没有这样的作品,
"唯李颀有云":只有李颀曾说过:“
"济水自清河自浊":济水自然清澈河水自然浑浊,
"周公大圣接舆狂":周公是大圣之人接舆却狂放不羁。”
"斯句近之矣":这诗句与元九的诗意境相近啊,
"予出佐浔阳":我出京前往浔阳辅佐任职,
"未届所任":尚未到达任所。
"舟中多暇":舟中闲暇时光颇多,
"江上独吟":在江上独自吟诵诗歌,
"因缀五篇":于是撰写五篇诗作,
"以续其意耳":来延续元九诗中的意趣罢了。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辨伪”为核心,开篇以反问指出古今皆有“朝真暮伪”之事,世人难辨;继而用臧武仲“诈圣”、宁武子“佯愚”典故,对比批判世人不识真贤、追捧伪善;再以草萤、荷露作喻,揭露假象的迷惑性;最后强调以“燔柴”大火与“照乘”明珠为参照,方能辨明真伪。通过层层议论,表达对政治虚伪的憎恶,以及对直言遭贬的愤懑。
2. 写作手法
用典:颔联“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巧用臧武仲(借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与宁武子(乱世中韬晦的智者)典故,对比批判世人不辨忠奸,只慕“假圣”。比喻:颈联“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以萤光非火、露珠非珠为喻,象征政治中假象惑人,需透过表象看本质。反问:全诗五次用反问(如“朝真暮伪何人辨”),以问为答,增强气势,凸显对辨伪难题的愤懑。
3. 分段赏析
首联“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意为“何事”,直指“朝真暮伪”的荒诞世相。诗人以锐劲反问开篇:“晨时还端然作态,暮间便原形毕露,古往今来,哪桩虚妄不曾上演?可谁能勘破先机?”这般诘问,直揭“作伪者古今恒在,世人难辨”的现实,反问的锋芒里,藏着对世态的洞察。颔联“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两处用典藏锋:臧生(臧武仲)凭权术胁君,时人竟奉作“圣人”;宁子(宁武子)乱世中藏智守拙,以“佯愚”避祸。二者同是“作伪”表象,臧为奸佞欺世,宁是智者全身。可悲的是,世人独迷臧氏“伪圣”的虚名,竟不识宁子“佯愚”的高蹈,典故的褒贬对照里,尽是对世俗昏昧的叹惋。颈联“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以精妙比喻剖解伪相:萤虫曳光,终非真火;荷露凝珠,岂为真珠?二者借“闪烁”“圆润”的假象惑人,恰如世间纷扰的伪饰——炫目却虚妄,世人往往为其蒙蔽,喻体与本体的对照中,暗讽“辨伪之难”的现实困境。尾联“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承接比喻明示辨伪之法:“燔柴”典出《礼记》,代指熊熊烈火;“照乘”喻夜明珠。诗意直言:“若不以燔柴之焰、照乘之珠作参照,怎知草萤非火、荷露非珠?”恰似俗谚“货比货方知真假”。然若连燔柴、照乘都辨识不清,对比便失了根基,故诗人叹“不取”则“可怜光彩无别”,逻辑里藏着对“辨伪前提”的深沉叩问。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乏味,八句四联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气势咄咄逼人,充满对怪事的感叹。连珠式运用疑问、反诘等字眼,起伏跌宕,激情澎湃。诗人因直言取祸,其辨伪之说并非泛泛之论,而是对黑暗政治的针砭,是《离骚》式的呐喊,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 作文援经须对经,史须对史,三代须对三代,汉唐须对汉唐。荆公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护田、排闼皆汉事。……若乐天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则非类矣。
宋俞文豹《吹剑录》
# 真正千古名言。佛说真经,不过如是。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
# 俚词野调。乃以此传世,实所未喻。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白香山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宋人反其意,曰:“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人物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
清袁枚《随园诗话》
# (白乐天七律)如“试玉要烧三日后,辨材须待七年期”,“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尽离文字非中道,长往虚空是小乘”等句,亦大入议论。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