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ǎn
lán
huā
·
·
xié
hóng
dié
cuì

朝代:宋作者:向子湮浏览量:3
xié
hóng
dié
cuì
huā
shén
lái
xiàn
ruì
càn
càn
cháng
tiān
sūn
jǐn
zhēn
xiāng
miào
zhì
nài
shì
jiān
fēng
zhuó
zhē
wéi
fàng
chūn
guāng
zào
guī
shào
xīng
rén
shēn
chūn
xiāng
lín
ruì
xiāng
shèng
kāi
shì
nián
sān
yuè
shí
yǒu
liù
xīn
hài
gōng
xià
shì
gōng
zhī
jué

译文

红花多姿,绿叶茂密。是何处的花神前来呈献这一派祥瑞啊。花草那鲜明的衣服,真像是从织女那里割来了一织机的锦缎。拥有真正馨香、美妙资质的花草。不能忍受人世间的风吹与日晒。我尽力遮拦围护花草,不想让春天的风光这样匆忙地归去。南宋绍兴二年壬申年的春天,芗林这个地方的瑞香花盛开,于是创作了这首词。这一年的三月二十六日是辛亥日,先生离世了。这首词,是先生的绝笔之作

逐句剖析

"斜红叠翠":红花多姿,绿叶茂密。

# 翠:借代修辞,代指绿叶。,红:借代修辞,代指红花。

"何许花神来献瑞":是何处的花神前来呈献这一派祥瑞啊。

# 献瑞:呈献祥瑞。,花神:掌管花的神。,何许:何处。

"粲粲裳衣":花草那鲜明的衣服,

# 裳衣: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粲粲:鲜明的样子。

"割得天孙锦一机":真像是从织女那里割来了一织机的锦缎。

# 机:织机。,天孙:指传说中巧于纺织的仙女,即织女。

"真香妙质":拥有真正馨香、美妙资质的花草。

# 妙质:美的资质、才德。

"不耐世间风与日":不能忍受人世间的风吹与日晒。

# 不耐:不能忍受。

"着意遮围":我尽力遮拦围护花草,

# 遮围:遮拦,围护。

"莫放春光造次归":不想让春天的风光这样匆忙地归去。

# 归:归去。,造次:仓促,匆忙。,春光:春天的风光,景致。

"绍兴壬申春":南宋绍兴二年壬申年的春天,

"芗林瑞香盛开":芗林这个地方的瑞香花盛开,

"赋此词":于是创作了这首词。

"是年三月十有六日辛亥":这一年的三月二十六日是辛亥日,

"公下世":先生离世了。

"此词":这首词,

"公之绝笔也":是先生的绝笔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是南宋词人向子諲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创作于绍兴壬申年春天,当时芗林的瑞香花盛开,词人触景生情写下此词。上阕描绘瑞香花盛开时红翠交叠、花神献瑞般的美丽姿态,以天孙织锦形容其华彩。下阕赞颂瑞香花的真香妙质,又感慨它不耐风日,流露出对美好易逝的担忧。从深层含义来看,这首词以香花喻君子,而摧残香花的“风”“日”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整首词借对瑞香花的吟咏,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与珍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词人

向子湮(諲)(1085~1152),宋代词人。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樟树西南)人。哲宗元符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词风感慨深沉。代表作品有《鹧鸪天·豫章郡王席上》。著有《酒边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属于咏物题材。整首词借对瑞香花的吟咏,既表达了作者对瑞香花的喜爱与珍惜之情,又传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不舍。

2. 写作手法

​拟人​​:“粲粲裳衣”将花拟人化,径直以穿衣着裳的形象指花,赋予花朵以人的特征,使花的美丽更富有人性化和艺术感染力。承上启下:“着意遮围”承接上阕对花团锦簇春光的描写,因为上文极力展现了花的娇艳美好,所以此处“着意遮围”,表达要对这些美好的花进行呵护,延续了对花的关注与喜爱之情。同时引出下文“莫放春光造次归”,开启了对惜花护春更深层次的表达,强调不仅要遮围花朵,更重要的是挽留住春光,使花常开不败,从而为抒发词人对春光与繁花的眷恋之情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斜红叠翠”,仅四字便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以“红”代花,以“翠”代叶,“斜”字赋予花朵灵动之姿,仿佛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娇柔多姿;“叠”字则强调了叶片的繁茂,层层叠叠,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何许花神来献瑞”,此句以奇特的想象,将眼前繁花盛开的景象归功于花神的精心奉献。“何许”一词充满惊奇之感,仿佛词人突然见到如此美景而发出由衷的赞叹。“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运用拟人和神话传说进一步渲染花的美丽。“粲粲”描绘出花神衣裳的鲜明夺目,将花朵比作穿着华丽衣裳的花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天孙”指织女星,传说织女精于织锦,这里说花神的衣裳是从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极言瑞香花的美丽华贵,仿佛这美景只应天上才有,人间难得一见。词人通过对瑞香花的细致描绘和夸张赞美,将自己对春光的陶醉与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下阕:“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由对花外在美的赞美转向对其内在品质的刻画。“真香妙质”直接点明瑞香花香气纯正、质地美妙,然而“不耐世间风与日”却道出了美好事物的脆弱。这里的“风”与“日”不仅仅是自然现象,更隐喻着世间的艰难险阻和挫折磨难,暗示着美好事物难以在现实中长久存在。“著意遮围”承接上文,表达了词人想要保护瑞香花的急切心情。他要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不使它们受到伤害。“莫放春光造次归”则进一步抒发了词人对春光的留恋和不舍。他希望春光能够停留得久一些,让瑞香花能够继续绽放,展现出蓬勃的生机。这两句是词人发自心底的呼声,将对繁花的爱惜之情推向了高潮,体现出他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无奈。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借瑞香花抒发深沉情感的词作,既描绘了春日瑞香花的艳丽之景,又蕴含着词人对人生的感慨与眷恋。若从传统文学的托物言志角度来看,这首词有着深刻的社会含义。词人以香花喻君子,“真香妙质”体现了君子的高尚品格和出众才华;而摧残香花的“风”“日”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暗示着君子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难以生存。词人借瑞香花抒发了对君子遭受迫害的痛心和对朝政的不满,使这首词具有了更深层次的社会价值。据后记可知,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春天,是向子諲的绝笔之作。“芗林”指他所居之处,此时词人已预感到自己生命即将结束,却依然执意挽留春光。这首留世词作不仅是他向世人、向春光的告别,更是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无尽眷恋。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在艳丽浓郁的文字背后,隐藏着词人对人生的无奈与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仇远《抱膝》

下一篇:宋·史弥宁《陆放翁画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