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uǎn
láng
guī
·
·
shào
xīng
mǎo
xuě
xíng
yáng
dào
zhōng

朝代:宋作者:向子湮浏览量:3
jiāng
nán
jiāng
běi
xuě
màn
màn
yáo
zhī
shuǐ
hán
tóng
yún
shēn
chù
wàng
sān
guān
duàn
cháng
shān
yòu
shān
tiān
lǎo
hǎi
néng
fān
xiāo
chú
hèn
nán
pín
wén
qiǎn
shǐ
使
wèn
píng
ān
shí
luán
huán

译文

江南江北漫天飞雪,遥知那北地正是地冻天寒。远望阴云密布的边境三关,山外有山令人忧愤肠断。即便是天能老去,海能掀翻,要消除这亡国的愤恨千难万难。不断听说朝中派人去问候被囚的君王,若不发兵抗金君王何时才能起驾回还?

逐句剖析

"江南江北雪漫漫":江南江北漫天飞雪,

# 江南江北:长江南北,这里泛指下雪的地方。

"遥知易水寒":遥知那北地正是地冻天寒。

# 易水:水名,源出河北易县,此指沦陷区。

"同云深处望三关":远望阴云密布的边境三关,

# 三关:公元954年,五代周世宗柴荣征辽,收复益津关、淤口关、瓦桥关等。这。三关”均在今河北境易水一带。后都为金所占,是北伐必经之地。,同云:即彤云,下雪前的阴云。

"断肠山又山":山外有山令人忧愤肠断。

"天可老":即便是天能老去,

"海能翻":海能掀翻,

"消除此恨难":要消除这亡国的愤恨千难万难。

"频闻遣使问平安":不断听说朝中派人去问候被囚的君王,

# 遣使问平安:宋高宗不希望二帝还朝,但为掩人耳目,于建炎三年(1129)、绍兴二年(1132)和绍兴四年(1134)多次分别派洪皓、潘致尧、章谊等人为大金通问使、军前通问使、金国通问使,频频探问徽、钦二帝,以逃避人民的指责。当词人写此词时,徽宗已被囚死。

"几时鸾辂还":若不发兵抗金君王何时才能起驾回还?

# 鸾辂:天子乘坐的车,这里借代指徽、钦二帝和帝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是南宋词人向子諲创作的一首词。上阕描绘江南江北漫雪纷飞之景,遥想北方易水的清寒,于阴云深处凝望三关,以重山阻隔的静态画面寄寓对中原故地的深切牵挂。下阕以“天可老,海能翻”的自然变迁可能性与“消除此恨难”形成对比,凸显家国之恨的深沉难遣,结尾以“几时鸾辂还”的问句直抒对君王归返、时局好转的迫切期盼。全词运用设问、化用、夸张、以静写动等手法,在雪景的铺陈与情感的递进中,展现了词人对故土的眷恋与对收复失地的执着,情感沉郁而真挚,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词人

向子湮(諲)(1085~1152),宋代词人。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樟树西南)人。哲宗元符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词风感慨深沉。代表作品有《鹧鸪天·豫章郡王席上》。著有《酒边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绍兴五年(1135)冬日,词人向子諲冒雪途经鄱阳道中。漫天飞雪的肃杀景象,触发了他对被囚禁于金国的徽、钦二帝的深切担忧,亦念及主和派阻挠下北伐受挫的现实困境。家国之痛交织于心,遂借景抒怀,写下《阮郎归》一词,以寄黍离之思与复国之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抒家国情怀的边塞词。描绘了江南江北漫雪纷飞的景象,诗人遥想北方易水的寒冷,于阴云深处凝望三关,重山阻隔的画面传递出深沉的哀婉。以“天可老,海能翻”的时空永恒对比内心难消的憾恨,结合“频闻遣使问平安”的现实情境,将对中原故土的牵挂与期盼君王还朝的心情自然流露。全词借大雪行役途中的所见所想,在萧索的冬日图景中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收复失地、君主归返的真切渴望。​

2. 写作手法

设问:结句“几时鸾辂还”以问句收束,就“遣使问平安”的现实情形发出疑问,含蓄表达对君主归返、收复失地的期盼,引发对时局的深层思考。化用:“遥知易水寒”化用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典故,既点北方沦陷之地,又借其悲壮强化国土沦丧的悲愤;“天可老”化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海能翻”化用汉乐府《上邪》,以经典意象深化情感厚度。夸张:“天可老,海能翻”以天地衰老、沧海翻转等超现实想象,极言国恨之不可消解,通过夸大不可能之事,凸显创痛之深。以静写动:以“天可老,海能翻”等绝无可能发生的极端情形,反衬“消除此恨难”的坚定,以虚衬实,让灭国之仇的不可释怀更具冲击力,属“以极不可能之事反衬情感之深”的典型运用。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写景起笔,“江南江北雪漫漫”勾勒出广袤天地间风雪弥漫的冷寂境界,为全词奠定沉郁基调。“遥知易水寒”紧承雪景,“遥”字暗点词人与被幽禁的帝后相隔遥远,却以“易水”典故双关:既指北方沦陷之地,又借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强化国土沦丧的悲怆感。“彤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以远景抒怀,层层叠叠的山峦阻隔视线,将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与山河破碎的凄凉,融入苍茫暮色的景物描写中,属借景抒情的典型运用。下阕转入直抒胸臆,“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化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与汉乐府《上邪》的极致想象,以“天老”“海翻”等不可能之事,反衬国仇深恨的不可消解,属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频闻潜使问平安”与前句的浓烈悲愤形成张力,朝廷遣使问候的表面文章,与词人内心的灭国之痛构成对照,凸显现实的无奈与悲凉。结句“几时鸾辂还”以问句收束,将个人悲思拓展为对时局的深层忧虑,情感绵远而含蕴深长。以“雪”“易水”“关山”等冷色调意象构建苍凉意境,借历史典故深化家国之痛,在写景与抒情间形成张力:上阕景中藏情,下阕情中见志,语言沉郁而不失婉曲。通过用典、反衬等手法,将个人对二帝的思念升华为对民族命运的悲叹,深刻体现南宋初期爱国群体深沉的悲愤心绪与执着的复国理想,于低回婉转中见精神力量。

4. 作品点评

全词虽紧扣亡国之痛,却无喧嚣直白之语,而是以曲折深婉的笔调层层推进。在沉郁低回的基调中,忽而巧设譬喻、奇峰突起,旋即又收束于绵长叹息与不尽忧思。作品借对二帝的深切追念及亡国之痛的反复铺陈,深切体现了南宋初期爱国志士普遍存在的悲愤心绪与炽烈的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词悲凉中充满愤慨,忧郁中见出有为,沉郁顿挫,感人至深。

不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彭国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董嗣杲《麦花》

下一篇:宋·释文珦《栖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