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歇":暮春时节,芳菲飘落,
# 芳菲歇:指春残花谢的景况。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词:“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故园目断伤心切":登高遥望故国,内心悲伤痛切。
# 目断:望断。,故园:这里指沦陷的国土。
"伤心切":让我伤心欲绝,
"无边烟水":无边无际的烟水,
# 无边烟水:迷离的烟水。
"无穷山色":还有那连绵不绝的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更不能忍受的是乾龙节又快到了,
# 乾龙节:四月十三日为宋钦宗赵桓诞辰,定名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可堪:何况。
"眼中泪尽空啼血":眼中泪已干,徒然啼血哀声咽。
# 啼血:陈藏器《本草拾遗》谓杜鹃“啼至血出乃止”。这里指词人悲痛至极。
"空啼血":徒然啼血哀声咽,
"子规声外":在一片凄厉的子规声外,
"晓风残月":只有清晨的凉风和残缺的月亮。
宋代词人
向子湮(諲)(1085~1152),宋代词人。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樟树西南)人。哲宗元符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词风感慨深沉。代表作品有《鹧鸪天·豫章郡王席上》。著有《酒边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秦楼月・芳菲歇》是一首爱国词作。本词表达了词人对故居的深切怀念、对中原沦陷的痛心疾首,以及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隐忧与不满,情感真挚,极具感染力。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无边烟水,无穷山色”此句拓展“故园目断”的内涵,将抽象的“伤心切”具象化。浩渺烟水、苍茫山色,既暗示情感的绵长悠远,又使情景浑然交融,达到景情相生的艺术效果。起兴:“芳菲歇”三字,状春光消逝之景,似实而虚。因词人非为吟咏节序,抒发寻常伤春伤别之情,用于起兴。直抒胸臆:“故园目断伤心切”此句中“故园”可释为家乡,然向子諲家乡江西临江,并未沦陷于金人之手,此处显然指失去的国土。词人登高远眺北方故国,然故国不可见,对一位胸怀爱国之情的南渡词人而言,焉能不悲痛欲绝?此句,词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内心情感。用典:“乾龙节”用典: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是北宋钦宗赵恒的生日。词人提及“更近乾龙节”,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借这一典故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昔日繁华的怀念,以及对山河易主的悲痛。“子规啼血”用典:子规啼血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词人化用此典,但赋予其新的内涵,表现的不再是离别的愁苦,而是因国破家亡而生的故国之思,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化用:“晓风残月”移用:“晓风残月”是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名句,词人将其移用到自己的词中,但结合自身经历和情感,使其成为表现因国破家亡而生的故国之思的意象,丰富了词的内涵。
3. 分段赏析
起首“芳菲歇”三字,状春光消逝之景,似实而虚。因词人非为吟咏节序,抒发寻常伤春伤别之情,故下文未展开景色描绘。当此春末夏初之际,萦绕词人心头者为何?乃“故园目断伤心切”。此句中“故园”可释为家乡,然向子諲家乡江西临江,并未沦陷于金人之手,此处显然指失去的国土。词人登高远眺北方故国,然故国不可见,对一位胸怀爱国之情的南渡词人而言,焉能不悲痛欲绝?此句,乃词人内心情感之直捷流露。然若任情感驱使,沿此思路写去,未免有一泻无余之弊。词乃吟咏性情之物,然最妙者莫若诉诸具体事物。至此,词人笔锋陡转,由直而曲,欲言又止,不言情而转写景:“无边烟水,无穷山色。”词人眼中所见,唯有迷离烟水、朦胧山色。此景象,既为“故园目断”内涵之丰富与拓展,又使“伤心切”这一心理活动形象化;同时,无边无际之自然山水,恰如其分地隐隐传递出词人此时此地情感之悠远惆怅。故读至此处,读者几难分辨词人是在写景抑或抒情。景与情合,情以景生,情景交融,“悲喜亦于物显”(王夫之语),此即“无边烟水,无穷山色”之妙处。下阕“可堪”二字,乃不能堪之意。此实乃词人着意用力之笔,正因此二字,上阕“故园目断伤心切”之情愫得以向前深化。词人为何于春末夏初时节思念故国?盖因“更近乾龙节”。《易・乾》云:“九五,飞龙在天。”乾卦以龙取象,故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乃北宋钦宗赵恒之生日。据《宋史・礼志》载:“靖康元年四月十三日,太宰徐处仁等表请为乾龙节。”从记载可想见当年此日,朝廷群臣为皇帝祝寿,钦宗赐宴,好一派隆重寿宴之盛况!而此时又值四月,乾龙节渐近,然此刻却是神州板荡,山河易主。词人抚今追昔,岂能忍受如此巨变?于是万千感触,化为令人不忍卒读之词句:“眼中泪尽空啼血。”此句,哀怨悲凉,震撼人心。向子諲乃力主抗金之将领。公元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金兵大举南下,一路杀奔江西、湖南。彼时向子諲正任潭州(今长沙)知州,有人建议暂避敌锋,他大呼曰:“此言之不忠也!使向之诸郡有一二能为国家守,敌其至此耶?朝廷使我守此藩也,委而去之,非义矣!”(见汪应辰《向公墓志铭》、胡宏《向侍郎行状》)他亲率军民血战数日,终因实力悬殊而城破。事后,其好友陈与义赠诗,诗中赞曰“柱天勋业须君了”(《题向伯恭过峡图》)。然词人念及当时家亡国破,君辱臣耻,却又回天乏术,胸中不禁充满极度愤恨与悲哀。如此深沉难遣之情愫郁积胸中,实非“眼中泪尽空啼血”一句不能尽述。此为词意之第二层。继而,词人由人之“空啼血”联想到自然界之子规,情感再进一层。按《秦楼月》词调要求,“空啼血”承上句而来,非语句之简单重复,乃用以引出以下句意。词人因情设景,以“子规声外,晓风残月”如此凄厉萧索之意境收束全词。子规即杜鹃鸟。子规啼血乃古诗词中常用之典,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山甫《闻子规》:“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晓风残月”,乃柳永《雨霖铃》词中之名句。此词虽移用之,然词人显然对“杜鹃啼血”内涵进行了改造。在此词中,其表现者已非离别之愁苦,而是因国破家亡而生之故国之思。“子规声外,晓风残月”,乃因情而设景,即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之“有我之境”。其以丰富内蕴,传达出词人心中无限哀怨,撞击着读者心扉。
4. 作品点评
全词情真意切,景情相融,于《酒边词》中,确为出色小令。词人以满腔悲愤,将家国之思倾泻笔下,令人动容。然其情感基调过于悲怆沉郁,豪迈之韵稍欠;在艺术上,虽善用意象营造意境,却因新意不足、独创有限,致使作品感染力打折扣,在宋词佳作中,难列上乘之位。
# 终是爱君,独一“琼楼玉宇“之苏轼哉?
清词人冯煦《蒿庵论词》
下一篇:宋·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