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天如水":碧空如水一样澄澈,
"一洗秋容净":秋容啊就像水洗一样明净。
"何处飞来大明镜":什么地方飞来这明镜般的圆月呢。
# 大明镜:指中秋时节明亮的月亮。
"谁道斫却桂":谁说砍掉月中的桂树,
# 斫却桂:被砍斫过的桂树。
"应更光辉":明月会变得更加光辉迷人,
"无遗照":没有遗漏地映照,
"泻出山河倒影":倾泻出山河的倒影。
"人犹苦余热":人们还在发愁炎夏的余热难熬,
# 余热:(夏天)残余的暑气。
"肺腑生尘":肺中简直干渴生尘,
"移我超然到三境":皎洁的明月却能把人送到超然凉爽的仙境。
# 三境:指神话中的海上三仙山蓬莱、方丈、瀛州。
"问姮娥、":询问嫦娥、
# 姮娥:指神话中主管月宫的仙女。
"缘底事":因为什么缘故,
"乃有盈亏":竟然会有圆缺变化,
"烦玉斧、":烦请挥动玉斧、
"运风重整":迅速地重新整治月亮。
"教夜夜、":让每个夜晚、
"人世十分圆":人间的月亮都十分圆满,
"待拚却长年":到那时我要年年岁岁,
# 拚:甘愿,宁愿。
"醉了还醒":醉了醒,醒了醉开怀畅饮。
宋代词人
向子湮(諲)(1085~1152),宋代词人。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樟树西南)人。哲宗元符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词风感慨深沉。代表作品有《鹧鸪天·豫章郡王席上》。著有《酒边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月怀人词。它介绍了中秋之夜澄澈空灵的夜景,描绘了明月皎洁明亮、宛如大明镜高悬天际的景象。体现了词人对人间团圆的期盼和对现实不如意的感慨,营造出一种既空灵奇幻又饱含深情的氛围。表达了词人渴望重整山河、实现理想抱负的豪情壮志,以及对世间万物美好圆满的向往,展现出豁达乐观又心怀天下的高尚情怀。
2. 写作手法
比喻:“碧天如水”词人将那烟霭尽散、辽阔无边的碧空,巧妙地比作一泓澄澈的绿水。尤为精妙的是,与“一洗秋容净”一句相呼应,刹那间,这一比喻超脱了平凡,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大气磅礴的意境,让读者仿若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豪迈气势。用典:“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运用了吴刚伐桂的典故。传说月中有桂树,吴刚受罚砍伐桂树,但桂树随砍随合。此句借该典故展开对月光与桂树关系的奇特想象。“烦玉斧、运风重整”使用了月由七宝合成,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的传说,“玉斧”即与该传说相关,借此表达希望整治月亮的愿望。托物言志:全词借对中秋明月的描写与想象来寄托情感,但较为典型的是“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作者借希望月亮夜夜圆满,表达自己对人间美好生活圆满的期盼,愿意为此在长久岁月中沉醉又清醒,借月亮这一物,传达出对理想生活境界的追求之志。设问:“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作者直接向嫦娥发问,询问月亮为何会有盈亏变化,通过设问引发对自然现象背后原因的思索,也借此表达对完美事物的追求。反衬:以虚写实,“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中“谁道”二字笔锋陡然一转,巧妙引入唐人诗句“划却君山湘水平?斫却桂树月更明”所蕴含的深邃意蕴。然而,词人并未就此顺承,而是别出心裁地予以否定。词人别具慧眼地指出,那所谓的“桂树”,实则不过是山河在月光下的倒影罢了。如此表述,不仅巧妙地打破常规思维,更从侧面进一步反衬出明月的皎洁纯净,使这轮明月在独特的思辨与新奇的解读中,愈发显得清辉四溢,意境深远。直抒胸臆:“教夜夜、人世十分圆”,此句直抒胸臆,毫无保留地倾诉出作者心底那至善的祈愿,将词中的豪迈情愫推向巅峰。作者由对明月夜夜圆满通明的殷切期盼,进一步延伸至对天下苍生的美好祝愿,渴望所有沐浴在月光之下的人们皆能永远团圆。为了实现这一愿景,作者甚至表示不惜付出任何代价,足见其情感之深沉、信念之坚定。
3. 分段赏析
上阕起始,以一个精妙的比喻句破题。“碧天如水”,将那烟霭消散、广袤无垠的碧空比作澄澈的绿水,虽是常见之喻,却因“一洗秋容净”一句,瞬间脱俗,尽显阔大磅礴的气势。“洗”字用得极为精妙,仿佛天空中所有的尘埃与杂质都被一扫而空,让整个秋景焕然一新。紧接着,一个看似平淡的问句“何处飞来大明镜”自然引出了本词的核心意象——月亮。此问出语轻松,却又无比贴切,生动地描绘出明月高悬天际的奇幻之景。随后,词人运用反诘句“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巧妙地化用典故。《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徐孺子曾言月中若无物,当极明。而词人反其道而行之,提出砍去月中桂树,月亮会更加光辉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出“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的呼声。“无遗照”与“山河倒影”,深刻地展现出词人渴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土的壮志。然而,面对南宋王朝仅有的半壁江山,他却无计可施,只能将满腔豪情寄托于皓月,发出无奈的兴叹。而且,“桧”与“桂”同音,或许这并非巧合,而是词人有意为之,加深了此词的政治色彩,隐隐透露出他对朝中奸佞秦桧的不满。下阕承接上文,词人深知月中桂树不可砍伐,月光映照下的也只能是破碎的山河。所以“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一句,表面写夏日酷暑虽退,余热仍不时袭来,令人烦闷;实则抒发了对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恃权猖獗、炙手可热的愤怒,以及朝中爱国之士受尽压抑的不平之气。“移我超然到三境”中的“三境”,指的是神话里的海上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这看似是词人在悲愤至极时想要遁入仙山寻求解脱的想法,但这仅仅是刹那间的闪念。很快,他又对着明月重新燃起希望,发出“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的疑问。“姮娥”即嫦娥,词人借向她发问,引出下文“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这里又引用了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烦”字巧妙衔接,表达了词人希望吴刚挥动玉斧,将缺月修整,让月亮夜夜圆满,普照大地,映照出统一的山河与繁华的人间。这是词人梦寐以求的希望之火再次迸发。然而,词人并非生活在幻想之中。他曾亲率部队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抵抗强大的金兵,惨痛的经历让他明白,要将希望变为现实,就必须不屈不挠地奋斗,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尾句“待拼却长年,醉了还醒”便体现了他的这种决心。“醉”代表着他在挫折与贬谪后不得不借酒浇愁;而“醒”则表明他除奸、杀敌、收复国土的志向从未熄灭。
4. 作品点评
《洞仙歌》一词在语言表达上清新自然,音律方面和谐优美。词人围绕明月抒发情感,借助明月这一意象寄托志向,整体弥漫着较为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在众多咏月词作里堪称上乘之作。
下一篇:宋·梅尧臣《古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