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僧对棋坐":两个僧人坐着下围棋,
# 对棋:相对下棋。,山僧:住在山寺的僧人。
"局上竹阴清":竹树树阴遮盖了棋盘。
"映竹无人见":再无他人能在竹林外见到他们,
"时闻下子声":人们在竹林外的话可以听到两位僧人微小的落子声。
# 下子:放下棋子。
"小娃撑小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 小艇:小船。,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偷采白莲回":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 白莲:白色的莲花。
"不解藏踪迹":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
#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一道开":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池上二绝》是一组五言绝句,通过两幅池畔小景,展现了白居易晚年对自然与生活的诗意观察。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那种不染一丝尘埃般的清净,令诗人神往。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这组诗是诗人闲雅、宁静心态的一种反应。体现了诗人“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与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
2.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诗人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小场景(如孩童采莲、僧人对弈),展现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以及闲适恬淡的心境。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意义。动静结合:第一首“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以静态描写为主,突出山僧对弈的静谧氛围;而“时闻下子声”则以动衬静,通过细微的落子声,进一步烘托出环境的幽静。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立体。烘托:“浮萍一道开”,通过浮萍的开合来间接表现小娃的天真,侧面烘托小娃偷采白莲后的天真率性。
3. 分段赏析
《池上二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组五言绝句,每首独立成篇,但又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一幅充满生活情趣和自然之美的画卷。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开篇点明场景,山中的僧人对坐弈棋,棋盘上洒满竹荫,清凉幽静。竹荫不仅渲染了环境的清幽,也暗示了僧人超然物外的心境。这首诗人物全都隐藏不露,所以虽有三人活动,也觉得清幽无比。尤其最后的那句“时闻下子声”更如天籁音乐,烘托了真正的宁静。这里以动衬静,通过细微的落子声,进一步烘托出环境的宁静与禅意。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开篇直接描写孩童撑着小艇,偷偷采摘白莲的情景。语言质朴,却生动传神,展现了孩童的天真与顽皮。孩童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行踪,小艇划过水面,浮萍被划开一道痕迹,暴露了他的行动。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4. 作品点评
《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第一首是写山僧对弈,第二首是小孩偷采白莲,诗人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传神的画面和深刻的生活感悟,两首诗一静一动,一禅一趣,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 “不解藏踪迹”,“不解”妙。乐天心中正喜其不解,若解则不采莲,浮萍中又安得有此一道天光哉!此种诗,着不得一些拟议,犹之西子面上着不得一些脂粉。今人胸中不干净,那有此好诗作出来?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清新俊逸,见胸中垒块全消。
清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 此二十字写小娃天真如在眼前,有画笔所不到者。
近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下一篇:唐·权德舆《夏至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