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种了种南山":种完了北山再种南山,
"相助刀耕岂有偏":互相帮助努力耕种没有偏心。
# 岂有偏:没有偏心。指互相帮助,公平无私。,刀耕:努力耕种。一作力耕。
"愿得人间皆似我":希望这世间的人都像我们一样,
# 皆似我:都像我们一样能够互助。,愿:希望。
"也应四海少荒田":这五湖四海,应该会少很多荒田。
# 四海:四海之内,即普天下。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畲田词五首(其四)》是一首描写田间劳作的七言绝句。诗中生动描绘了宋初农民协力耕种的劳动景象,充分展现出农民之间的互助精神,以及他们开发山地的饱满热情。借“相助力耕岂有偏”等场景,营造出团结协作的劳动氛围,表达了农民在劳动中产生的自豪感。整首诗既抒发农民期望广种田地的心愿,又双关诗人恢复农业生产的政治志向。语言质朴平实、浅显易懂,洋溢着浓郁的民歌风味。
2. 写作手法
双关:诗中最后“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这两句运用了双关的手法,一方面表达了农夫耕作的热情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双关了作者对于恢复农耕的政治抱负。
3. 分段赏析
《畲田词五首(其四)》这首诗前两句“北山种了种南山”,高度概括了劳动先后有序、众人协力的特点,突出劳动者协作精神,自然引出“相助力耕岂有偏”。“相助力耕”体现了四邻相助的淳朴美德与古老风俗,“岂有偏”表明对各处土地一视同仁。后两句“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借农夫之口,抒发了劳动带来的自豪感。诗人认为若人人都能如他们这般积极垦荒,四海便少荒田。这两句还蕴含了诗人的政治志向,王禹偁出身农家,关注农事,宋初经战乱土地抛荒,他提倡畲田,意在恢复农业生产,这种想法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既体现了对农事的关心,也展现了其作为地方官的责任担当。
4. 作品点评
《畲田词五首(其四)》生动的描述了农民相互帮助耕种的场景,赞美了农民的互助精神和开垦山地的热情,也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农业和风俗。在写作上,它有着浓郁的民歌风格,语言简单易懂,清新流畅。没有夸张的赞美,也没有深奥的哲理,用最朴素的方式展现了劳动的价值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 《畬田词》歌颂劳动者的勤奋,语言平易通俗。
不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研究室研究员范宁《范宁古典文学研究文集》
# 《畬田词并序》是民歌山歌与诗人创作的完美结合。
不详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袁仕萍《汉水流域民歌研究》
# 王禹偁也向民间文艺学习,他的《畬田词》五首,就是以通俗浅显的语言和民歌的格调写的,生动地表现了山村的劳动生活,道出了劳动者的心声。
武汉大学文学院原教授沈祥源《中国文学史·宋元文学史》
# 《畬田词》七绝五首,着力用平易通俗的民间口语,描绘商州的农村生活,歌颂当地农民“更互力田”的良好风尚,殊具特色。
山东大学教授王延梯《古雅简淡,易道易晓——王禹偁及其创作》
# 《畲田词》五首生动描绘出山区刀耕火种的情景,如“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不仅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宽阔胸襟,而且富有民歌清新活泼的风味,显示作者善于向乐府民歌吸取思想艺术营养。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钟优民《新乐府诗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