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幕疏疏风透":户外的风吹进疏帘。
# 疏疏:稀疏。
"一线香飘金兽":香炉里飘起一线香烟。
# 金兽:兽形的香炉。
"朱阑倚遍黄昏后":黄昏后倚遍红色的栏杆。
# 朱阑:红色栏杆。阑:一作栏。
"廊上月华如昼":廊上的月光如同白天。
# 月华:月光。
"别离滋味浓于酒":别离的滋味比酒还浓酽。
"著人瘦":令人瘦损病恹恹。
# 著人:使人。
"此情不及墙东柳":此情比不上墙东的杨柳。
# 墙东:一作东墙。
"春色年年如旧":春泉时柳色依旧如去年。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婉约词也是一首闺怨词。作品通过精巧的意象组合与时空转换,上片以帘幕香兽月华等物象层层铺陈孤寂环境,下片以浓酒瘦影墙柳作比直抒胸臆。全词将女子刻骨相思与自然永恒之景相对照,既传递出人类情感的脆弱易逝,又暗含对生命常态的哲学思考,在传统闺怨题材中注入了时空观照的深层意蕴。
2. 写作手法
白描:“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用白描的手法,毫不雕饰,清新流丽,而情寓其中。借景抒情:“别离滋味浓如酒,著人瘦。”下片在上片写景的基础上,着重抒情,借外景反衬内心的苦闷。以乐景衬哀情:“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依旧”这一反衬,由眼前的墙东柳触发而起,既信手拈来,又新奇贴切,极为深切地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惆怅之情和缠绵悱恻之意。
3. 分段赏析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二句为环境特写。以“疏疏”状帘幕间隙,既显闺阁幽闭又暗透空寂之感,“透”字精准传递微风穿帘的视觉动态。金兽香炉中袅袅升腾的“一线”轻烟,与帘隙透风形成空间呼应,通过细微的感官体验暗示主人公独处时百无聊赖的心境。隐含越是美好、越是值得留恋,越是幽静、越是格外凄清的弦外之音。“朱阑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二句完成时空转换。“倚遍”一词通过动作的重复性强调凭栏之久,从黄昏到月出的时间流逝中,凝聚着望穿秋水的期盼。“月华如昼”的强烈明暗对比,既烘托出环境的清冷孤寂,又以圆满的月光反衬人间的缺憾,为下文抒情作自然铺垫。上片四句全部写景,而字里行间则洋溢着离愁别绪,因为往昔天天如此,而从今以后却不复再见了,对景伤情,万般无奈之意,尽在不言中了。这两句主要从时间上着笔,写离别之人从黄昏到深夜,倚遍栏杆,离愁无限,对月无绪的痛苦情态。“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为情感迸发之笔。将抽象愁绪具象化为可饮之“酒”,“浓”字既承酒性之烈,又显情思之深。“著人瘦”三字简练直白,与李清照“人比黄花瘦”异曲同工,而且将词人借酒浇愁的神态巧妙勾出,收到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正因为如此,“著人瘦”一句便水到渠成,落到了实处。这种离愁竟使人为之憔悴,其滋味便可想而知了。“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二句作哲理性收束。以无情之物衬有情之人:杨柳虽逢秋凋零,但岁岁逢春可再绿;而人间别恨一经沾染,便成永恒伤痕。这种“物长情短”的对比,这一反衬,由眼前的墙东柳触发而起,既信手拈来,又新奇贴切,极为深切地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惆怅之情和缠绵悱恻之意,这就成为全词的点睛之笔。
4. 作品点评
张耒这首《秋蕊香》以白描笔法勾勒景物,将离愁别绪自然融入帘幕轻摇、香雾缭绕的深闺暮色之中。池万兴评其"绝无香泽绮罗之态,唯有不加矫饰之情",郑临川亦赞其"风调清丽,情致缠绵",堪称婉约词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