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én
yǐn
·
·
biǎn
duì
jiāng
shān
zuò

朝代:宋作者:晁补之浏览量:3
àn
àn
qīng
shān
hóng
hào
hào
jiāng
dōng
zhù
xiá
sàn
xiàng
yān
shǐ
使
rén
chóu
cháng
ān
yuǎn
zài
chù
diǎn
dēng
xiǎo
jìn
piàn
fān
bàng
qián
àn
xiǎng
píng
shēng
huǐ
guān
jué
ruǎn
qióng
guī
xīn
duàn
hún
yuè
qiān
shāng
píng
chǔ
guài
zhú
zhī
shēng
shēng
yuàn
wèi
shuí
yuán
niǎo
shí
jīng
dǎo
屿
zhú
àn
chéng
mián
tīng
jīn

译文

青山渐渐被暮霭笼罩红日慢慢向西坠落,浩浩长江奔腾不息汹涌地向东流去。天空中缕缕残霞就像有花纹的罗绮渐渐散开,回首望去浩淼的烟波掩映着漫漫路途。令人忧愁的是离京城越来越远逐渐模糊,愁云惨雾暮霭沉沉中京都究竟藏在何处。几处闪烁不定的微弱的渔火,使人迷离恍惚不知船坞远近。一叶船帆渐渐低垂下来,停泊在前面的江浦。默默地回想自己的一生,独自悔恨常常为追求功名所误。自己就像阮籍那样已到穷途末路,而归隐田园的情趣却常常受阻。遥望普照千里楚地的皎皎素月,此刻竟是这样令人伤感凄楚。怨恨那如泣如诉的竹枝歌啊,为何声声愁怨为谁痛苦。凄厉的猿啼悲哀的鸟鸣声,仿佛惊动了整个岛屿。昏暗的烛光下久久难以入眠,卧听着津渡边的声声更鼓。

逐句剖析

"黯黯青山红日暮":青山渐渐被暮霭笼罩红日慢慢向西坠落,

# 黯黯青山红日暮:青山渐暗,红日西沉。

"浩浩大江东注":浩浩长江奔腾不息汹涌地向东流去。

"余霞散绮":天空中缕缕残霞就像有花纹的罗绮渐渐散开,

# 余霞散绮: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向烟波路":回首望去浩淼的烟波掩映着漫漫路途。

"使人愁":令人忧愁的是离京城越来越远逐渐模糊,

# 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长安不见使人愁”。

"长安远":愁云惨雾暮霭沉沉中京都究竟藏在何处。

"几点渔灯小":几处闪烁不定的微弱的渔火,

"迷近坞":使人迷离恍惚不知船坞远近。

# 近坞:水边停船的地方。

"一片客帆低":一叶船帆渐渐低垂下来,

"傍前浦":停泊在前面的江浦。

"暗想平生":默默地回想自己的一生,

"自悔儒冠误":独自悔恨常常为追求功名所误。

# 儒冠误: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挎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富家子弟养尊处优,而一般读书人往往潦倒一生。

"觉阮途穷":自己就像阮籍那样已到穷途末路,

# 阮途穷:晋人阮籍,佯狂不羁,纵酒颓放,常驾车独游,等到路走不通了,便痛苦而返。

"归心阻":而归隐田园的情趣却常常受阻。

"断魂素月":遥望普照千里楚地的皎皎素月,

# 断魂:因悲伤而神情恍惚。

"一千里、伤平楚":此刻竟是这样令人伤感凄楚。

"怪竹枝歌":怨恨那如泣如诉的竹枝歌啊,

# 竹枝歌:《乐府诗集》。

"声声怨":为何声声愁怨为谁痛苦。

"猿鸟一时啼":凄厉的猿啼悲哀的鸟鸣声,

"惊岛屿":仿佛惊动了整个岛屿。

"烛暗不成眠":昏暗的烛光下久久难以入眠,

"听津鼓":卧听着津渡边的声声更鼓。

# 津鼓:渡头的更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为宋代文学家晁补之所作的一首词。上片着重写景,开篇营造出阔大场面,格调尽显豪爽。下片则聚焦于抒情,强烈倾诉“儒冠误身”的深深遗恨,以及命途多舛、穷困潦倒的悲叹。紧接着,借景烘托情感,更添凄楚悲凉之意。整首词将情与景精妙融合,生动鲜明地呈现出作者的心绪与情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

晁补之(1053~1110),北宋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进士,曾任礼部郎中、国史编修官、知河中府等职。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散文流畅,论政、论史之作,比较注重“事功”,主张以武力收复幽蓟十六州。诗尤以乐府与古体见长,骨力道劲,辞格俊逸。词的风格与苏东坡的词相近。写景、咏花、赠和、悼亡之外,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不作绮艳语。代表作品有《新城游北山记》《拱翠堂记》《摸鱼儿》等。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为宋代文学家晁补之所作,绍圣四年始,晁补之被贬至南方担任监酒税之职。远离京城的他,心中对朝廷的眷恋之情,常于词作之中流露。元符二年(1099年),晁补之在信州任监酒税期间,写下了《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羁旅行役的词。它描绘了词人被贬途中的所见所闻,整首词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因被贬谪而内心产生的抑郁愤懑、难以排遣之情。

2. 写作手法

渲染:上片所有词句描绘宏大壮阔的山水夕阳之景,随后视角逐渐拉近,转向几点微弱的渔灯、模糊的近岸船坞以及低傍前浦的客帆。由大景到小景,由壮阔到凄清,通过不同景物的转换与组合,渲染出一种从雄浑到迷茫、孤寂的氛围变化,强化了作者内心因被贬而产生的忧愁与迷茫情绪。情景交融:上片中描绘出青山黯淡、红日西沉,大江奔腾东去,余晖如绮铺展于烟波浩渺之路的壮阔而又略带凄迷的画面。这里的景并非单纯写景,“黯黯”“使人愁”等词直接将情感融入景色之中,借雄浑且凄迷之景,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对长安的眷恋以及被贬后前途未卜的忧愁,情由景生,景中含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以景起笔,气象雄浑壮阔,瞬间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景象。随后,前结处的四个短句,恰似起笔写景的延伸与深化。当词人最初伫立在江滨,目睹青山巍峨、红日高悬、大江奔腾,心胸不禁为这壮美之景所开阔。然而,随着视线顺着江水延展,发出“长安远,在何处”的喟叹,望不见长安,唯有渔灯闪烁、客帆摇曳,愁绪便悄然涌上心头。上片在处理景、情、意的关系时,条理清晰,运笔起伏有致。以“长安远”作为关键转折,前后的时间与场景陡然变化,从高远绮丽之境转为低小清寒之象,生动地反映出作者彼时迷茫的心境,且通篇紧扣“对江山”之所见,词笔浑然天成。下片起始,一连四个短句,短短十六字,便倾吐出满怀的凄清愁苦。古人将词的换头称作过变,其手法或是藕断丝连,或是异军突起。此处词人这般汪洋恣肆地抒发情怀,实则是上阕情感长期酝蓄、堆积后的必然宣泄。当情感的闸门一旦开启,便如决堤之水,一发不可收拾。“自悔儒冠误”,这是饱含悲愤感慨的一句。正如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所写“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富家子弟养尊处优,而众多读书人却往往一生潦倒。晁补之政治生涯不顺,前句用“暗想”,后句以“自悔”,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自我怨艾的情绪。晋人阮籍,佯狂不羁,常纵酒颓放,以表达对当时政治的不满,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远祸全身的方式。他时常驾车独自出游,路穷则痛哭而返。词人觉得自己与阮籍相似,施展宏图抱负已然无望,又因谪宦之身被困,欲归却归不得。换头后的这四句,无疑是词人抑郁之情的集中爆发。

4. 作品点评

上片着重于写景,其间既有青山巍峨、红日高悬、大江奔腾、余晖熠熠的绮丽壮美之景,亦不乏几点闪烁渔火、一片孤零客帆的凄迷之象,在写景之中略含情感。而此词在艺术表现上的卓越之处,更体现在下片。在下片里,词人先是毫无保留地倾吐内心衷曲,而后巧妙运用诸多饱含浓烈感情色彩的事物,层层铺陈渲染,步步推进深化,以此抒发因被贬谪而生的沉郁之情。从红日西沉,到红烛渐暗,再到津鼓敲响,时间跨度悠长,所调动的景物繁多。但词人写来却如蚕儿吐丝,有条不紊,每一丝每一缕都清晰明了,让读者仿若能真切目睹词人那深沉的悲郁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该词所宣泄之情较为低黯,但措语明白,境界开阔,低咽而不失其沉雄之气。

中国韵文学会词学研究会理事邓乔彬《唐宋词艺术发展史》

# 该词表达了晁补之“儒冠误身”的牢骚、并表现出晁补之对道家思想的追慕。

菏泽学院鲁西南文化研究所所长潘守皎《历史文化名人丛书苏轼门人晁补之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韩琦《九日水阁》

下一篇:宋·王安石《谒金门·春又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