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黯青山红日暮":青山渐渐被暮霭笼罩红日慢慢向西坠落,
# 黯黯青山红日暮:青山渐暗,红日西沉。
"浩浩大江东注":浩浩长江奔腾不息汹涌地向东流去。
"余霞散绮":天空中缕缕残霞就像有花纹的罗绮渐渐散开,
# 余霞散绮: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向烟波路":回首望去浩淼的烟波掩映着漫漫路途。
"使人愁":令人忧愁的是离京城越来越远逐渐模糊,
# 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长安不见使人愁”。
"长安远":愁云惨雾暮霭沉沉中京都究竟藏在何处。
"几点渔灯小":几处闪烁不定的微弱的渔火,
"迷近坞":使人迷离恍惚不知船坞远近。
# 近坞:水边停船的地方。
"一片客帆低":一叶船帆渐渐低垂下来,
"傍前浦":停泊在前面的江浦。
"暗想平生":默默地回想自己的一生,
"自悔儒冠误":独自悔恨常常为追求功名所误。
# 儒冠误: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挎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富家子弟养尊处优,而一般读书人往往潦倒一生。
"觉阮途穷":自己就像阮籍那样已到穷途末路,
# 阮途穷:晋人阮籍,佯狂不羁,纵酒颓放,常驾车独游,等到路走不通了,便痛苦而返。
"归心阻":而归隐田园的情趣却常常受阻。
"断魂素月":遥望普照千里楚地的皎皎素月,
# 断魂:因悲伤而神情恍惚。
"一千里、伤平楚":此刻竟是这样令人伤感凄楚。
"怪竹枝歌":怨恨那如泣如诉的竹枝歌啊,
# 竹枝歌:《乐府诗集》。
"声声怨":为何声声愁怨为谁痛苦。
"猿鸟一时啼":凄厉的猿啼悲哀的鸟鸣声,
"惊岛屿":仿佛惊动了整个岛屿。
"烛暗不成眠":昏暗的烛光下久久难以入眠,
"听津鼓":卧听着津渡边的声声更鼓。
# 津鼓:渡头的更鼓。
北宋文学家
晁补之(1053~1110),北宋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进士,曾任礼部郎中、国史编修官、知河中府等职。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散文流畅,论政、论史之作,比较注重“事功”,主张以武力收复幽蓟十六州。诗尤以乐府与古体见长,骨力道劲,辞格俊逸。词的风格与苏东坡的词相近。写景、咏花、赠和、悼亡之外,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不作绮艳语。代表作品有《新城游北山记》《拱翠堂记》《摸鱼儿》等。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羁旅行役的词。它描绘了词人被贬途中的所见所闻,整首词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因被贬谪而内心产生的抑郁愤懑、难以排遣之情。
2. 写作手法
渲染:上片所有词句描绘宏大壮阔的山水夕阳之景,随后视角逐渐拉近,转向几点微弱的渔灯、模糊的近岸船坞以及低傍前浦的客帆。由大景到小景,由壮阔到凄清,通过不同景物的转换与组合,渲染出一种从雄浑到迷茫、孤寂的氛围变化,强化了作者内心因被贬而产生的忧愁与迷茫情绪。情景交融:上片中描绘出青山黯淡、红日西沉,大江奔腾东去,余晖如绮铺展于烟波浩渺之路的壮阔而又略带凄迷的画面。这里的景并非单纯写景,“黯黯”“使人愁”等词直接将情感融入景色之中,借雄浑且凄迷之景,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对长安的眷恋以及被贬后前途未卜的忧愁,情由景生,景中含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以景起笔,气象雄浑壮阔,瞬间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景象。随后,前结处的四个短句,恰似起笔写景的延伸与深化。当词人最初伫立在江滨,目睹青山巍峨、红日高悬、大江奔腾,心胸不禁为这壮美之景所开阔。然而,随着视线顺着江水延展,发出“长安远,在何处”的喟叹,望不见长安,唯有渔灯闪烁、客帆摇曳,愁绪便悄然涌上心头。上片在处理景、情、意的关系时,条理清晰,运笔起伏有致。以“长安远”作为关键转折,前后的时间与场景陡然变化,从高远绮丽之境转为低小清寒之象,生动地反映出作者彼时迷茫的心境,且通篇紧扣“对江山”之所见,词笔浑然天成。下片起始,一连四个短句,短短十六字,便倾吐出满怀的凄清愁苦。古人将词的换头称作过变,其手法或是藕断丝连,或是异军突起。此处词人这般汪洋恣肆地抒发情怀,实则是上阕情感长期酝蓄、堆积后的必然宣泄。当情感的闸门一旦开启,便如决堤之水,一发不可收拾。“自悔儒冠误”,这是饱含悲愤感慨的一句。正如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所写“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富家子弟养尊处优,而众多读书人却往往一生潦倒。晁补之政治生涯不顺,前句用“暗想”,后句以“自悔”,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自我怨艾的情绪。晋人阮籍,佯狂不羁,常纵酒颓放,以表达对当时政治的不满,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远祸全身的方式。他时常驾车独自出游,路穷则痛哭而返。词人觉得自己与阮籍相似,施展宏图抱负已然无望,又因谪宦之身被困,欲归却归不得。换头后的这四句,无疑是词人抑郁之情的集中爆发。
4. 作品点评
上片着重于写景,其间既有青山巍峨、红日高悬、大江奔腾、余晖熠熠的绮丽壮美之景,亦不乏几点闪烁渔火、一片孤零客帆的凄迷之象,在写景之中略含情感。而此词在艺术表现上的卓越之处,更体现在下片。在下片里,词人先是毫无保留地倾吐内心衷曲,而后巧妙运用诸多饱含浓烈感情色彩的事物,层层铺陈渲染,步步推进深化,以此抒发因被贬谪而生的沉郁之情。从红日西沉,到红烛渐暗,再到津鼓敲响,时间跨度悠长,所调动的景物繁多。但词人写来却如蚕儿吐丝,有条不紊,每一丝每一缕都清晰明了,让读者仿若能真切目睹词人那深沉的悲郁之情。
# 该词所宣泄之情较为低黯,但措语明白,境界开阔,低咽而不失其沉雄之气。
中国韵文学会词学研究会理事邓乔彬《唐宋词艺术发展史》
# 该词表达了晁补之“儒冠误身”的牢骚、并表现出晁补之对道家思想的追慕。
菏泽学院鲁西南文化研究所所长潘守皎《历史文化名人丛书苏轼门人晁补之传》
上一篇:宋·韩琦《九日水阁》
下一篇:宋·王安石《谒金门·春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