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生不当户":兰花不当户生长,
"别是闲庭草":宁愿是闲庭幽草。
"夙被霜露欺":旧日被霜摧露欺,
# 夙:早。
"红荣已先老":曾经的红颜已未老先衰。
# 红荣:红色的花。此泛指花。
"谬接瑶华枝":一度错接在瑶华琼枝上,
# 瑶华:传说中的仙花,色白,花香,服食可致长寿。
"结根君王池":在君王的池塘边结根。
"顾无馨香美":看看自己没有讨人喜欢的馨香美,
"叨沐清风吹":白白承受了清风吹。
"余芳若可佩":如果有余芳可佩于身,
"卒岁长相随":愿一起度过岁月。
# 卒岁:终年,一年到头。
"袖中赵匕首":袖中揣着赵国制造的匕首,
# 赵匕首:战国时代荆轲刺秦王所用的匕首,因得自赵国徐夫人,故称“赵匕首”。
"买自徐夫人":是从徐夫人家买的。
# 徐夫人:古代铸剑名家,姓徐名夫人。
"玉匣闭霜雪":霜雪刀刃幽闭在玉匣中,
# 霜雪:比喻匕首锋利无比。刀刃寒光白如霜雪。
"经燕复历秦":经历了燕国时期又经历秦国时期。
"其事竟不捷":谋划的事情没有着落,
# 捷:成功。
"沦落归沙尘":沦落在旅途的沙尘之中。
"持此愿投赠":想把这柄匕首送给你,
"与君同急难":让它与你同急共难。
# 急难:一作岁寒。
"荆卿一去后":荆轲逝去后,
# 荆卿:即荆轲,战国末年刺客。其先祖为齐人,后徙卫,卫人称其为庆卿。
"壮士多摧残":壮士多被摧残。
"长号易水上":在易水边高声痛哭,
# 易水:河流名,发源于河北易县。
"为我扬波澜":易水也为我扬起滔天波澜。
"凿井当及泉":凿井就要深到泉水,
# 凿井当及泉:意指欲成大事,当坚持到底,志在必成。
"张帆当济川":扬帆就要帮助人渡河,我就希望能辅佐帝王。
"廉夫唯重义":廉正的人重义,
# 廉夫:旧称有气节、不苟取的人。
"骏马不劳鞭":骏马不需要加鞭。
"人生贵相知":人生贵在相知,
"何必金与钱":何必谈什么金钱。
"慢世薄功业":轻慢时世,鄙视功业,
# 慢世:玩世不恭。
"非无胸中画":轻慢时世,鄙视功业,
# 画:筹画,谋划,计策。
"谑浪万古贤":戏谑放荡看万古贤人,
# 谑浪:嬉笑不敬。
"以为儿童剧":以为那不过是儿童闹剧。
# 儿童剧:此处为儿戏的意思,指处理事情轻率玩忽,等同儿戏。
"立产如广费":从事产业多费心,
# 立产如广费:李白用汉疏广事,言其不事产业,钱财随手费尽,不为子孙置产,如同汉之疏广。
"匡君怀长策":我胸怀长策匡辅君主。
"但苦山北寒":现在寒风凛冽,
"谁知道南宅":我没有住所,哪里去获得周瑜赠送给孙策的南宅呢。
# 知:一作分。
"岁酒上逐风":我没有住所,哪里去获得周瑜赠送给孙策的南宅呢。
"霜鬓两边白":霜雪染鬓两边雪白。
"蜀主思孔明":蜀主刘备思念诸葛亮,
# 孔明:诸葛亮。,蜀主:指三国蜀汉政权之主刘备,曾称帝于成都。
"晋家望安石":晋家皇帝盼望谢安石,都希望有个能臣匡辅自己。
# 安石:谢安。
"时人列五鼎":现在的人列五鼎而食,
# 五鼎:古代祭礼,大夫用五鼎盛羊、豕、肤(切细的肉)、鱼、腊(干肉)祭祀,后用来比喻高官厚禄。,人:一作来。
"谈笑期一掷":谈笑间千金一掷。
# 掷:指轻财挥霍。
"虎伏被胡尘":伏虎身上落满胡尘,
"渔歌游海滨":游海滨听渔歌唱晚。
"弊裘耻妻嫂":苏秦穿着破烂的毛裘,妻子嫂子都感觉羞愧,
# 耻妻嫂:为妻嫂所耻笑,被妻嫂看不起。
"长剑托交亲":冯谖将长剑托交亲人。
"夫子秉家义":夫子你秉承家义,
# 家义:即家风、世德。,夫子:指所赠之友人。
"群公难与邻":群公也难以与你为邻。
"莫持西江水":别用遥远处的西江水,
# 莫持西江水:此用辙鲋典故,为李白向友人求助之词。
"空许东溟臣":空口许诺给快要渴死的东海溟臣。
"他日青云去":有朝一日我青云直上,
"黄金报主人":会用黄金来回报你。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言志与述事抒情相结合的怀才不遇、重义抒怀诗。介绍了诗人以兰草自喻、借荆轲典故及自嘲经历,描绘了兰草从幽僻角落到帝王池苑又凋零的命运、荆轲刺秦的悲壮场景以及诗人自身寒微困顿的处境,体现了诗人因无人赏识而备受冷落、效仿古人仗义却失败、胸怀长策却难以施展的坎坷际遇,营造了孤寂落寞、悲壮豪迈又无奈恳切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品性、对纯粹友情的推崇、渴望得到赏识重用以及向友人求助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玉匣闭霜雪,经燕复历秦”,原典故出自《史记·刺客列传》,战国末年,燕太子丹为刺杀秦王,命荆轲携赵国徐夫人所铸的毒匕首赴秦。匕首藏于地图中,图穷匕见时行刺未果,荆轲被杀,匕首亦被弃置。借荆轲刺秦王的典故,浓缩荆轲从燕赴秦的壮烈历程,暗指诗人与友人辗转漂泊的坎坷。匕首最终尘封,既呼应荆轲事败的结局,又点明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将个人命运与历史悲剧交织。烘托:“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这是以想象之景烘托诗人的激越情怀。以“长号”的行为与“扬波澜”的自然呼应,烘托悲壮慷慨的气氛,借历史场景的再现,强化诗人与友人“同急难”的豪情与对现实的愤懑。
3. 分段赏析
其一全诗以兰草为核心意象,通过比兴手法将个人遭际融入草木命运,字字写兰,实则句句写己,在委婉含蓄中倾泻满腔真情。“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开篇四句以兰草的生长环境与遭遇破题。兰草本是香草,却生于“不当户”之处,被视作普通的“闲庭草”,更遭霜露反复欺凌,未及盛放便已枯萎。这哪里是写兰草?分明是李白早年人生的缩影。青年时期的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胸怀“济苍生、安社稷”的宏愿,却因出身寒微、性情傲岸,始终不被权贵赏识。他曾漫游各地,干谒诸侯,却屡屡碰壁,甚至遭“众口攒毁”,连亲友都难以理解其志向。这种“有才无命”的落魄,恰如被霜露摧残的兰草,本有馨香之质,却困于陋境,无从施展。诗人借兰草的“红荣先老”,将怀才不遇的怨愤与无奈藏于草木描写中,虽未直言“怨”,却字字含怨,意境苍凉。“谬接瑶华枝,结根君王池。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四句笔锋一转,写兰草意外依附于“瑶华枝”,扎根君王之池,得清风吹拂而重焕生机。这是诗人对人生高光时刻的追忆——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得唐玄宗赏识,一时风光无两。“谬接”二字看似自谦,实则暗藏得意;“君王池”直指宫廷,“清风吹”喻指皇恩。诗人写兰草“由衰转荣”,实则是在回味当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意气风发。然而,这份荣耀转瞬即逝:因得罪权贵,李白在京仅三年便被“赐金放还”。诗中“顾无馨香美”的自惭,既是谦辞,也暗含对权贵排挤的愤懑——并非自己无才,而是朝堂不容高洁之士。这四句在喜悦中藏着遗憾,在追怀中透着无奈,尽显人生起伏的无常。“余芳若可佩,卒岁长相随。”全诗结尾两句,兰草虽再遭冷落,却仍愿以“余芳”相赠,盼与知己共度岁月。此时的李白已离京漂泊,却始终保持着高洁品性。他以“余芳”自喻,既表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坚守,又向友人传递出真诚:纵使落魄,初心不改;纵使孤独,仍盼知己。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情深意重。李白一生重友,“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的信念在此尽显——他不求友人提携,只愿以真心换真情,在漂泊中寻一份精神慰藉。其二“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玉匣闭霜雪,经燕复历秦。其事竟不捷,沦落归沙尘。”开篇六句,诗人详述匕首的来历与经历:这是赵国徐夫人所铸的名刃,曾随荆轲入秦刺秦,却因事败而流落风尘。荆轲刺秦的典故,是诗人对“壮志未酬”的慨叹。李白素有“济苍生”之志,却屡屡受挫,恰如荆轲“其事竟不捷”的遗憾。“玉匣闭霜雪”写匕首锋利依旧,喻指自己才华未减;“沦落归沙尘”则暗指理想落空后的漂泊。这六句以物述史,以史喻己,在苍凉中藏着不屈——即使事败,锋芒仍在。“持此愿投赠,与君同急难。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这八句情感陡转,由叹惋转为激昂。诗人愿将匕首赠予友人,与之一同奔赴急难,纵使如荆轲般悲壮,也在所不辞。“长号易水上”化用荆轲辞别的典故,诗人想象自己在易水边痛哭,连河水都为之动容,尽显“士为知己者死”的决绝;“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则以比喻明志:助人就要彻底,做事就要到底。此时的李白,不再是失意的文人,而是重诺守信的侠士——朋友有难,必倾力相助,哪怕付出生命代价。“廉夫唯重义,骏马不劳鞭。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结尾四句,诗人直抒胸臆:正直的人重义如命,正如骏马无需鞭策;人生最珍贵的是知己,而非金钱。这既是对友人的表白,也是对世俗的批判。李白一生漫游,交游满天下,却始终以“义”为准则。他曾“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也曾“千金散尽还复来”,对他而言,友情远胜财富。这四句语言直白,却掷地有声,将侠气与正气融为一体,尽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其三“慢世薄功业,非无胸中画。谑浪万古贤,以为儿童剧。立产如广费,匡君怀长策。”开篇六句,诗人先破后立:说自己“慢世薄功业”,并非无才,只是不屑于追名逐利;说自己“谑浪万古贤”,并非狂妄,只是看透了世俗对“贤人”的吹捧;说自己不愿“立产”,并非懒惰,只因心中装着“匡君长策”。这六句看似矛盾,实则是李白的自我辩护:他不是“无能”,而是“不愿同流合污”;他不是“消极”,而是“等待时机”。“胸中画”“匡君策”二句,直抒济世抱负,为后文求助铺垫——他所求非“衣食之助”,而是“施展之缘”。“但苦山北寒,谁知道南宅?岁酒上逐风,霜鬓两边白。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时人列五鼎,谈笑期一掷。虎伏被胡尘,渔歌游海滨。弊裘耻妻嫂,长剑托交亲。”这十二句,诗人连用五典,层层递进述困境:以周瑜得“南宅”受重用,反衬自己“无栖身之所”的落魄;以刘备思诸葛亮、晋帝望谢安,暗喻自己渴望遇明君、展才华;以苏秦“弊裘耻妻嫂”、冯谖“长剑托交亲”,诉说贫困中的屈辱与求助的无奈。“霜鬓两边白”一句,写尽岁月蹉跎的悲叹;“时人列五鼎”则批判世俗重利轻才。诗人将个人困境与人生理想交织,既显困顿之苦,又明不屈之志——纵使“虎伏”,终有“鹏飞”之日。“夫子秉家义,群公难与邻。莫持西江水,空许东溟臣。他日青云去,黄金报主人。”结尾六句,诗人直指友人,先赞其“秉家义”,远超“群公”,再求其“务实助”,勿作“空诺”,最后以“黄金报主人”立誓。“西江水”“东溟臣”的比喻极妙:渴者需“滴水”,而非“空许西江”,既显求助之急,又保自尊;“黄金报”的承诺,则显重义——他受助非“施舍”,而是“相知”,未来必以恩报之。这六句无卑躬屈膝,有傲骨,有真情,尽显李白“穷且益坚”的品性。
4. 作品点评
《赠友人三首》作于诗人贫病交加之际,诗人虽处不得已向友人寻求帮助的境况,但在倾诉知恩图报的诚挚心意之时,仍彰显出积极用世的人生理想与强烈追求。
上一篇:唐·杜甫《滟滪》
下一篇:唐·温庭筠《赠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