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àn
guān
shí
jiāng
jūn

朝代:唐作者:李益浏览量:2
wēi
yuè
dōng
nán
shàng
shù
lóu
jǐn
chán
tóu
gèng
wén
héng
guān
shān
yuǎn
bái
cǎo
shā
西
sài
qiū

译文

淡淡的月亮从东南升起爬上了戌楼,在琵琶声中壮烈起舞纷纷赠给锦帛。又听见横笛吹奏起乐曲《关山月》,胡地沙漠遍野白草,西部边塞正是秋天。

逐句剖析

"微月东南上戍楼":淡淡的月亮从东南升起爬上了戌楼,

# 戍楼:边防驻军的晓望楼。,微月:指农历月初的月亮。

"琵琶起舞锦缠头":在琵琶声中壮烈起舞纷纷赠给锦帛。

# 锦缠头:指赠与舞蹈者的锦帛。

"更闻横笛关山远":又听见横笛吹奏起乐曲《关山月》,

# 横笛关山远:指笛曲《关山月》的演奏声。该曲属汉《横吹曲》。

"白草胡沙西塞秋":胡地沙漠遍野白草,西部边塞正是秋天。

# 白草:塞北的草,一般认为是白色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宴观石将军舞》是李益所作的生动描绘唐代军旅生活的绝句。此作于盛宴之际观赏石将军雄健舞姿时即兴而作,诗人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一幅充满边塞风情的画卷。诗中先以"弯月斜挂戍楼东"勾勒出静谧的夜晚场景,戍楼之上的弦月与琵琶声相映成趣。紧接着,英姿飒爽的石将军在雄壮的武舞中展现出豪迈气概,其舞姿矫健有力,令人目不暇接,甚至暂时忘却了征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然而,乐曲骤变,远处传来的横笛声饱含哀怨,将人们的情感重新拉回"白草茫茫,黄沙漫漫"的边塞现实之中。诗人巧妙运用"戍楼"、"琵琶"、"白草胡沙"等典型意象,营造出西北军镇特有的苍凉氛围,展现了鲜明的边塞诗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名卓著,世称“文章李益”,与李贺齐名。李益各体皆工,尤擅长七言绝句。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诗风悲凉慷慨,情调感伤。代表作品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著有《李益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七绝以“琵琶起舞锦缠头”一句直写舞蹈之美,随后三句着力渲染环境气氛。“玉手纤腰映烛柔”描绘舞者优美的姿态与华美装饰;后两句“万里关山寒月夜,琵琶声里起边愁”则转入边塞苍凉意境的刻画,通过万里关山、寒月当空的意象,配合琵琶哀婉的乐声,营造出边疆戍卫者思乡的愁绪,充分体现了边塞诗苍茫寂寥的特色。

2. 分段赏析

“微月东南上戍楼”此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微月”指淡淡的月光,描绘出夜晚清幽的氛围。月亮从东南方向升起,照在戍楼上,“戍楼”表明这是边塞之地。“琵琶起舞锦缠头”写出了在月光笼罩的戍楼中,传来了琵琶声,有人随着琵琶声翩翩起舞,舞者头上缠着锦缎。“琵琶起舞”描绘出宴会中歌舞的场景,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与前一句的寂静形成对比。“更闻横笛关山远”写出在琵琶声和舞蹈的热闹氛围中,又传来了悠扬的横笛声。“更闻”表示进一步听到,强调了横笛声音的清晰。“关山远”则点明了笛声的来源,仿佛是从遥远的关山之外传来。横笛的声音本就带有一种凄凉、哀怨的情感,再加上从远处传来,更增添了一种悠远、苍茫的感觉,让戍边的将士们不禁联想到远方的家乡和亲人,引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白草胡沙西塞秋”最后一句描绘了边塞秋天的景色,茫茫的白草、无尽的胡沙,构成了西塞的秋日景象。“白草”在秋天变得干枯,随风摇曳,“胡沙”则是边塞特有的沙漠景观,给人一种荒凉、萧瑟的感觉。“西塞秋”直接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强调了边塞秋天的寒冷和孤寂。这里的景色描写不仅是对边塞风光的真实写照,更衬托出戍边将士们在异乡的孤独和凄凉,他们远离家乡,在这艰苦的环境中戍守边疆,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通过对夜晚宴会上的歌舞和周围环境的描写,将欢乐的宴会场景与凄凉的边塞风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戍边将士们复杂的情感,既有宴会上的短暂欢乐,又有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戍边生活的感慨。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整体格调沉郁凝重,语言蕴藉深沉,于含蓄之中蕴含丰富意韵。在音律方面,节奏和谐,韵律优美,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汪遵《息国》

下一篇:唐·李白《临路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