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声落如雨":树叶飘落的声音如同细雨,
# 叶声:树叶掉落的声音。
"月色白似霜":皎洁的月光像银霜铺满大地。
"夜深方独卧":夜深人静时正要独自睡去,
# 方:正在,正当。
"谁为拂尘床":但不知谁能为我掸去床上的灰尘。
# 拂:拭,掸去。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诗。诗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秋夜树叶飘落声如雨、月色洁白似霜的景象,营造出静谧清冷的氛围。后两句则将画面聚焦于深夜独卧的自己,借这一情景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时内心的孤寂、无奈,以及极度的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的前两句“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将树叶飘落的声音比作雨声,把月色比作秋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秋夜的独特景致,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借景抒情:前两句描绘秋夜之景,为后文抒情做铺垫,在秋夜的环境背景下,诗人触景生情,表达出内心的寂寥以及对某人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情感真挚自然。景物描写:通过对秋夜中树叶飘落、皎洁月色的描写,声色结合,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勾勒出清幽的深秋月夜图,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直抒胸臆:“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直接叙述夜深独自卧躺的状态,点明“独”字,直白地抒发了诗人的寂寞寥落之感。
3. 分段赏析
《秋夕》第一句“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此句语言简洁却极具表现力。“落”“白”二字精准炼字,生动地描绘出树叶飘落的动态和月色的洁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叶声比作雨声,月色比作霜色,勾勒出一幅清幽、静谧且清冷的深秋月夜图景,从景物形象上营造出孤寂的氛围,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第二句“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叙述质朴自然,却饱含深情。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直白地展现出夜深时诗人独自卧床的状态。“独卧”直接点明诗人的孤独,而“谁为拂尘床”这一疑问,委婉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人的思念,虽未言明思念对象,却更显情感的深沉与浓烈,将诗人内心的寂寥、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秋夕》作为白居易的五言绝句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从语言风格来看,全诗语言浅白如话,毫无雕琢堆砌之感,却能于平淡之中蕴情至深,尽显白诗质朴晓畅又情韵深长的精妙特点。在写作特色上,诗人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秋夜景象,营造出清冷孤寂氛围,并将个人的孤独、思乡之情自然融入其中,情景交融,使读者极易产生共鸣。虽非广为人知的经典名句诗篇,但其细腻入微的情感表达和简洁却有力的表现手法,展现出白居易高超的诗歌创作水准,在唐代诗歌中也有着不容忽视的艺术魅力,为后人研究其诗歌风格及情感世界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上一篇:唐·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
下一篇:唐·蜀宫群仙《太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