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鹫翎金仆姑":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
# 金仆姑:箭名。,翎:羽毛。,鹫:大鹰。
"燕尾绣蝥弧":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 蝥弧:旗名。,燕尾:旗上的飘带。
"独立扬新令":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
"千营共一呼":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中唐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卢纶(742?~798?),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南)人。大历中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卢纶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送别、思归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如《和张仆射塞下曲》较有名。其部分描写山林风景之作,也与盛唐诗人声气相接。代表作品有《腊月观咸宁王部曲擒虎歌》《无题》。著有《卢户部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将军发号时壮观场面的五言绝句,通过描写三军出发之前,主将的形象和发号施令时的情景,表现了边塞真实生动的军旅生活与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性格情怀。
2. 写作手法
衬托:“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独立”二字勾勒出统帅的孤高姿态,他立于千军万马之中,不依附、不盲从,独自发布新令,尽显从容与决断。这一“个体”形象是画面的焦点,却未直接描写其容貌或气势,而是通过后续的群体反应来凸显。“千营”极言军队规模之庞大,“共一呼”则展现出全军上下异口同声的响应,声音整齐划一、气势震天。这一“群体”的震撼场面,并非孤立描写,而是反向衬托出统帅的权威之重:正因为统帅的号令极具威严、令人信服,才能让千营之众瞬间凝聚成一个整体,呼应之迅速、统一,恰是其领导力的最佳证明。象征:“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金仆姑”是古代著名的箭,此处以“鹫翎”(猛禽的羽毛)修饰箭羽,既点明箭的精良(鹫鸟凶猛,其翎坚韧),又以猛禽的意象象征军队的勇猛锐利,如同鹫鸟般迅疾、强悍,暗含边塞将士的战斗力“蝥弧”是古代的军旗,“燕尾”形容旗尾如燕子分叉的尾羽,绣纹精美。军旗是军队的象征,此处以“燕尾”的灵动与“绣”的精致,既显军旗的庄重华美,又象征军队的严整有序,如同燕尾分张般层次分明,暗含军纪严明。
3. 分段赏析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前两句用整齐的句式,生动描绘出将军的英武形象。"鹫翎金仆姑"讲的是将军的佩箭。这种箭用金属制成箭头,箭尾插着猛禽秃鹫的羽毛。不仅箭身坚固锋利,沉重的金属箭头能保证杀伤力,轻巧的翎毛又能让箭矢飞得又快又准。"燕尾绣蝥弧"则描写将军手中的军旗。这面军旗绣工精美,末端展开时形似燕尾,在风中猎猎作响。虽然文中没有直接描写将军相貌,但通过他佩戴的精良武器和手中军旗,一个威风凛凛的将领形象已跃然纸上。作者特意选用凶猛的秃鹫和敏捷的燕子两种意象,暗示了将军兼具勇猛果敢与行动迅速的特质。“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后两句展现将军发号施令的场景。只见将军稳稳站立,将手中令旗轻轻一挥,上千名整装待发的士兵立即齐声高呼,震天的呐喊声响彻战场。这个"独立"的姿态与身后庞大的军队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凸显将军挺拔威严的气度,另一方面"千营共一呼"的整齐划一,也反映出部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看似简单的挥旗动作,却展现出这支军队上下一心的战斗力和将军运筹帷幄的统帅风范。
4. 作品点评
在五言绝句里,像这首诗这样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的作品很少见。前两句对仗工整,表面上看起来很克制,实际上积蓄了力量;后两句改用散句,突然释放之前积蓄的力量,气势一下子就爆发出来。这种先收后放的结构,短短二十个字里既有深厚的内涵,又展现出强大的感染力。
上一篇:唐·姚合《游终南山》
下一篇:唐·李白《折荷有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