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引银瓶":从井底用丝绳向上拉起银瓶,
# 银瓶:珍贵器具。喻美好的少女。,引:拉起,提起。
"银瓶欲上丝绳绝":银瓶快上来了丝绳却断掉了。
"石上磨玉簪":在石头上磨玉做的簪子,
"玉簪欲成中央折":玉簪快要磨成却从中间折断。
"瓶沉簪折知奈何":银瓶沉入井底玉簪折断又能如何呢?
"似妾今朝与君别":就像如今我和君的离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回想起往日在家还是闺秀之时,
"人言举动有殊姿":人们都说举动之间都有美丽的影姿。
# 殊:美好。
"婵娟两鬓秋蝉翼":头发梳成美丽的发髻如同秋蝉之翼,
# 娟:美好。
"宛转双蛾远山色":将双眉化成如同远山一般缠绵婉转。
# 远山色:形容女子眉黛如远山的颜色。,蛾:代指蝉翼。,宛转:轻细弯曲状。
"笑随戏伴后园中":笑着和(侍婢)嬉戏大笑相伴在后花园,
"此时与君未相识":这个时候我还没有和君相识呢。
"妾弄青梅凭短墙":我玩弄靠着矮墙青梅树的枝桠,
# 凭:一作倚。,青梅:指两小无猜的亲密。
"君骑白马傍垂杨":君骑着白马立在垂杨边上。
"墙头马上遥相顾":我在墙头你在马上遥相对望,
"一见知君即断肠":一看见君就知道已经有断肠的相思。
"知君断肠共君语":知道君断肠的相思想要和君倾诉,
# 语:告诉、倾诉。
"君指南山松柏树":君将手指向了南山的松柏树。
"感君松柏化为心":感受到君心就如松柏化成,
"暗合双鬟逐君去":暗想着要结起双鬟想要随君离去。
# 合双鬟:古少女发式为双鬟,结婚后即合二为一。
"到君家舍五六年":随着君到家里五六年,
"君家大人频有言":君的父母常常有话告诉我。
# 大人:指男方父母。
"聘则为妻奔是妾":经过正式行聘的才是正妻,私奔的是妾室,
# 妾:偏室。,奔:私奔。,聘则为妻:指经过正式行聘手续的女子才能为正妻,正妻可以主祭。
"不堪主祀奉蘋蘩":没有资格参与家族祭祀。
# 蘋蘩:两种可供食用的水草,古代常用于祭祀。,不堪主祀:不能作为主祭人。
"终知君家不可住":终于知道君的家是不能够住下去的,
"其奈出门无去处":可是奈何离开家门却没有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难道我没有父母高堂?
# 高堂:指父母。
"亦有亲情满故乡":我的家乡也都是亲人。
"潜来更不通消息":因为和君私奔所以很久不与家乡通消息,
# 潜来:偷偷来,私奔。
"今日悲羞归不得":如今悲愤羞愧无法归乡。
"为君一日恩":对君而言不过一天的姻缘,
"误妾百年身":却耽误了我一生的幸福。
"寄言痴小人家女":以我的经历告诉那些小人家痴情的女儿,
# 痴小:指痴情而年少的少女。
"慎勿将身轻许人":千万要慎重不要将终生轻易许人!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中长篇叙事诗。此诗以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与男子邂逅、私奔,最终因不被男方家庭承认而遭遗弃的全过程。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唐朝女子因自由恋爱遭受封建伦理宗法迫害的同情,同时委婉劝诫女子遵守传统习俗。
2. 写作手法
比喻:开篇以“井底引银瓶”“石上磨玉簪”作比,将美丽少女喻为汲水时丝绳将断的银瓶、磨砺中中央将折的玉簪,以“瓶沉簪折”的物理断裂,隐喻女子自由恋爱后遭弃的命运悲剧,生动贴切。起兴:“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以银瓶、玉簪喻指娇美的少女,别出心裁,借此以发兴,与后文勾连自然。对比:将女子婚前“弄青梅凭短墙”的天真欢悦与婚后“君家大人频有言”的屈辱处境对比,以花园斗草的无忧无虑反衬私奔后“不堪主祀奉蘋蘩”的宗法压迫,通过生活场景与身份境遇的强烈反差,凸显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强化了爱情悲剧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在这首中长篇叙事诗里,诗人以凝练笔触展现了一位私奔女子的悲戚命运。开篇以银瓶、玉簪作比,将美丽少女喻为汲水将绝的银瓶、磨折将断的玉簪,托物起兴的手法新颖别致,与下文情节衔接自然。结尾仅言女子被逐后无处可去,未详写悲剧结局,却以留白手法让余韵悠长,引人深思。诗中前两句的两个比喻,以“瓶沉簪折”总体概括全诗主旨,恰是女子遭弃命运的生动写照。次三句描绘女子年少时的美貌风姿,用相识前花园斗草的欢悦,与相识后横遭不幸的痛苦形成鲜明对比。再往下叙写女子以身相许、决然私奔的过程,细腻展现出痴情女子的天真纯洁与为情所动的真实情态。随后五句则铺陈私奔带来的屈辱与苦楚——“聘则为妻奔是妾”,道破未经礼法认可的结合,即便情深似海也难获认同的现实。女子愤然离去,却困于天地茫茫、无家可归的境地。诗末两句“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凄凉悱恻,既是对后世痴情女子的警策,更是女子自身屈辱悲愤的呐喊,道尽“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无奈哀伤。“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点明女子嫁入夫家五六年,却始终不被公婆认可。“好好的良家女子,只因为随爱人私奔,便从此失去了为人妻的资格”——“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即便侍奉丈夫多年,仍因“私奔”身份被剥夺参与家族祭祀的权利,所生子女也难获嫡亲认同。这位重自尊的女性,最终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选择离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自主追求爱情的弱女子,不仅在夫家备受歧视,回归娘家亦会被视为败坏门风的不祥之人,难逃被至亲鄙弃的命运。残酷的封建礼教正是如此摧残人心,而诗人以“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作结,看似劝诫,实则饱含深沉叹息,对主人公的同情远超劝诫之意,让全诗基调更显凝重悲凉。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题材与古乐府弃妇诗类同,但风格情调与传统之作差异显著。从内容看,诗中生活现象颇具中唐都市生活色彩——女子能与男子交往并私奔,这在唐人作品中时有体现,是唐代都市生活的特有现象。唐朝商业发展为青年男女交往带来一定自由,却被传统礼教观念扼杀了追求幸福的权利,制造了诸多悲剧,而女子更是其中的主要受害者。诗人选取典型题材,批判扼杀人性的礼教,同情不幸女子,针对“奔者为妾”的社会现状创作此长诗,同时告诫女子勿轻易私奔。
# 瞿佑:摹拟便丑,语似极率。
明唐汝询《唐诗解》
# 许梿:入乎其内,发乎其外。
清《新乐府诗集品鉴》
# 杜子美诗“不嫁惜娉婷”,此句有妙理,读者忽之耳。陈后山衍之曰:“当年不嫁惜娉婷,傅粉施朱学后生。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着眼未分明。”深得其解矣。盖士之仕也,犹女之嫁也;士不可轻于从仕,女不可轻于许人也。……白乐天诗:“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亦子美之意乎?
明杨慎《升庵诗话》
# 乐天《新乐府》与《秦中吟》之所咏,皆贞元、元和间政治社会之现相。此篇以“止淫奔”为主旨,篇末以告诫痴小女子为言,则其时风俗男女关系与之相涉可知。此不须博考旁求,元微之《莺莺传》即足为最佳之例证。盖其所述者,为贞元间事,与此篇所讽刺者时间至近也。……夫始乱终弃,乃当时社会男女间习见之现相。乐天之赋此篇,岂亦微之《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序》所谓“病时之尤急者”耶?
现代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