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o
shī

朝代:唐作者:李煜浏览量:1
yǒng
niàn
nán
xiāo
shì
huái
怀
tòng
jiē
shēn
qiū
chóu
yǐn
bìng
zēng
jiā
jué
fēng
qián
hūn
méng
yǎn
shàng
huā
kōng
wáng
yīng
niàn
qióng
zhèng
jiā

译文

丧子之痛难以释怀,但是爱妻现在重病在床怎忍再让地承受打击,就让我一人承受这痛苦吧。深秋时节阴雨靠靠,分外冷清孤寂,这样愁苦的心情,怎能减轻我的病痛呢。伫立风中,更加哽咽悲哀,眼前一片昏暗述茫,甚至连深秋的残花也模不清。我的灵魂饱受苦痛煎熬,我佛慈悲,请为我指引宁静的归处吧。

逐句剖析

"永念难消释":丧子之痛难以释怀,

"孤怀痛自嗟":但是爱妻现在重病在床怎忍再让地承受打击,就让我一人承受这痛苦吧。

# 嗟:叹息。

"雨深秋寂莫":深秋时节阴雨靠靠,分外冷清孤寂,

"愁引病增加":这样愁苦的心情,怎能减轻我的病痛呢。

# 引:《五代诗话》引诗作“剧”。

"咽绝风前思":伫立风中,更加哽咽悲哀,

# 咽绝:呼吸困难,咽喉肿痛。

"昏濛眼上花":眼前一片昏暗述茫,甚至连深秋的残花也模不清。

# 昏濛:指眼光昏花,朦胧。或作“昏濛”。佛教语,佛教信徒对佛祖的尊称,因佛说世界是一切皆空。同“濛”,遮盖。

"空王应念我":我的灵魂饱受苦痛煎熬,我佛慈悲,

# 念:怜。佛教语,法华经七喻之一。,空王:佛教语,佛教信徒对佛祖的尊称,因佛说世界是一切皆空。

"穷子正迷家":请为我指引宁静的归处吧。

# 迷家:“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见《艺文类聚》卷七八引《搜神记》。此事常用以表示物是人非之感。后佛教徒又用以表示迷失路径而祈请佛的指引。,穷子:佛教语,法华经七喻之一。三界生死之众生,譬之无功德法财之穷子。此指走投无路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悼诗》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所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为悼念其幼子仲宣早夭而作,开篇便直抒对亡子难以消释的思念及独自承受的悲痛。中间四句,诗人通过“雨深秋寂寞”等景语,渲染出增悲添愁的环境,以景衬情,细腻地展现愁苦心境。结尾处,诗人寄望于宗教寻求心灵救赎。整首诗情感真挚,以质朴笔触层层递进地抒发内心悲苦,积郁深沉,凄恻感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著名词人

李煜(937~978),南唐国主,五代词人。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钟峰白莲居士,世称李后主,徐州(今属江苏)人。在位十余年,宋兵破金陵后出降,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多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多抒发亡国哀痛及囚徒生活的愁苦,情调极为感伤。其词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善于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在题材和意境上突破晚唐及“花间”以艳情为主的窠臼,使词从音乐的附庸变为抒情述怀的工具。《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作品为世熟知。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悼诗》又名《悼幼子瑞保》,是李煜为痛悼其与大周后的幼子仲宣而作。仲宣小字瑞保,出生于李煜登基之年,三岁受封宣城郡公,后追封岐王。他天生眉清目秀,天赋异禀。据宋马令《南唐书》记载,三岁时学习《孝经》便能过目成诵。受母亲影响,他对音律极为敏感,宴乐之时,能准确分辨乐调,给喜爱艺术的李煜夫妇带来诸多欢乐与骄傲。而且,瑞保性格温顺,懂礼数,无论是陪伴父母,还是拜见大臣,言行举止皆十分得体,宛如小大人一般,备受李煜夫妇珍视,李煜常将他抱在膝头亲自教其诗文。​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陆游《南唐书》记载,宋乾德二年(964年),年仅四岁的瑞保在佛像前玩耍时,被猫碰落的大琉璃灯惊吓,随后染病夭折,时间是当年冬十月二日。当时,周氏已卧病在床,生命垂危。李煜因幼子骤逝悲痛万分,却又担心刺激周氏加重病情,只能暗自饮泣,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寄托哀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悼诗》是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悼亡诗,为悼念其幼子仲宣早夭而作。整首诗围绕着对幼子离世的沉痛哀悼展开,情感真挚浓烈,凄恻动人,深刻展现出诗人内心沉重悲苦积郁、难以排遣的心境。

2. 分段赏析

首联:“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李煜直抒胸臆,将内心对幼子无尽的思念与深沉的痛苦袒露无遗。“自嗟”二字,道尽他内心的孤寂,这份痛无法向病中的娥皇倾诉,亦不能与旁人言说,只能在暗夜中,对着烛火与明月,独自咀嚼。此痛难以言表,唯有经历者方能体会其刻骨铭心。颔联:“雨深秋寂莫,愁引病增加”,点明时令与天气,深秋冷雨,本就渲染出冰冷寂寥之境,极易勾起人心中思念。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借此景抒怀,如纳兰容若“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以深秋雨烘托内心落寞。李煜亦是如此,借秋雨引入落寞情绪,而“愁引病增加”更显其愁苦已将身心压垮,痛苦不堪。颈联:“咽绝风前思,昏濛眼上花”,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李煜于风中哽咽、泪眼模糊的画面。幼子仲宣年仅四岁便夭折,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剧痛,加之娥皇病情不见好转,即便他与小周后情愫暗生,却也从未减少对娥皇的爱意,双重打击下,他的风华被消磨殆尽,只剩满心悲戚。尾联:“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李煜笃信佛教,史册有载。此时,他将满心悲痛诉诸佛门,因幼子离世之痛让他迷失,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无法释怀。他渴望佛祖指引,带他走出这片黑暗,重回正轨,这正是一位父亲面对儿子夭折时,最无助的呐喊。

3. 作品点评

《悼诗》饱含着李煜至真至纯的情感,读来凄恻哀伤,令人动容。据马令《南唐书》卷三记载,彼时昭惠皇后病情危急,李煜因担忧过度悲伤会加重她的病情,只能暗自垂泪,独自忍受内心的悲痛,并创作了这首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当李煜独自默默垂泪,低声吟诵此诗,倾诉内心的悲苦时,周围侍奉的侍从们都被他深深的哀伤所触动,不禁纷纷落泪,足见这首诗感染力之强,李煜丧子之痛是何等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中“孤怀”二字贯穿始终。爱儿夭折,这是一重悲痛。瑞保死得如此突然而又偶然,让人惊悸于生命竟是这样的脆弱,这是又一重的悲痛。

现代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蒋方《李璟李煜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清明》

下一篇:唐·祖咏《江南旅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