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香透已春过":牡丹花香气四溢时春天已悄然离去,
"莫妙春工点染多":最妙的莫过于春天层层点染的功夫。
"蜀地锦机裁色样":蜀地的织锦机裁出这般鲜艳的纹样,
"洛阳土脉蕴中和":洛阳的沃土滋养出这般端庄的气质。
"牙牌有字分奇品":象牙名牌标注着奇花的珍贵品种,
"金屋无人续艳歌":金玉楼阁里却无人再续写艳丽的诗章。
"明月天津桥上晚":天津桥头明月笼罩的深夜里,
"一声不柰杜鹃何":杜鹃一声悲啼让人无限惆怅。
南宋诗人
董嗣杲(?~?),南宋诗人。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初,主管九江富池的榷茶公务,与当地僧人、道士往来密切。度宗咸淳末,任武康知县。宋亡后入孤山四圣观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董嗣杲的诗,造语新颖,意境清新,“无鄙俚琐碎之态”,远胜当时一般江湖游士。他喜欢采用百咏组诗的形式纪胜或咏物。著有《庐山集》《英溪集》,原书皆散佚,现传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1. 分段赏析
首联“大花香透已春过,莫妙春工点染多”:开篇点明牡丹花香气浓郁,此时春天已过,赞叹春天这位工匠对牡丹花的精心点染。“大花香透”直接描绘出牡丹花香气的浓烈,给人以强烈的嗅觉感受;“已春过”暗示牡丹花花期与季节的关联,也为后文感慨时光流逝埋下伏笔;“莫妙春工点染多”则以拟人手法,将春天比作工匠,赞美其对牡丹花的塑造,奠定了对牡丹花赞美的基调。颔联“蜀地锦机裁色样,洛阳土脉蕴中和”:此联从牡丹花的色样和生长地进行描写。“蜀地锦机裁色样”,以蜀地锦机比喻牡丹花的色样,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牡丹花色样的精美、绚丽,如同蜀锦般巧夺天工;“洛阳土脉蕴中和”,指出洛阳的土地蕴含中和之气,孕育出牡丹花,强调洛阳独特的地理环境对牡丹花生长的重要性,体现出牡丹花的珍贵与不凡。颈联“牙牌有字分奇品,金屋无人续艳歌”:前句写用有字的牙牌来区分牡丹花的奇品,从品种角度进一步展现牡丹花的珍贵与独特;后句运用“金屋藏娇”典故,如今金屋无人再续艳歌,暗示曾经对牡丹花的喜爱与赞美已不复存在,与前文对牡丹花的赞美形成对比,透露出繁华不再的感慨,使诗歌情感更加复杂。尾联“明月天津桥上晚,一声不柰杜鹃何”:描绘明月下天津桥的傍晚景色,在这样的情境中,传来杜鹃的啼叫声,诗人对此无可奈何。“明月天津桥上晚”营造出静谧、悠远的氛围,“一声不柰杜鹃何”以杜鹃啼叫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借自然景象强化对美好易逝、世事变迁的无奈之情,使诗歌的情感达到高潮。
上一篇:宋·董嗣杲《江城怀隐》
下一篇:宋·董嗣杲《陈石泉送诗走笔次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