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ǎn
jiē
biān

朝代:宋作者:董嗣杲浏览量:1
xiāo
yáo
xíng
西
fēng
duō
tīng
qiū
shēng
ěr
lóng
gōng
shì
nán
fēn
xīn
jiā
gǎn
jīn
tóng
xiǎo
huā
sǎn
qíng
liǎo
suì
tián
jīn
lěng
fēng
wàng
yǒu
chá
chēng
àn
tóu
héng
shù
xīn
kōng

译文

迎着西风,悠然自得地站立,秋声嘈杂,震耳欲聋。在世上生活难以分清心力的差异,漂泊不定的生活容易让人产生古今相同的感触。野花点缀渡口,晴日蓼草摇曳,枯叶堆积渡口,寒枫零落岸边。像博望侯张骞的槎一样撑不出去,岸头横卧着一棵空心的老树。

逐句剖析

"逍遥行乐立西风":迎着西风,悠然自得地站立,

"多听秋声耳欲聋":秋声嘈杂,震耳欲聋。

"供世难分心力异":在世上生活难以分清心力的差异,

"浮家易感古今同":漂泊不定的生活容易让人产生古今相同的感触。

"小花糁渡遗晴蓼":野花点缀渡口,晴日蓼草摇曳,

"碎叶填津积冷枫":枯叶堆积渡口,寒枫零落岸边。

"博望有槎撑不去":像博望侯张骞的槎一样撑不出去,

"岸头横卧树心空":岸头横卧着一棵空心的老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晚立接泥渡边》是宋代董嗣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诗人傍晚立于接泥渡边为背景,首联描绘诗人在西风中逍遥站立,听着秋声,仿佛耳朵都要被震聋的景象,颔联感叹在世间生活难以分清心力的差异,而漂泊不定的生活让自己容易产生古今相同的感触,颈联细致描绘渡口秋景,进一步渲染渡口秋景的萧索,尾联运用博望侯张骞乘槎的典故,表达内心的无奈与惆怅。整首诗借景抒情,展现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董嗣杲(?~?),南宋诗人。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初,主管九江富池的榷茶公务,与当地僧人、道士往来密切。度宗咸淳末,任武康知县。宋亡后入孤山四圣观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董嗣杲的诗,造语新颖,意境清新,“无鄙俚琐碎之态”,远胜当时一般江湖游士。他喜欢采用百咏组诗的形式纪胜或咏物。著有《庐山集》《英溪集》,原书皆散佚,现传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逍遥行乐立西风,多听秋声耳欲聋”,诗人开篇描绘自己站在西风之中,看似逍遥地享受着行乐时光,但“多听秋声耳欲聋”却暗示出秋声的喧嚣并非真正能带来愉悦,反而给人一种嘈杂、烦乱之感。“西风”点明季节为秋季,秋天常给人以萧瑟、凄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也暗示了诗人表面逍遥,实则内心复杂的情绪。颔联“供世难分心力异,浮家易感古今同”,这一联由写景转为抒情。诗人感慨在这世上生活,人们为了生计所付出的心力难以区分差异,而自己漂泊的生活,却容易引发和古人一样的漂泊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无奈和对漂泊生活的深刻体悟。颈联“小花糁渡遗晴蓼,碎叶填津积冷枫”,诗人的笔触又回到眼前的景色。渡口边,小花星星点点地撒落在晴日里的蓼草上,碎叶堆积在渡口,那是清冷的枫叶。“小花”与“碎叶”,“晴蓼”与“冷枫”形成鲜明对比,一明一暗,一暖一冷,细腻地描绘出秋日渡口的萧瑟景象。“糁”和“填”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出小花和碎叶的状态,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清冷。尾联“博望有槎撑不去,岸头横卧树心空”,诗人运用博望侯张骞乘槎探寻河源的典故,自己如同那被困住的槎,无法自由前行,暗示自己漂泊无依的困境。岸边横卧着空心的树,“心空”既描绘了树的状态,也隐喻诗人内心的空虚与无奈。这两句诗将诗人的孤寂、无奈之情推向高潮,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在漂泊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内心的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董嗣杲《梅根港欲泊不泊其况可想》

下一篇:宋·董嗣杲《钱清观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