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林中碎锦堆":太极林中,繁花像碎裂的锦缎一般堆积着,
"花仙曾识探花回":花中仙子曾经认识那位科举及第后归来的探花郎。
"自知坛上弦歌乐":自己知晓坛场上弹琴唱歌的乐趣,
"谁想轩前羯鼓催":谁曾想到堂前羯鼓突然催促。
"烟撚湿须攒绮绣":烟雾缭绕中,湿润的花蕊如锦绣般聚集,
"露零醉脸削琼瑰":露珠滴落,如醉颜般的花瓣仿佛精心雕琢的琼玉。
"野行觅酒无童指":在野外行走着寻找酒喝,却没有书童来指引方向,
"拟拾遗仁作药媒":打算拾些遗落的果仁,当作配药的引子。
南宋诗人
董嗣杲(?~?),南宋诗人。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初,主管九江富池的榷茶公务,与当地僧人、道士往来密切。度宗咸淳末,任武康知县。宋亡后入孤山四圣观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董嗣杲的诗,造语新颖,意境清新,“无鄙俚琐碎之态”,远胜当时一般江湖游士。他喜欢采用百咏组诗的形式纪胜或咏物。著有《庐山集》《英溪集》,原书皆散佚,现传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1. 分段赏析
首联“太极林中碎锦堆”,开篇以“太极林”点明地点,“碎锦堆”用比喻的手法形容林中繁花,将花朵比作碎裂的锦缎,既写出花的繁多,又凸显出花色的艳丽。这一句通过生动的比喻,让林中繁花的形象变得鲜明,传递出对自然景致的喜爱,为全诗营造出绚烂而富有生机的氛围。“花仙曾识探花回”,引入“花仙”这一灵动的形象,“探花”指科举考试中的探花郎,是才华出众的象征。“花仙曾识”将花仙与探花郎联系起来,既赋予花仙以人的认知,增添了浪漫色彩,又暗含着对探花郎的赞赏。颔联“自知坛上弦歌乐”,转向对生活乐趣的描写。“坛上弦歌”描绘出弹琴唱歌的场景,“自知”二字写出对这种乐趣的深切体会。这一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直白的表述,传递出对闲适生活的满足。“谁想轩前羯鼓催”,“羯鼓”是一种乐器,其声音急促响亮,“催”字写出羯鼓声带来的紧迫感。此句与上句的“弦歌乐”形成对比,曾经的闲适被羯鼓的急促打破,“谁想”一词流露出意外与无奈,让情感从满足转向些许怅然。颈联“烟撚湿须攒绮绣”,将烟雾萦绕下杏花花蕊湿润的状态生动展现,描绘出杏花如锦绣般簇拥在一起,突出其繁茂与艳丽;“露零醉脸削琼瑰”把带着露珠的杏花比作醉酒的脸庞,花瓣如美玉般精致。这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从不同角度展现出杏花的娇艳与柔美,让读者感受到杏花在烟露中的独特魅力,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杏花的喜爱之情。尾联“野行觅酒无童指”,“野行觅酒”写出在野外寻找酒的行为,“无童指”点明没有书童指引的处境。这一描写既展现出行动的随意,又略带一丝不便与孤寂,让生活场景在平实中显得真实可感。“拟拾遗仁作药媒”,“拟拾”写出打算拾取的想法,“遗仁”指遗落的果仁,“作药媒”说明拾取的用途。此句承接上句的野行,展现出在简单处境中的应对之法,传递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淡然。
上一篇:宋·董嗣杲《梅坡园》
下一篇:宋·董嗣杲《锦带花》